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回顾总统府门楼的前世过往
时间:2024-12-27  来源:  字号:[ ]

总统府建筑群历经明代王府、两江督署、天朝宫殿、临时大总统府和国民政府等官衙府邸,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建筑群,门楼作为其标志性建筑,尤为瞩目。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计划拆除原砖木结构的清两江总督衙署大门,重建一新门,“以壮观瞻”。门楼由年轻建筑师姚彬设计,1929年10月10日开工,当年12月20日竣工,前后仅用71天。门楼为西式两层半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刷石饰面。占地179.46平方米,高13.72米。朝南立面的顶部是阶梯形女墙,正中为一9.26米高的旗杆。其下是标准的8根古罗马爱奥尼柱紧贴墙壁,柱头上雕有精致的巴洛克卷涡纹样。柱间向南开有3个拱形门洞,门拱中心嵌有拱心石,其上端有巴洛克装饰线脚和根据拱门造型刻制的砖石线条。每个门洞内安装1堂双扇连顶的“黑色、镂空、铸钢、铆接”的实体大铁门。东、西两堂边门的上方,还有一对象征威严的狮头形图案。朝北立面墙上,除有一、二楼的门窗外,则是3个方形门洞,形成整个门楼的门洞外圆内方,造型严谨,厚实坚固,宏伟气派。门楼的一楼东、西两边各有一间楼梯通道房。中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大房间,分别为传达室和卫兵室。二楼是卫兵宿舍。楼顶正中有一塔式17.94平方米的小平房,为升旗预备室。室外是宽敞的水泥平台。据介绍,门楼前的大铁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拆下回炉,换装了三扇木门,2003年将铁门按原样恢复。门前一对石狮是清两江总督署辕门的遗物。

1948年5月,蒋介石当选总统后即将就职,总务局官员由于时间仓促,只好临时派人用木料制成“总统府”三个大字,贴上金箔,挂在新修葺的门楼上。“总统府”存在不到一年,门楼却成为民国建筑的代表。现在人们熟悉的解放军占领南京、在“总统府”门楼上列队站立的标志性照片,为著名随军记者邹建东所摄。

总统府门楼建于1929年底。那么在总统府门楼建成前,建筑群的大门又是怎样的呢?

一、两江总督署大门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地点是清两江总督署,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及秘书处等部门也设于督署内。两江总督署大门也成为临时大总统府的大门。这个位置也是清朝初建总督署时大门及太平天国天朝宫殿的真神荣光门的位置。

两江总督署大门

清末两江总督署大门前的东、西辕门等场景

曾国藩重建的两江总督署大门,依然按照清朝规制,总督署大门前有照壁及一对石狮,并设有东、西辕门及卫门,门前设有石阶和台阶,以示庄重肃穆。在接待贵客或举办重要活动时,总督和其他官员穿戴礼服,前往大门迎接,按照一定仪式入府。

两江总督署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仪门、大堂、二堂等。大堂、二堂自1870年曾国藩重修督署后保存完好至今。大堂由月台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前宽25米,后宽32米,总进深18.5米,主脊高约11米,面积604.39平方米,二堂进深12米,面积460.35平方米。大堂、二堂均为七开间,屋顶均为中式硬山顶。

两江总督署大门现已无存,从照片上看,大门与大堂、二堂协调的中式建筑,飞檐翘角,七开间,硬山顶,东、西两侧附有照墙。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两江总督署大门为方形,长期被认为持续至1929年10月,在总统府门楼开工时才被拆除,其实不然!北洋初期,两江总督署大门即被改造成一座西式门楼。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西式门楼

随着近期一座门上刻有“都督府”“上将军府”“国民政府”等字样的西式门楼的发现,总统府门楼的前身真容终于得以确认。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4月3日离开南京。孙中山离任后,这里成为黄兴的“留守府”;6月14日,这里成为程德全的江苏都督府;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7月15日,黄兴在此设立讨袁司令部,28日败离南京,江苏代理都督章梓等讨袁军将领也离开;8月8日,讨袁军何海鸣率部攻占都督府,昙花一现;9月1日,张勋入城占领都督府,出任江苏都督;1913年12月,冯国璋在此任江苏都督,后改省级军事长官为“将军”,都督府改称为将军府。

约1913年江苏都督府

这一时期,在原两江总督署大门前新建了一座“都督府”大门。这是一个西式门楼,由横档饰为三层,下层为正门,因上部圆形,故又可称圆门。中层有“都督府”横匾,上层嵌有西式大钟。顶部中间有铁制护栏。门前石狮屹立保存至今。

关于这座门楼的具体建造者,有两种说法:一是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任江苏都督时所建;二是冯国璋接任江苏都督期间所建,因为冯国璋思想较为新派,采用西式一改官衙大门旧制。

1916年7月,江苏将军改称督军,将军府改称督军署;10月,冯国璋当选副总统,仍兼江苏督军,督军署成为副总统府;1917年8月,冯国璋北上就任代理大总统,江西督军李纯调任江苏督军,这里再次成为督军署。

1920年10月12日,江苏督军李纯在督军署内去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督军署门楼正中饰置有松柏等,上方的钟表清晰可见,橫匾上有多字,只有“大”字能确定。军人等参加敬礼人员及物品遮挡了正门。

李纯出殡时的督军署大门

1920年10月,齐燮元接任督军;此后,由于军阀混战,这里先后成为苏皖宣抚使卢永祥的宣抚使署、杨宇霆的江苏督办公署、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等。北洋时期,军阀混战,都督府、将军府、督军署、宣抚使署等名称更替频繁。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入南京,结束了北洋军阀15年的统治。

三、国民政府初期的门楼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拟定政府机构设在两江总督署、都督府等原址。6月6日,南京被定为特别市。南京首任市长刘纪文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开辟国民政府前东段一小段马路(时名狮子巷,后定名为国府路),以便政府高官乘汽车便利而行。但计划尚未能实施,桂系倒蒋,蒋介石被迫下野,刘纪文只做了短短两个月的南京市长,便随蒋辞职而去。

1928年蒋介石复职。7月,刘纪文再次出任南京市长,此时恰逢国民政府拟筹备孙中山奉安大典,刘纪文遂提出了“修筑迎榇大道”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刘亲自担任“首都道路工程处”处长。国府路改造终于同步起动,至次年完成并向西延伸至碑亭巷。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初期,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也影响到国府路的拓宽改造等工程实施,北洋时期的西式门楼延用至1929年,匾额上的字改为“国民政府”,就成为国民政府初期的门面。

1929年,中华全国电政同仁公益会在国民政府门前的游行

据历史学者胡卓然先生提供的1929年第48期的中华全国电政同仁公益会《会报》第10页,有该会代表团在在国民政府、中央党部、行政院和交通部门前请愿的照片。在标注“国民政府”的新闻照片上,正是这座北洋时期的西式门楼。门楼上的西式大钟改成了国民党党徽。

但有学者认为这座“国民政府”西式门楼摄于1932年,是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时所拍,系当时国民政府迁址洛阳河洛图书馆。而根据《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7期刊登的《行都国府(原河洛图书馆)》的照片,明显不是这座西式门楼。

据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陆晖提供的《中国工程学会会刊》1929 年第4卷第3期,在1929年首都市政府工务局工作摄影之“狮子巷泊油路面竣工后”的图片上,可以清楚看到这座西式门楼。另在1929年的航拍国民政府照片上,从俯视角度,也可以看出大门的形状与体量与这座西式门楼极为相似。

《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7期刊登的《行都国府(原河洛图书馆)》

1929年,《中国工程学会会刊》第4卷第3期上的“狮子巷柏油路面竣工后”照片

从1913年至1929年,多家报刊从各个角度为国民政府沿用的门楼“留影”,从史实角度早已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无可辩驳地展示了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曾经一度使用北洋时期的西式门楼。

1929年7月,按《中华民国首都计划》改扩建国民政府所在地建筑,原两江总督署的围墙、隔墙、圆门、二门、东西辕门等均被拆除,并扩大圆门原址,重建门楼。在此,能看出拆除的是“圆门”,并在“圆门”原址重建。这“圆门”,与西式门楼的“圆门”附合,而与两江总督署的“方门”是不附的。


新建成的国民政府门楼

1929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新门楼开工,12月20日竣工。此后,新门楼成为国民政府的标志性建筑。两江总督署门前石狮,经过北洋时期,保留下来。门前的两江总督署照壁,则被新建的照壁取代。

(作者:陈宁骏,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