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山路,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没有千条也有百条。这么多中山路,第一条中山路就在南京。这条大道,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陵,道路总长度近12千米,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先进城市干道,也是曾经的世界第一长街,被誉为“民国子午街”。
南京中山大道是一条历史内涵很厚重的道路。据《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地名录》记载,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到中山陵安葬专门修建道路,初名迎榇大道。
1929年以孙中山先生之名定名中山大道。1930年,以南京鼓楼、新街口为节点,分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三段统称为中山大道,后又增辟中山南路。其中,中山北路,西北起中山码头,东南至鼓楼广场,长5600米,宽40米;中山路,北起鼓楼广场,南至新街口广场,长1739.2米,宽40米;中山东路,西起新街口广场,东至中山门,长4061米,宽40米。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首都建设委员会之下成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特聘美国人亨利·墨菲(茂菲)、古力治负责制订首都建设计划。
1929年12月,《首都计划》编制完成,该计划将南京的城市道路建设也纳入规划之中,即采用放射形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以新街口环形交通广场为市区中心,以中山大道、子午路(今中央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汉中路作为城市干路的基线,其他干路与基线平行或垂直布置。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南京城内兴建的主次干道总长度达到 149.21公里,其中尤以 1929 年4月2日开通的中山大道最为著名。
中山大道旧影
中山大道最初的名称,或者说它的乳名,叫迎榇大道。它是专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由当时的北平(今北京)西山碧云寺南下奉安中山陵而建造的。据《迎榇大道建筑纪略》记载:“南京市本有建筑道路之计划,因奉安总理,赶筑迎榇大道。”
中山大道的正式名称叫中山路,“计自江岸至中山门,共长一万二千公尺,谓之中山路”。1928年8月12日举行开工典礼时叫中山路,1929年4月2日举行开路(通车)典礼时也叫中山路。倪锡英《南京》一书写道:“从下关进城,最便当的便是走中山路。”
《首都干路定名图》(1930年10月3日通过,《新南京》)
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写的《首都计划》中的图表,如《南京名胜地点图》《国都界限图》《首都市郊公路暨分区图》等一律将这条道路称作中山路。它北起下关江边,东出中山门与陵园大道衔接,全长12001.94米,设计宽度为40米。
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除了将这条道路本身命名为中山路外,全线工程各路段及配套工程,大多冠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或号。如,下关码头改称“中山码头”;原来的惠民桥拆除重建后更名为“中山桥”;朝阳门由一个门洞改为三个门洞后,改名为“中山门”;玄津桥北侧的杨吴城濠上新建的一座桥,取名为“逸仙桥”。
1929年4月刘纪文市长与夫人许淑珍等参加中山路开路典礼
显然,中山大道既不是这条道路的最早名称,也不是它的正式名称。它只能算作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或者叫俗称。
在1929年出版的第 34期《首都市政公报》中,有一篇名为《中山大道暂禁通行》的文章标题上用的是非正式的名称“中山大道”,而正文用的却是正式的名称“中山路”。这种混用现象在民国出版物上极为普遍。
修建中的新街口中山路(《首都计划》)
那么,中山大道一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我们从目前接触到的民国时期的材料来看,应当是 1928年8月。它与中山路同时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它有时也出现在正式的文本中。如 1929年3月,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编制的《首都迎榇大道全图》,就将这条道路明确标示为中山大道。有时,它又被简称为中山道。之所以被称作大道,一方面是形容道路宽阔,非寻常巷陌可比。
当时人认为:“登上中山路,那气象便伟大了。路面的广阔,就是以全国第一大埠的上海和它去相比,也是匹敌不过的。”另一方面,与它所承载的政治功能有关。正如南京特别市首任市长刘纪文在1928年8月12日举行中山大道开工典礼上所言:“大道成功,始渐完成总理民生主义中行的问题……南京而无完善大道,不惟无以利行者,又何以慰总理在天之灵?此次共筑大道,实秉承总理遗志,建设艺术化之南京,故即以中山名之,示尊崇之意,亦使行此道者咸知先知先觉惠我于无穷也。”中山大道这一称呼后来被民间广泛采用,直到今天。
1929年6月1日在中山大道上举行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
中山大道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山马路。《首都计划》写道:“又最近完成之中山马路,由下关直达总理陵墓,联贯下关、鼓楼、新街口、明故宫,及所拟定之中央政治区。”在这里,中山大道的范围被扩大了,它成为中山路与陵园大道(中山门—中山陵)的统称。
在文人的笔下,因中山大道又长又宽,它又被称作中山大路。曹聚仁《南京印象》回忆:南京的“一条又宽又长的马路,一直伸了过去,行人指点我:‘这是中山路,在路的尽头,便是孙中山先生的坟墓。’……中山大路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走着,他们都走向孙中山先生的坟墓”。
由于这条道路很长,1930年10月3日国民政府第96次国务会议修正通过的《首都干路定名图》上,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将这条道路分为三段:由中山码头至鼓楼属于这条路的北段,取名为中山北路;鼓楼至新街口之间属于这条路的中段,叫中山路;新街口至中山门之间,属于这条路的东段,称作中山东路。193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首都志》卷二《街道》,依次列出了这三段道路的名称。1937年出版的《新南京地图》中,专门附有《首都干路系统图》也是分为三段。90余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这三段路名仍然沿袭未变。
自从中山大道被划分为三段,起了三个不同的名称后,中山大道由俗称演变成这条路的统称,而正式名称中山路反而成为鼓楼至新街口之间一段路的专称了。
现在的中山东路
(作者:卢海鸣,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