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下关,中国近代历史最应该记住的地名!
时间:2024-09-27  来源:  字号:[ ]

下关是南京一个颇有底蕴的老地名。它本是南京的一个区名,2013年3月,下关区、鼓楼区合并,设立新的鼓楼区。下关这个行政区一度消失于南京市行政区划名单中。2018年,南京市将阅江楼街道改名为下关街道,让“下关”这个地名得以延续。

下关得名于明代的龙江关。据记载,元末明初时,此地非常繁荣。因其地紧依长江,官船、漕船、贡船、商船,来来往往,泊船云集、帆樯林立,因而形成了各种市场,茶楼酒肆、鸡毛小店遍布街巷。明洪武元年(1368)政府在今下关鲜鱼巷龙江桥附近设立龙江关,征收市场及水陆运输税收。

下关江边旧影

另据史料记载,明初,南京大兴土木,建筑需要的木料竹石均来自两湖,靠船运至。为了便宜运输,明从长江至秦淮河新开了三道河,依上下游位置取名曰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其时,战争平息,生活复兴,南京人口渐达百万,生活、生产资料诸如猪肉、大米以及生丝等,也多依赖于江运由皖、湘、鄂、赣诸省运至南京。为此,政府在上新河设了专收船只税收的上新河关。由于上新河关在长江上游,故又称为“上关”,龙江关在长江下游,故称之为“下关”。这就是下关地名的由来。

下关区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之地。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南京下关的静海寺议定,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下关区是西风渐进江南的首受之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5月1日,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列强敞开了南京的大门,金陵关宣布对外开放,标志着南京正式对外开埠。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英、美、日、德等国商人纷纷在下关开设洋行,建造码头,从事长江航运,图谋控制进出口贸易。

最为可气的是,外轮不仅由南京驶往各通商口岸,也开往非通商口岸。港口名义上由中国政府管辖,实则由外国人控制。英、美、日、德、法等国兵舰任意在港区游弋、驻泊,有时一日之内竟云集各国兵舰十余艘。有些国家的水兵甚至上岸在港区附近驻扎,德国强借仪凤门内狮子山下空地建造水兵军营,围上竹篱,禁止中国人入内。

下关大马路旧影

清光绪十六年(1890)起,法国天主教开始在大马路西建教堂,其后陆续有各式建筑开始兴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京第一家私营工厂——胜昌机器厂在惠民河西岸的大马路口(惠民桥边)开办。1913年2月28日,交通银行在下关龙江(今大马路)设浦口分行,简称浦行,属沪行管辖,为下关第一家近代银行。同年,江苏省警察厅在下关大马路设下关商埠警察署。1918年,江苏邮务管理局大楼在下关大马路(今大马路62号)动工兴建,民国十年竣工使用。南京开埠和宁沪铁路通车,下关火车站的建成,促进了下关商业、服务业的繁荣。1919年,下关“已有烟户万余家,商户数千户”,此后大马路、二马路(今下关米厂附近)、三马路(今营盘街一带)街市相继形成,成为旅馆、浴室、茶楼、戏院、绸缎庄、成衣店、钟表、钱庄、银楼等商号密集的闹市。

1931年,《最新首都指南》载:“首都繁华街市分为城内与下关两部,下关以鲜鱼巷、龙江路、惠民桥、大马路、二马路等处最为热闹。”“凡至三牌楼以南者,皆就下关购买物品。”“夜市常延至11时半。”当时沿大马路一带设店经商,可谓巨贾云集,商铺林立。至1930年代,大马路已成为南京城北地区最繁华的街市,时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称。

1968年后,中国人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在浦口和下关之间建成。代表自力更生精神的南京长江大桥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 

南京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视觉中国供图)

下关还是红色历史的亮点区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倾覆国民党统治老巢的战斗就是从下关挹江门进入南京的。顺便说一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宋代诗人张孝祥的诗句,以此观来,挹江门是南京城门中,名字最美丽的一座。

今日下关码头

下关还是风景绝佳之地。在此区域有着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比如:沿江景区步道、大马路(清末民初建筑群)、象山东晋古墓葬群、明城墙、静海寺、天妃宫、江南水师学堂、阅江楼、幕府山、长江观音风景区等。这些自然、历史文化遗存是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一个缩影。

(作者:毛贵民,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