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京杭大运河的总设计师,原来是他
时间:2025-11-18  来源:  字号:[ ]

1293七月,元大都(今北京)什刹海,一支满载江南漕粮的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城内积水潭码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路过积水潭时,看到运粮船密密麻麻排列在水面上非常高兴,欣然挥笔为大都到通州间这段运河赐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其设计师则是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

郭守敬画像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最初漕粮来自中原地区,平定南宋后开始从江南输送漕粮。当时南北运输主要有三条线路,一是由海道北上;二是由淮扬运河向北溯泗水而上,经汶水到达山东东平后转入大清河,到利津出海,转海上运输,或自东平转陆路运输北上,到御河(卫河)转为河运直达通州;三是由淮水进入黄河,溯流西行,至河南封丘,转陆路运至淇门,进入御河,通过卫河水运北上。

海上风浪大安全系数小,内陆运输运量有限且迂回曲折,因此打通南北内河航运成了最优解,如何让漕船直接驶入大都成为忽必烈非常关心的问题。

当时从大都乘船到杭州,自北而南通州至天津直沽有白河,直沽至临清有御河,济宁至黄河有泗水,再往南有淮扬运河和江南运河可通杭州,其间只有大都到通州一段和山东临清至济宁一段没有河道利用,勘测、规划、设计这两段运河的郭守敬,因此被称后世为“京杭大运河”之父。 

元代大运河历史地图

早在1275年,任职都水监的郭守敬就奉命前往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一带,勘查宋、金以来汶水、泗水相通的河道,他带人沿着六条不同的线路,在以陵州(今山东德州)为顶点,西南到河南汲县,东南到江苏吕梁,边长为820里的三角形范围内,进行反复勘测、比较,最后得出济州、大名、东平一带泗水、汶水与御河相通的形势,并绘制成图上报朝廷。

郭守敬调查线路

在开凿山东段运河时,负责工程的官员根据郭守敬当年勘测结果和规划,选择运河线路,1283年开凿了济宁至安山130余里的济州河;1289年开凿了安山至临清265里的会通河,使大运河在徐州穿越黄河后,由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直接北上,到达大都东边的通州。

1291年,元朝正式启动开通通州到大都这一段运河工程,主管都水监、负责运河工程的人,仍然是郭守敬。让漕船直接驶入大都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让船爬坡,二是怎样保证大都方面的水量。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郭守敬改进了升船闸。他组织在通州通往大都的运河上设立了24道船闸,改用石闸门,分段控制水位,利用连通器原理让船舶实现“爬坡”。

通惠河二十四闸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郭守敬主持修建了白浮泉引水工程。由于通州的地势低于大都,开运河只能从大都引水流向通州,找到保证运河水量的水源才是开通运河的关键。郭守敬由此进行了反复详细的勘察,发现昌平的白浮泉水量充足,是运河的理想水源。同时,他还设计了一条非常巧妙的引水线路,即以白浮泉为起点,使水向西流,再沿着西山山麓向南,汇聚西山附近的双塔、榆河、一亩、玉泉等泉水之后,再转向东南,流入瓮山泊,也就是如今的颐和园昆明湖中。

白浮瓮山河路线推定示意图

泉水在瓮山泊积聚之后,经高粱河流入积水潭,并把这里作为停泊港。再从积水潭东侧开河引水,使其向东南流,经过金代的闸河,也就是金代开凿的从大都到通州的运河故道,向东到达通州。

元大都水系示意图

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运河正式开工。在人们的努力下,运河用时不到一年就竣工了,于是出现开头忽必烈赐名“通惠河”的一幕。

在京杭大运河开凿过程中,郭守敬等人较好地解决了辟水源、保水量、穿越黄河等工程技术问题,保证了运河的航运,自建成直到近代京广铁路、津浦铁路修成通车,700多年间京杭大运河始终是我国东部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今天,京杭大运河仍有部分河段可通水运,继续发挥着交通运输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大运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