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分隔是邗沟开凿2099年以后的重大治运创举——明代数河臣竭力开月河,易湖漕为坦途,终使官民船只永避风涛。
明代以前,淮水不能达江,江水也不能径达于淮。江淮之间三百六十里济运,乃由高邮、宝应诸湖迤逦由江去淮。明初,犹盘坝过船,迨平江伯引淮通漕,自是淮水入湖,邵伯水皆平流,闸坝无所用。清代扬州学者刘文琪谓之此“运河之大变革也。”。黄淮二渎合流,水情发生变化。昔日江淮之间水势已由南高北下,转为北高南下。淮既入湖,而湖遂险。
明代运河已非昔日邗沟,自明户部侍郎白昂以后始定,将昔之运由湖,改为运由河。
明初,贡赋在江南,上江和浙江的漕粮运到南京非常便利。然而东北地区仰望内地供给,将粮食储在苏州以海运送往辽东。后来也一直是海陆兼运,以达北平(今北京)。洪武十三年(1380),会通河(位于山东临清至江苏徐州)挖成,海运停止。除河南、山东、淮南、淮北的漕粮各由近路运送到北京外,浙西漕粮由瓜州坝运往扬州,上江及江西、湖广漕粮由仪征坝运往扬州,运河漕粮由扬州北上,使扬州成为东南漕粟之咽喉,因此,对扬州运道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建,确保漕船过湖安全达淮。所做工程主要是打通运道和增加水源。
明初淮扬之间的漕运一直由管家、射阳、白马、氾光 、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诸湖,所以明代淮扬之间的漕运称湖漕。由于沿湖风高浪激,湖堤屡修屡圮,民甚苦之,操舟者亦甚不便。当时流传着“不怕过江,就怕过湖”。如何保证漕船顺利过湖达淮成了明代河臣们的重要任务。
自弘治到万历年间,白昂、王廷瞻、潘季驯、刘东星等数河臣和地方官员,在与洪水、泥沙搏斗中,又前赴后继,竭力大搞河湖分隔(所开之河称越河,越亦作月)工程。先后开挖康济河、弘济河、宝应越河、邵伯越河、界首越河、弘济河南河、弘济河北河,并连贯成一条河,变风涛易为坦途,终于使官民船只永避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邵伯湖、界首湖的风涛之险。这是自邗沟开挖以后2099年的一次重大创举,自此扬州境内自仪征江口或瓜洲江口北上至宝应,官民船只航行由河而不再由湖。前后历时123年,众河臣、地方官员终于完成告别湖漕这一艰难而具有决定作用的关键工程,它奠定了以后宝应至邵伯运河的基础。要是没有明代开越河之举,很难想象何时实现告别湖漕的梦想。清代、民国时期一方面继续沿用明代留下来的河道,一方面不断加高堤防。新中国建立后,全面整治拓宽,面貌一新。今天当我们看到宽阔的运河水面上南来北往的船只,看到绵延百里绿树成荫下的运河大堤上风驰电掣运输车辆,可别忘记了先人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 户部侍郎白昂接纳众议,高邮知州毛寔以除湖险为首要责任,开成康济河
康济河是明代漕运实施河湖分开的首段河道,迄今已四百余年历史。明初,淮扬之间漕运一直白马、氾光(今宝应湖)、石臼(后统入高邮湖)、甓社(后统入高邮湖)、武安(后并入邵伯湖)、邵伯诸湖中行走,称为湖漕。当时高邮州(今高邮市)运道90里,有30里在甓社湖中行走,河道管理人员以桩木、砖石保护湖堤,累修累圮。其西有七里、张良、珠湖、石臼、平阿诸湖(后统并入高邮湖),濙洄数百里,西风大作,波涛汹涌,船与湖堤桩石相撞,多有船毁人亡。弘治二年(1489)与户部侍郎白昂(1435~1503,常州人。明代刑部尚书。弘治二年即1489年为户部侍郎,负责修治河道。)巡视运河,抵达扬州,与有关人员合议,并接纳众人意见,认为欲举运道之便,莫先与高邮开越河。并得到以除湖险为首要的新任高邮知州毛寔(字世诚,浙江余姚人。由进士授高邮知州,他以除湖险为首要责任,令人称道。)的配合。弘治三年(1490)三月开始,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开挖成“自城北三里杭家咀至张家沟,长竟湖,广十丈,深一丈有奇,两岸拥土为堤”的河道。官民船只经过高邮,再无风涛之虑,舳舻相衔,昼夜无虚,昔日南北要冲的高邮湖风涛之险已易为坦途,人获康济,孝宗皇帝赐名为康济河。
二. 侍郎吴桂芳命郎中陈诏、高邮州守吴显,将康济河西徙
康济河开挖以后大大方便了官民船只,为什么吴桂芳要将康济河西徙呢?那是因为康济河开挖时留下了一个重大隐患。最初康济河位于今康济河之东有三里之遥,这样一来出现了三道堤:西为老堤(即今康济河故道西堤);中为土堤(当时康济河的西堤),中堤之东是(当时康济河)东堤。漕舟行于中堤与东堤之中。但是老堤与中堤之间有良田1.8万亩,时称为圈子田。这圈子田便是隐患。万历三年(1575年)黄淮并涨,穿越康济河下面向东排泄湖水的三座木涵朽坏,湖水进入圈子田,成了田湖,因此康济河到此完成历史使命。
万历四年漕运侍郎吴桂芳(嘉靖二十三年即1544年进士。历扬州知府,御倭有功,迁俸一级。扬州有新旧二城,自吴桂芳而始。屡迁兵部右侍郎。万历四年即1576年二月总督漕运)命郎中陈诏(1570~1571,字子宣,号紫云,晋江人。他精研《禹贡》等地理专著。万历四年即1576年,任都水司郎中,他亲临水患严重的高邮湖区视察,地方上按陈诏的主意加修堤岸)、高邮州守吴显(字景猷。福建漳浦县人,由进士知六安州。万历初年调往高邮,负责康济河的西迁工作。)等傍老西堤之东重开越河,使康济河西徙,万历五年完成,高邮运道不再受高邮湖风涛干扰,一直使用到1956年。1956年新筑界首南四里铺至镇国寺塔即康济河之东新东堤26.5公里,形成二河三堤。今里运河西堤之西,康济河古河槽成了历史遗存。
三.纷争60余年 漕抚王廷瞻勇于担当开成弘济河
弘济河是解决氾光湖(后统名宝应湖)风涛之患的重要河段。氾光湖位于今宝应县氾水镇之西槐楼一带,浩荡无际。明代漕船在湖中行走三十余里,常遭风涛漂没,加之湖堤矮下,动辄冲决,盐城、兴化、泰(州)等良田悉遭其害。高邮康济河开成以后,宝应氾光湖成了扬州运道的第一险。东南财赋经氾光湖转输,明朝廷的命脉所系。每年军国之需的400多万石漕粮要由此通过,从地方到中央,众多官员都深谙氾光湖风涛之患。自明正德十六年(1521),工部主事杨最提出按照高邮开挖康济河的模式开河之后,到万历十二年(1585)开挖弘济河时止,其间提议请开越河者连连不断,但屡议屡停,又缺少奋膺决策者,前前后后竟拖延了60多年。其原因一是漕运、河道由两人分管,意见不同,漕运抚臣经常换人,决策难;二是前人的定下的方案,后人推翻;三是工程艰巨,经费筹集难;四是重臣数易,在职者只想升迁,不想办事;五是地势低下取土难。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总漕都御史李世达提出开越河,以避其险,得到批准。后漕抚王廷瞻(1521-1592),字稚表,黄冈人(今湖北黄冈市黄冈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以都御史出督漕运。正因为他开成弘济河升户部尚书。后改调南京刑部尚书,未上,致仕归。)继任,他说:“东南财赋转输以充军国之需,命脉所系,岂容哽噎?!”于是在王廷瞻的主持下,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开工,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历时八个月完工。自宝应南门外至新钲(今氾水镇)三官庙,开河越河(亦作月)长三十六里。万历皇帝嘉悦,赐名“弘济河。从此扬州运道运道不再受氾光湖风涛的影响。弘济河开挖以后,其堤位于宋时筑湖堤之东,自此运河始有东堤,有了东、西堤以后,于是邗沟位于宝应以南这一段继康济河之后又实现了河湖分开。弘济河开成,从此运道不再经宝应湖。
四. 总督河漕潘季驯截湖为河,筑成宝应越河
明万历十六年(1588),总督河漕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即今湖州市人。是16世纪中国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以原来的湖堤为东堤,从宝应南门外至黄浦又筑西堤二十里,截湖为河,北接通济河(位于今楚州区),筑成宝应越河,与白马湖分开,从此运道不再经白马湖。
五.总督河漕尚书刘东星竭力开成邵伯、界首越河
高邮、宝应湖风涛之险经过开挖康济河、弘济河、宝应越河后,邵伯、界首湖的风涛之险又上升到首要位置,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总督河漕尚书刘东星(字子明,别号晋川。山西沁水县人。明隆庆二年进士。后任漕运总督、工部尚书)檄郎中顾云鳯、扬州府知府杨洵,督民夫开挖邵伯越河长一十八里,阔一十余丈;十一月又挑高邮界首越河,长一千八百八十九丈七尺。各建南北石闸二座。邵伯越河又建减水石闸一座。至此,运道与湖分隔,官民船只永避邵伯湖、界首湖风涛之险。
六.郎中何庆元、扬州道熊尚文,开挖宝应县弘济河南、北月河
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郎中何庆元、扬州道熊尚文,开宝应县弘济河北月河一道,长一百三十丈,南月河一道长一百五十丈。
至此,扬州境内越河全部贯通,并建成弘济河、康济河等拦河闸八道。易风涛变成了坦途。
七.后继有人,新中国扬州治水带头人殷炳山拓成今日大运河
新中国成立不久,身为扬州专员公署副专员的殷炳山分管负责水利工作,成为扬州治水的带头人。1956年从灌溉角度出发,以里运河为南干渠开始整治运河。当年10月13日成立江苏省扬州专区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殷炳山任工地党委书记兼指挥,它带领10.1万人,从高邮镇国寺塔到界首四里铺筑成新东堤长26.5公里。是他听取水利局技术人员的汇报,拍板留不拆高邮镇国寺塔。1958年10月,里运河整治工程开工,殷炳山任指挥,至1961年先后出动100万人次,北起宝应叶云洞,南至六圩长江边,西堤西移,重建新西堤,瓦窑铺以南,平地开河,直达六圩入江,开成今日大运河。所以在此顺便对殷炳山负责水利工作的情况作一些简单的回顾。
殷炳山(1923~1982),兴化人,平易近人,思维敏捷,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归纳总结出具有远见卓识的见解。在他负责水利工作期间,1958年新通扬运河的开挖方案就是他敲定的。1958年12月邵伯大控制工程已经开工,由于工程规模大,跨年度施工,度汛有风险。防洪、蓄水位高,对扬州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经扬州地委研究,由殷炳山带领水利局负责人和工程师赴省水利厅,建议改集中控制为分散控制。1959年7月,省委同意分散控制意见,于是邵伯大控制工程停工,才有1962年建成万福闸、1965年建成芒稻闸、1972年建成太平闸、1973年建成金湾闸。1960年冬,滨江抽水站已在万福闸下,廖家沟西岸已正式开工,殷炳山带领水利局工程师许洪武调查研究,向地委建议,将滨江抽水站移往江都芒稻河边,既可引江水沿运河北上济淮,又可结合里下河排涝,一举两得。地委同意派殷炳山带领有关人员去省水利厅反映,经省水利厅慎重研究,报水电部批准,滨江抽水站移师江都。他还对全区机电排灌、沤改旱及旱改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后补充要说就是,讲运河一定要分时段,笼统的说就回产生一向歧义。解放前留下来的运河,无论河道、堤防规模、输水、御洪、通航能力与今日运河完全不可相比。就以航运来说吧,解放前扬州运河河面狭的地方不足20米,水深不足2米,只能走30、50吨的小木船,现在运河底宽达70米,可通航2000级船队;往日干旱时要分单双日,现在是全天后航运。据1955年统计界首至高邮年运数量不足90万吨。现年运数量过亿吨。所以每当讲扬州大运河不可笼统含混,一定要讲是什么时间的运河,解放前后运河情况完全是两回事。
(作者: 徐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