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昂,字衡仲,号鹤江。明成化十七年(1481)生于嘉定。少年时家境贫寒,但读书成癖,十分用功。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便向他人借阅藏书,日夜苦读。相传他记忆力超强,能“一览成诵”。明初他随军队戍卫并定居于淮安,后来以淮安籍参加了明正德年间的乡、会试,正德九年(1514),殿试取中一甲第三名,皇帝钦赐探花及第,授为翰林院编修。
蔡昂 跋赵令穰《湖庄清夏图卷》(其一)
明正德十六年(1521),蔡昂受命纂修明武宗实录;嘉靖八年(1529),出任《大明会典》同纂官,后任侍讲学士、詹事府府丞、礼部右侍郎。他曾担任过乡试主考官和礼部会试同考官,协助主持会试3次。一生中为皇帝讲解经传达30年之久。有一年,嘉靖皇帝早朝退朝后,到文华殿听翰林院日讲官讲解《大学衍义》,这天本当顾鼎臣当差,但因有病未到,大学士张学敬便叫学士廖道南代讲,廖借故推辞,又叫学士蔡昂讲,蔡也不肯。当时有人乘机进谗言,于是嘉靖皇帝大怒,顾鼎臣停发工资半年,廖道南、蔡昂降一级外任,蔡昂被贬到湖州府去任通判。第二年,皇帝祭社稷坛,发现侍讲少了,即问:“日讲官五员,如何少两员?”后来嘉靖皇帝认为还是旧人好,将廖道南、蔡昂调回来复职。于是,蔡昂被贬了八个月后又回到了北京。蔡昂还多次被提拔充当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又改任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明正德十五年(1520),蔡昂请假回乡养病,当时15岁的吴承恩受到蔡昂的雅遇。相传,蔡昂每次回乡都宴请昔日同窗的穷苦读书人,将有真才实学者尊坐上席。
吴承恩像
一次,他荣归家乡后,淮安城的达官贵人、墨客雅士都来拜望。有言旧叙情的,谈诗论文的,也有探疑求教的,几乎把他家的门槛都要踏平了。这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上座竟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谈吐文雅,举止大方。从蔡昂对他那喜爱的样子,人们感到这孩子颇有些来历。后来才得知,原来是被称之为“神童”的吴承恩。有一胖秀才对其所称不以为然,蔡昂笑着说:“有志不在年高。当年汉光武七岁走南洋,甘罗十二岁做宰相,他们不也是很小吗?”
《西游记》书影
这时,坐在桌边饮酒的几个文人争论起来。吴承恩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根据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开刘师服、侯喜二人的玩笑,在题名为《石鼎句诗序》的文章中,虚构了名叫弥明的道士一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大胆地向众人道:“诸位大人,恕晚辈多言,我有些浅见,想求大人赐教。”蔡昂对年轻有为的吴承恩的举动大为赞赏,便鼓励他直说无妨。“韩老夫子说道士弥明‘不懂人间书’,如果他真的不懂,为什么联句时对唐朝官定的礼部韵却如此熟悉呢?我想,弥明一定是韩老夫子为了借其口而虚构的人物。”吴承恩的话使在座众人赞叹不已,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时誉声四起。吴承恩的回答虽算不上是惊人见解,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却能以自己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韩愈虚构的痕迹,并敢于在文人学士面前进行评析,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蔡昂 跋赵令穰《湖庄清夏图卷》(其二)
吴承恩的《鹤江先生诔》云:“昔受公知,昉於童孺。登龙识李,即以斯文见赏。有怀雅遇,二纪于兹。”鹤江先生即探花蔡昂,为吴承恩的同乡前辈。它记载了吴承恩与探花蔡昂在淮安知遇的情节。
明嘉靖十九年(1540),蔡昂死于任上,终年61岁。朝廷追赠其为礼部尚书。他的第二故乡淮安地区修建了玉堂学士坊和兰省尚书坊以旌表他的功绩。
蔡昂善文工诗,其《瑞鹿赋》《韩城荒城》用词古博,典雅华丽,被当时学术界传诵一时。有作品集《颐真堂集》传示。
蔡昂 跋赵令穰《湖庄清夏图卷》(其三)
(作者:邵辉,选自《千年教化——嘉定孔庙与科举文化》,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