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香肠:不负年味不负卿
时间:2025-01-26  来源:  字号:[ ]

年关将近,香肠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年货,冬至前后是灌香肠的旺季。

在江苏,当下各大市场,灌制香肠的生意十分火爆。商家们把灌制好的香肠,都纷纷挂晒在外面。一眼望过去,栏杆上挂起一串串红白相间的香肠,很是诱人。

香肠肥瘦相间,边切边流油,浓郁的香气、粘稠的肉汁,吃后唇齿留香,越吃越香,欲罢不能。

如皋香肠

如皋香肠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香肠品种之一,可与广式香肠媲美,被称为“如式”香肠。它起源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清宣统二年(1910)六月,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二等奖。1934年,如式香肠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上获得嘉奖。

如皋香肠食材要求比较特别,主要是用猪的前夹心和后腿部分精肉及足膘肥肉,然后切成小方块来制作。成品的如皋香肠,条形非常好看,肉质紧密,色泽诱人。切开后香味扑鼻,口感咸甜适宜,吃起来瘦肉有嚼劲,肥肉不腻口,越吃越想吃。取鲜猪肉肥瘦二、八搭配,加食盐、白糖、黄酒、姜葱汁合理配方,用猪肠衣灌制,自然日照风干。其特点条形整齐,肉质紧密,色泽鲜艳,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口感瘦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腻。

滨海香肠

滨海香肠是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的特产,最初起源于安徽,后来立足苏菜风格,在选料、调味、加工上都十分的精细,逐渐打响了品牌。“二分肥,八分瘦,小肠洗净套好肉,姜葱辅,日光照,上锅蒸熟真美味!”这几句无韵顺口溜就是制作滨海香肠的大致工艺。

二分肥,八分瘦指的是正宗的滨海香肠选用优质猪腿精肉,剔除淋巴结和筋骨,肉丁大小均匀。小肠洗净套好肉,滨海香肠的肠衣选用天然的猪小肠,经过泡制12小时以上。姜葱辅就是搅拌猪腿肉的时候的辅料,一般由生姜、花椒、八角、肉桂、白芷等十几味优质中草药配制而成。日光照就是灌好的香肠在阳光的照射下晒3到4天,出一下油,然后阴干5到10天,滨海香肠就算加工完成了。在滨海做香肠已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地方习俗。由于其出色的品质,滨海香肠已经成为当地人的送礼首选,甚至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购买以馈赠好友。

睢宁香肠

每年大雪节气期间也是徐州人开始制作香肠的时候,而当地知名度最高的要算“睢宁王集香肠”了。王集香肠是睢宁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产,誉满苏、鲁、豫、皖周边地区。王集香肠是用新鲜精瘦猪肉,用猪后腿精瘦肉,佐以多种名贵中草药。风味独特,鲜香袭人,咸甜适口,令人回味无穷。

睢宁香肠用新鲜精瘦猪肉,辅以10余味中草药,传统工艺,口味独特,鲜美异常,是纯正的绿色食品,享有“王集香肠,香肠之王”美誉,获“江苏地方名特优产品奖”、徐州市“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殊荣。

睢宁县王集香肠相传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6年,身为御膳房厨师王氏先人,为调整康熙帝的饮食结构,选择一种精瘦猪肉加多种调料装入猪小肠蒸熟,经晾干切片献给康熙皇帝。康熙用后感到特香不腻,味道纯美,遂赐“香肠”之菜名并深受好评。至清朝末期,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逃往热河,王氏家庭流落苏北大王集,王氏香肠方得代代相传。

王集历史上制作香肠方法很多,但唯有王集王氏香肠最传统,极具地方特色。王氏香肠以精肉、肠衣、甜油、精盐、食糖、葱汁、姜汁、花椒汁及祖传秘方为主要原料,整个制作加工过程共有十道工序。王集王老五香肠传统手工制作,香中隐甜,咸淡宜口,色佳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板浦香肠

古海州(今连云港)流传“穿海州,吃板浦”的民谚童谣,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吃板浦”这一句最为诱人。“吃板浦,首吃是香肠!”在板浦古镇,无论是普通百姓家还是高档餐厅,端上餐桌的第一道菜,往往是冷盘“香肠”,主人家还要热情推荐:“到我们这里不吃香肠就算是白来了!”板浦香肠是古镇的金字招牌,“吃在板浦”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

板浦香肠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首先是选料上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一律采用上等猪后腿,除去皮、骨、筋,按精瘦肉与肥膘9:1比例,手工切成小块,加入精良的豆抽酱油、白糖精盐、高粱酒和自制的姜葱汁,由大师傅手工拌制、搓揉,卤渍12小时后,再加上上等纯五香粉搅拌,然后灌入肠衣,低温晾干。成品香肠清香满室、蒸煮或烹调后香气四溢,入口越嚼越香,口味悠长。

蒸熟的板浦香肠瘦肉呈红色、枣红色,脂肪呈乳白色,色泽分明,腊香味纯正浓郁,滋味鲜美,立即让人拍案叫绝。书法家吴沫初先生称“板浦香肠”为名点制作一绝。当代电影表演艺术家程之先生,曾来板浦拍摄电视剧《醋圣》时,品尝香肠后诗兴大发,即席赋诗:“一餐香肠宴,尝尽天下鲜,美味甲寰宇,疑是作神仙”。

东台杨五香肠

盐城东台市传统名食。有1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姓杨排行老五的巧厨在东台城专售熏烧肉制品,尤以香肠为著名,人们称为“杨五香肠”。近年东台肉制品厂保持“杨五香肠”的传统制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种佐料,经腌、灌、烘、凉而成。色泽鲜艳,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国名食指南》。

苏州套肠

套肠,黎里的名小吃,诗人袁枚曾有诗云:“年来传得老街上,更为黎里肠套肠。”美食的制作大多讲究,套肠也不例外。第一步需先洗肠,洗小肠时要用面粉涂抹,反复清洗;洗大肠则还要将带血筋的肠油全部剔除干净。接下来便是套肠,将小肠一根根塞进大肠里,且要塞得非常紧。然后,把套好的肠子放入锅内烫一下,洗净后再煮上两小时即可。套肠须趁热吃,吃时佐以酱油、葱等调料。轻轻咬下,小肠清脆,大肠软糯,口感醇香筋道,肥而不腻!

套肠如此深受黎里百姓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的喜爱,这和当地百姓的美好心愿是密不可分的,“肠”谐音“长”,隐喻着“长长久久”;套肠上桌的形状大圈套小圈,隐喻“团团圆圆”。

溧阳手工香肠

溧阳手工香肠就是老常州人年货里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全肉制作,阳光下晾晒,香味浓郁。在溧阳农村,西北风一吹,村民们就开始忙碌着制作这些腌腊食材了。溧阳手工香肠选用的是五花肉和后腿肉,都是猪肉质较好的部位。

黄金肥瘦比是做好香肠的关键所在,太瘦的香肠没有口感,太肥的油太厚,吃起来腻,取肥瘦三、七搭配,细致地剔除肉中的筋骨,牢牢把控猪肉的质量和口感。制作好的溧阳手工香肠颜色是枣红至暗红色,闻起来有丝丝的酒香,肉香酒香,正宗江南风味。美好的食物,简单而温暖的生活场景,这也是溧阳人对香肠特有的情怀。

香肠肉香醇厚耐嚼,除了直接烹煮食用外还可以用它们来制作更多的佳肴,喷香入味的香肠炒饭、蒜苔炒香肠……最爱吃的还是香肠放饭里蒸,那个撩人心肠的香味呀,汁水里风干的香味被每一粒米都吸收了。方志君每次最爱挑着有腊肠汁的饭吃,米饭甜糯还有肉香。

看到香肠挂满架子,让人感觉离过年不远了,在江苏人心中香肠已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难以忘却的乡愁。

(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