文史博览
运河史上,黄河扮演了什么角色
时间:2025-11-18  来源:  字号:[ ]

徐州黄河故道

翻开今天的江苏地图,可以看到,在苏北大地上,废黄河、京杭大运河、淮河彼此交错。在大运河的历史上,黄河曾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大运河的体系。

“黄河”为何会出现在江苏?原来,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大举南下,北宋东京留守杜充命人在今河南滑县以西扒开黄河河堤,使黄河东流汇入泗水,再由泗入淮,夺淮入海。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河南兰阳古铜瓦厢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黄河下游主干道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但昔日的黄河故道并没有淤塞,这就是流经如今徐州、宿迁、淮安、盐城等地的废黄河。

从元代开始,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当时从徐州到淮安的一段黄河“借黄行运”,其实正是运河的河道。因此,明代后期治河原则,一是“保漕”,即通过治理黄河,保证运河安全和漕运畅通;一是“护陵”,即防止黄河决口倒灌洪泽湖,淹没盱眙的明祖陵和凤阳的明皇陵。

早在明代初年,漕船行至淮安,要通过在末口“盘坝”的方式进入淮河的一段——山阳湾。自南宋黄河夺淮以后,淮河下游河段同时也是黄河的河道。山阳湾波涛汹涌,行船危险,常有事故发生。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为了解决漕船盘坝以及在山阳湾中逆行的困难,循着北宋开通的沙河故道,从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引水入淮河,开了一条傍着山阳湾南岸延伸的新漕渠——清江浦河,隔绝了黄河“倒灌之患”,大大方便了漕运的航行。清江浦镇后来又成为漕运咽喉,其繁荣持续至今。

淮安清江浦

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运河的开凿也与黄河有关。如前所述,大运河曾长期以黄河故道为运道,也就是所谓的“借黄行运”。桀骜不驯的黄河常发生决溢,屡屡中断漕运。从明代开始,将运河与黄河分离,“避黄行运”成为重要的治河方针。明代中期,开南阳新河和泇运河,实现了邳州以北运河与黄河的分离,也拉开了运河与黄河分离的序幕。

大运河彻底脱离黄河,是随着清代中运河的开通而实现的。中运河北接会通河,南连里运河,因位于黄河北岸遥堤和缕堤之间,故曰中运河。中运河由通济新河、皂河、中河、新中河等组成。天启五年(1625)开挖了通济新河,康熙十九年(1680)开皂河四十里,康熙二十五年(1686)靳辅开中河,避开了黄河之险。后来,于成龙弃中河下段,开挖了新中河,前后近80年,中运河最终形成。中运河的开通,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完全脱离黄河河道,结束元代以来漕船借道黄河航运的历史,也完成了京杭大运河自身的最终定型。行驶在中运河上,不论是漕船还是商贾客船都感到方便与安全。康熙皇帝因此对靳辅赞赏有加:“至于开创中河,以避黄河一百八十里波涛之险,因而漕挽安流,商民利济,其有功于运道民生,至远且大。”

宿迁运河湾

明代,运河与黄河或合一,或相邻,治理运河,往往就是在治理黄河。在这方面,有“千古治黄第一人”之称的水利专家潘季驯作出杰出贡献。他在《河防一览》中如此阐述黄河、运河与淮河的关系:“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他认为,保证运河畅通,就要治理黄河,治理黄河就要治理淮河,治理淮河就要修堰堤,让黄、淮同流入海。

在黄、淮、运交汇处——淮安清口,为了防止黄河泥沙淤积和倒灌,影响漕运,潘季驯修筑高家堰大坝,他提出“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思路,抬高洪泽湖水位,利用洪泽湖蓄积的淮河清水蓄清刷黄,以七八分冲刷清口以下河床中淤垫的黄河泥沙,排入大海,二三分则用于补充运河水。

《河防一览图》(局部)

在潘季驯的治理下,黄河下游由多股分汊河道演变成为固定的单股河道,加速了泥沙在河槽中的堆积。这条明清黄河故道,正是后来的“废黄河”。

清咸丰五年(1855)之后,黄河主河道“离开”江苏,改由山东入海。这一次改道给淮河流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堆积的泥沙加剧了土地盐碱化,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绿地变成了荒漠,形成很多断续的沙丘与沙堤。

100多年过去了,黄河依然在中国北方奔流不息。流过苏北的这条“废黄河”也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在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和环境整治后,正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徐州,234公里的黄河故道畔,分布着众多历史人文胜迹,有苏东坡治水所修建的黄楼(如今的黄楼为重建),有诞生“汴水流,泗水流,留到瓜洲古渡头”名句的古汴(河)泗(河)汇流处,有湮没于地下的“百步洪”。如今的徐州废黄河两岸垂柳林立,风光旖旎,完成了从“废河”到“美河”的蝶变。

黄楼

像一条飘逸的项链,黄河故道环绕在宿迁城区。宿迁的古黄河风光带分为印象黄河、雄壮河湾、水景公园等板块。天蓝、水清、岸绿,沿线一个个公园串起了宿迁黄河故道的亮丽风景线。

位于淮安市区西北部的古黄河生态民俗园是淮安城区的“绿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淮安境内的黄河故道沿线文脉深厚,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废黄河南岸的今淮安区宋集镇地区就出现了著名的“青莲岗文化”。

盐城是废黄河进入大海的最后一站。位于响水的“云梯关”曾经是废黄河的入海口,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曾是江淮漕运枢纽和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享有“江淮平原第一关”之美誉。在滨海,黄海边的海湾广场上,一座石碑上刻着鲜红的大字——“古黄河入海口”。如今这里蓝天碧水,花木成荫,瓜果飘香,往昔黄河沙滩,已成锦绣良田。

(作者:于锋,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