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营是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市境淮河北岸的历史文化名镇。笔者生于王营(王家营),出于对王家营的深厚感情,不揣冒昧与浅陋,勉力将王家营自明清以来可稽的历史文化作粗浅梳理,以飧读者与诸乡亲,并恳请各位方家纠谬指正!
一、王家营的地名、方位与建置等基本情况
1.地名
王家营,过去我们一直叫王营。2018年,撤镇为街道,设立王家营街道,王营变成了王家营。历史上,清代的官方志书上多称之为王家营,但也有称王营的;在民间,老百姓或许是因为简便,一直称之为王营。
600年来,也就是从明朝陈瑄重新开通清江浦开始,王家营之地的人口逐渐集聚,慢慢形成村落、城镇。其形成的起因,一般都认为是因为明代在此驻军的原因。明代兵制,设卫(5600人)、所(1120人)于各地。淮安府有两个卫,一个是淮安卫,在山阳县(今天的淮安区),一个是大河卫,在清河县,也就是今天的淮阴区。大河卫在黄河沿线建有兵营十多个,王家营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起因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但我认为清江浦的开通以及漕运的繁荣也是王家营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清江浦的开通和漕运的繁荣,而只是有驻军,王家营最多只能是一个不稳定的村落。可以说,王家营与清江浦是共生的。另外,在笔者目前已经看到的清代之前有关清河县史志中,没有有关王家营的记载。这或许是我所掌握的历史资料不足,或许是有些史料中有而我没有看到;但这似乎可以说明,清代以前,王家营可能还不太繁荣,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大市镇。在清代,地方驻军叫营汛(营汛是指绿营兵,与八旗相对),目前中国特别是北方许多带有“营”字的地名都与清代的营汛有关。所以,这又引起了我的一个不确定的思考:王家营之名会不会在清代才出现呢?希望找到相关史料以排除我的疑虑。
2.方位
根据历史记载,王家营最早的营地及村落应该在今天的西坝乃至更西,一直都是滨河(南指改道来的黄河,后来的废黄河,北指盐河)而处。明代方位的变迁情况没有资料可查,但在清代,仅在康熙年间(1662—1722),因为黄河发水决口王家营就被淹11次。其中,康熙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二年的三次大水,使王家营不断东迁,最后移定于今天王家营的核心地段。二十七年的大水后,清河县知县管钜捐献俸禄买下了山阳(今淮安区)人朱生的地,王家营才迁到今天这个地方的。清代中后期、民国时期王家营的大概范围是:南到废黄河,北到盐河,东到今天的新街,西到北京路。同治年间,为了防止捻军侵扰,在漕运总督吴棠的要求下,王家营曾经而在东西两面修筑土圩,大约600丈,6座炮台;辟有5座城门,各有题字,南面两座题曰“清淮管钥”(小南门)、物阜民康,东曰“海岱屛藩”,西曰“万宝庆成”,北曰“恩光北至”,还有涵洞、水门等。民国初年,王家营当地大约有1390多户,6000多人。当然,今天的王家营街道办事处的方位、范围已经大了很多,东、北、西分别与新渡口街道、长江路街道、古清口街道、马头镇接壤,南与清江浦区的柳树湾街道、淮海路街道、水渡口街道隔河相望。街道行政区域面积30.56平方公里,在籍人口12.67万人,真正成为一煌煌巨镇!
3.建置沿革
从南宋末年有清河(军)县以来,王家营之地一直隶属于清河县。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后,清河县的治所在清江浦。1914年,即中华民国3年,北洋政府改定重名县,清河县改名为淮阴县;王家营隶属淮阴县,县治仍在清江浦。
1948年12月,淮阴县解放,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地区为淮阴县所辖。
1951年1月,淮阴县和清江市各自单列,淮阴县政府从清江浦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现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王家营隶属淮阴市。
1964年10月,淮阴市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清江市博古路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大院内。
1972年,淮阴县革委会由清江市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
1992年小营乡并入王营镇。1996年到2000年,又有乡镇(如杨庄乡的杨庄、淮闸)划入王营镇。到2003年,已辖西坝、营中等6个居委会和小营、营东等16个行政村。
2018年,撤镇设街道,王营镇成为拥有13个居委会的王家营街道办事处。
二、王家营的区位交通优势与商业贸易
1. 区位优势
一个地方的肇兴与发展与这个地方的区位有着极大的关系。大到上海、广州,小到清口、石码头都是如此。那么,王家营的兴盛也有同样的原因。王家营居水陆冲要,百货交集,为国家的一处重要交通枢纽。
大家来到清江浦大闸口,一定会看到一块青砖砌成的碑壁,上书“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大家都会因此惊叹清江浦地理区位的优越。其实,这“南船”是说的清江浦,而“北马”却是说的王家营。就是说,明清时期,从北方乘马或马车由陆路而来的客商、民众,在王家营渡过黄河到南面清江浦改乘船只继续南行,而从南方乘船而来的客商、民众,也要转车渡河到王家营,再由此骑马或租雇客栈、车行的马车继续奔向北方。清代的一条由镇江到北京的通京大道,约1864里,有18站,其中重要的一站就是王家营。清代时,琉球国通事郑文英就是在随琉球国朝贡团进京朝贡之后,于回国途中经过王家营时去世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王家营交通枢纽的地位。由此可知,历史上的王家营具有相当重要的区位与交通优势。
2.主要街道
西马路在王家营无人不知。在很多年里,西马路是公交车在王家营境内淮海北路与北京路交叉口的一个公交车站点,或者也是指这一地段,但具体问到西马路是今天的哪一条路,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西马路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应该叫叫西街,大致就是今天淮海北路在王家营的走向与路段。清代以来,在王家营内,自西而东,重要的街道有:西街、粮食街、堂子街、骡马街,还有东街、南街、北街等,这些街道大多是南北走向。另外还有很多巷子,如大巷口、酱园巷(太平桥巷)、润生酱园巷(后又叫东横街)、香油巷、永宁巷(一名馋劳巷)、胡老爷巷、黄巷等,这些巷子的走向大多是东西向的。
3.百姓营生与商业贸易
王家营有这么重要的区位交通优势,又有许多商业性很强、且比较齐备的街道,还有黄河上的渡口、盐河上的码头,可以说,相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其市政设施已经算是很不错了。那么,王家营老百姓的生计如何?都从事哪些职业、靠什么行当安身立命呢?
据历史记载,清初,王家营有客民大约二千余家。这其中大多数为流寓,土著者不到十分之一二。所谓流寓者,就是指客居王家营的外地人,尤以西北的晋、陕、洛与北方的燕、蓟、辽、齐、鲁之人居多。根据《咸丰清河县志》,王家营地处入京孔道,北辕南楫,交会于此,故客民来者,大率峙积百产,为牙侩贩籴之事。也就是说,大部分外地客商来到王家营都是做生意和做中间商(牙侩)的,还有做典当铺和印子坊的;这印子坊就是放贷款收利息的。
对于纯粹的王家营土著之家而言,情况就不同了。《乾隆清河县志》记载:“清河无大商贾,大商贾皆客子耳。土著之人即为小商,亦多称贷不及。”因为资绌而业微,大多本地人以屯聚转输麦菽为生,上下所至,不过千里范围,不能像外地的大客商,可以纵横四海。有些手头拮据小生意人,只能倚市列廛开个小门店,或许还要还要借贷,主要是做一些香蜡、酒酢这样的小生意。另外,“其更下者,则以力食,虽靡所资,而亦不能贫”。就是说,还有人只能靠卖苦力,但也不会太穷。应该说,那时的王家营之地是一个经商、打工的好地方。
我们只要从上面提到一些街巷的名称(如:粮食街、堂子街、骡马街、酱园巷、香油巷等),就大致可以看出王家营在历史上商业贸易的繁荣。
王家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及商品。《淮阴风土记》云:王营五方杂处,布匹则蓟州帮最先来,山西帮继之;纺织则齐鲁人;制丝、制香则皖人最多。而人众志一,尤推山东人,既抛家南来,渐得温饱,遂不思归。然初来者多以朴勤起家,其子弟沾染南风,又不识先人作苦,则往往以游荡落其父业,故不三代而即贫者(如淮阴人言:富不过三代)。外地来王家营贸易的重要商品有:三河关陇麦菽,楚粤文绮,河北旃裘、马骡、果品之属,其中以麦菽为大宗。
在王家营之地,主要有以下5项重要的商贸行、手工业与服务业。
(一)粮油贸易
史书记载:“王营镇粮行十八家(还有史料记载:有陆陈行操市易之平,凡三十六家;陆陈行通称粮行),闾阎相接,唱筹声相闻,岁熟产饶,南客辐辏,一岁之中,可销麦十二万石、豆十万石、蜀黍万八千石、高粱五千石、脂麻(芝麻)二千石、诸杂谷三千石。凡直银二百万圆而缩。……邑中以榨油为农事余业,故王营、小营多油行。在昔王营油店约十家,日销油二百担,今但存其一。南北通十有五家。而集散之量,河北为饶。油之属曰豆油,曰落花生油,近鄙皆产之。是时日销油可二百担强,通岁计之,则二万担,直银可三百四十万圆云。” 另外,王家营粮行的牙侩很厉害,“其能者亦不惟居间食酬而已,常候时而自为居积;能致客者,乃其次焉。”
(二)生猪行
生猪行即贩猪行。说到猪行,王家营“较一岁之中,大率销猪五六万头,其直则千三百余万圆也”。可知王家营生猪贸易的发达。愚辛未在《秋怀室札记》记载:王营猪行与清江浦石码头不同。石码头用秤,王营、小营则由“讲行”望形揣重,谓之“估眼”。用秤秤斤两没有猫腻,清清楚楚,但是“估眼”望形揣重,就有水分了。这可能是石码头猪行的规模与影响力都远大于王营猪行的原因吧!
(三)皮革业
大概因为本地回民喜食牛羊肉的缘故,王家营还逐渐形成了规模不小皮货产业。《淮阴风土记》记载:“改国之初,贾人往往以皮革之属至千万”“岁贩皮过四千担”。可知王家营的皮革贸易量是很大的。
(四)纺织业
大家知道,很早以前(大概40年前吧?),在淮阴地区医院(今天的市一院)淮海北路大门对面,有一家织布厂吗?是的,王家营的纺织业历史是比较悠久的。还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就有一家叫南洋广机利公司的纺织厂在王营创办,当时的清河县候补知县邓贤辅为了纺织厂的开工,大量招募齐鲁流民,教之纺织。虽然这家公司经画未久,便告衰歇,然而一些学到纺织手艺的人“多克自树立,于是王营始有机房。其始犹三数家,光复以后,厂乃逾百。十七年(1928)八月,编查全镇户口,东街机房四十户,南街四十一户,西街二十八户,北街二户。而齐鲁之侨居其十九,负贩所至,遍乎江北矣。”按此叙述,王家营在清末民初,说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纺织之乡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五)旅店业
漕运繁荣时期,黄河水盛,交通繁忙,南来北往的人员与物资特别多,所以王家营的旅店业也特别的火,并成为王家营的一大特色行业。史书记载,如果碰到“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当是时也,民之闲居者,争变其宅为逆旅,旬日之入,与大贾抗。” 王营的旅店,当时首推蒋三义为盛。其家听差的人很多,外有掌柜专门管理宾旅,内有保安健儿以戒不虞。往来的达官贵人多止宿于此。“或资斧匮竭,千金相假,以是交通贵人,力过吏势。”相传有制府某,与蒋三相识,曾约为兄弟。同治中谢事入京,在王家营留连多日。清河县令玉亮署板请见,制府以玉亮素轻蒋三而拒之,并让家丁戴昇传话给玉亮:“欲面大帅,宜有先容。” 玉亮只好先请蒋三引荐,这才得以拜见。由此可知,当年王家营旅店业的规模与势力之大。
(六)车马业
交通要津、商贸繁荣、南来北往的人流,引爆了王家营的旅店业,也使得王家营的车马业异常活跃。史籍有载:“其自清真寺南趋,抵黄河大堤,皆轿车厂,凡百余家。大者推南严、北严,南鲍、北鲍,南于、北于,东汤、西汤,又有南时、北时,南李、北李等。富盛并雄一时。与后园大车厂四十八家,各以其车驰行北道,日出千车,则相惊寥落。又有骡厂七八家,则专给骑乘,计程取直。大抵轿车厂推解三义,大车厂推杨三义,骡厂推潘德昌,皆务以豪纵相高,春秋作社,丝管繁越,亘数月而不已。”这说明,当时的王家营车马业不仅从业者众多,而且不少人由此营生而成为暴发户。
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北行张秋,咸丰十年,捻军杀入王家营,之后王家营的各行各业就逐渐凋落了。
三、王家营的学校与宗教
1.早期学校
根据历史记载,王家营是从雍正六年(1728)开始设立学堂的。
按清代的规定,官府的经制之学,只有府厅州县才有。清初的王家营,逐渐成为一人口稠密的乡镇,这才引起官府的重视。雍正六年,清河县知县李必成设立义学于马王庙。后来,又有官员和地方士绅,陆续设立义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督张人骏聚清河县义学师傅(老师)而按试之(考核),王营列最优等。由此可知,当时王家营的学馆长教育应该相当不错。
光绪末年(1905),变法令下,废科举及义学,立学堂。这样,王家营的学校也开始与现代接轨。之后,一所所新式学校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比较有名的有:
稽古初等小学堂。校址马王庙。光绪二十九年,知县洪槃谕办,历任堂长彭永年、孙乃煊、费瑶、王义和。民国后为第三初级小学校。后校址迁太阳宫、清真寺,又迁城隍庙西。民国17年7月与第二小学并为王营小学校。
蔚文初等小学堂。校址西街北首张宅,后迁粮食街,又迁参署西院。宣统元年,麦厘董事张旭初禀办。历任堂长张旭初、杜廷栋。民国后为第二初级小学校。
私立文蔚初级小学校。校址旧参署李宅。民国6年2月,里人赵钧、孙如墉倡办,校长赵钧。民国7年7月并于第三初级小学。
到抗日战争之前,王营有完小一所、初小一所,学生1048人(小营有学生467人)。
除了学堂教育,王家营还有社会教育,也是起于清末。先是光绪二十二年,劝学所区董张旭初、宣讲员刘文波,曾倡立王营自治宣讲所及阅报社于新祥禅院。民国17年10月,淮阴农业学校推广部又设第一民众学校于王营小学,听众非常多。12月,市中粮商李孔嘉等又集资自办1班,毕业者各数十人,后皆停办。
民国18年,县教育局将设农民教育馆。当年4月,王营镇人姜道立以先世捐建之马明王庙及田4亩舍为馆基。5月,淮阴县教育局聘王营镇人罗青来为筹备主任。19年4月馆成。历任馆长纪国永、杨屏辅。
2.主要宗教
清江浦人对于在闸口这块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了五教共荣的景象,深感自豪。其实,在弹丸之地的王家营,其宗教文化也是很兴盛的。
除了一些民间神祇崇拜外,历史上的王家营,至少出现、存在过五种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在理教、伊斯兰教。
清初,王家营就有了城隍庙、地藏庵,后来又有了彤华宫、东岳庙、关帝庙,这些都与佛教、道教、民间信仰有关。
清末,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教士开始设立耶稣教福音堂于粮食街。民国14年,迁往西街,但信徒不多。
民国10年,在理教始建理堂于王家营马王庙一侧,又叫“从善堂”。在理教,即在理者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也,是一种混合性的特殊宗教。当时有一当家人,如僧寺之住持。其教主断烟酒,故也称戒烟酒分会;亦施方药。奉教者50余家,机户为多。
伊斯兰教在王家营历史很长,至少在雍正年间就建有清真寺。咸丰庚申之乱,寺毁于火。同治六年,阿衡(阿訇)戴静斋重建。根据民国17年统计,王家营共有回民65户。
近百年来,伊斯兰教犹多笃信谨守之士,访道求师,薪火不绝。《准阴风土记》》载:“王营清真寺,科仪成律一准于经,视清江、马头为颛笃。道光时,阿衡常廷璋有道行,一时北自济南府台儿庄,声讫宁、镇、杭州,皆属其范围。……他镇回民多好斗,此邦独守礼法,务谦退,操业除宰牲、鬻皮外,有开行为大商者,而乞丐则所绝无。”今天淮安市伊斯兰协会会长的樊维明先生也是王家营人。
四、王家营的民风与民俗
1.民风
由于王家营是一处交通要冲,北方的侨居人口很多,所以其民风有一定的北方特征。
《咸丰清河县志》云:“其民流寓者多,羊裘羶冠,千里驰驱,欢呼吭慨,有尘沙广漠之气。”又曰:“或南北使节经过,供顿照耀,数里不绝,小民耳目染习为夸大,虽舆台贱隶,能为京师音,呜呜执手问生平,相取下,人莫能测也。余征之故老,斯时盖有豪侈之习。骡马街诸逆旅,皆崇丽而疏明,列宅相竞,拟于官邸。其人大都乘坚曳缟,交通贵势,常挟所藉下倾令史……闾巷年少,则各负伎勇以相器逐,亦有不避法禁,仰机利而食,虽蠹木断薪,过市者必责取十一,有代、中山之遗焉。”
也许是北方人的影响,在王家营民风中最为彰显的是一个“义”字。所以,有“营俗好义”,营人“多义行”的说法。史志记载,王家营有义冢,地八亩,为杨九谊所捐。清同、光之间,地方长官好善,有盐运分司徐绍垣设立粥所,设在文昌阁内;守备汤怀仁散米券;参将章宗瀚捐置修冢义田。
在平民百姓中,有李克勤、阮启焜在荷花汪捐资建卡房。李克勤又舍田为丛葬地。王家营百姓还疏水造桥,为者不倦。所以有人说:里有善人,数世赖之矣!
王家营还设有一些民间公益与互助机构,如水龙局、力善堂、锚斧会,遇到邻人有急,无论贫富,皆尽先帮助、抢救,事毕不取人一钱。由此也可看出王家营人的重义风范。
2.民俗
中国的民间风俗,基本上分冠、婚、丧、祭四个方面,其他还有时令等方面的风俗。
冠礼方面。王家营之俗无冠礼。子生三日,洗儿解暗,外家以绣褓来。或幼弱多疾延巫解厄,左衽、偏剃,记名为僧,时亦有之。满十二龄,衣冠始如成人。
婚礼方面。婚礼重门户,茅茨之家,或责财物,媒妁奔命,亦有计奁论直,求十一之报,名为“敬纪”。其尤简者,以汽车载妇,亲迎庙见,一日而毕。宾客以媒氏为重,又重“全福”,仪注必咨焉。惟馈餪(nuǎn)飨妇,有古之道。馈餪此云“孝顺菜”,飨妇曰“站菜”。上面是民国时期的婚俗,与今天的情况已经差不多了。
丧礼方面。丧礼不三日而敛。祖饯之夕,亲知毕会,卜兆安厝,无淹岁时。七七至百日皆有奠,断七之日,出嫁女有换饭之俗。这些风俗,现在基本上延续下来。
祭礼方面。未葬立主,葬之后,每忌日祭于寝,累世不祧(tiāo)。周年冥寿则祭于墓。清明、七月望、十月朝、冬至、除夕,以时供物。清明、除夕,并展墓燔纸钱焉。别有谄佛之家,非鬼而祭(这是指一些信佛的人家,因为功利,会祭祀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人与神灵)。
另外,王家营之俗还有奉三堂画像者,曰观音、关帝、财神。祖考龛椟,仅同陪列。为了功利,把祖先祭龛放在观音、关帝、财神的画像旁,作为陪祭,这是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的现象。
五、王家营的历史人物
虽然王营可考的历史不算很悠久,但自清代以来,王家营还是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这里仅简要介绍其中的几位。
1.杨穆,字西牧。清康熙间增贡,以中书通判归德。才气过人,治水听讼,声施甚著。康熙十七年(应该是二十七年),河决王家营,知县管钜迁镇于营之东,招抚流遗,穆躬遘其事,为立石记之。其碑已佚,碑文犹存,名曰《重迁王家营碑记》。杨穆善为诗,著有《柳溪诗略》《芸香草》若干卷。杨氏于里中最为旧姓矣。咸丰中,诸杨有廷模者,多财能施,尝大治涵洞,市中积水畅出,食利至今。
2.王启秀,字蔚甫,廪贡生。清介拔俗,教授终其身。钱司业振伦(翁同龢姐夫,进士)主讲崇实书院,许其气节。家故不丰,独慷慨多义行。尝输馆谷百千,倡殷富捐,以振穷檐之不能自存者。岁冬则醵钱立粥厂,以是虽迭遇凶荒,民无流离。弟仲山,清德君子。
3.杜学浔,字莲舫,廪贡生。家贫,廉隅自敕,不歆荣利。董地方事,不轻见官府,不以一钱自污。尝与修圩之役,人多其洁。又有王寿芝、李子章,皆邑诸生,与学浔同时,教授里闾,有谨厚之名。
4.常廷璋,桃源人(泗阳县)。道光间,主王营清真寺,延接教众,远近乐戴。杭有某翁,访道而卒于淮,廷璋独行数千里归其榇。或曰:翁家不知状,以疾为疑,将讼廷璋。翁示梦家人,皆搏颡自责,感念不衰焉。廷璋道力既深,里巷多传其奇迹。
5. 张震南(1895—1968),字煦侯,以字行,又名张须,中国现代学者、文史学家。幼年进入私塾学习,颇有才名,后进入江苏省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省立扬州中学执教,教授国文和历史。张煦侯讲课总是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常有许多旁听生。其编写的《中等学校适用应用文》教材,曾被选为全国中学通用教材。其著述《通鉴学》,对《资治通鉴》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考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为今中国史学界重视。1953年起,受聘于安徽师范学院(在芜湖市),所至声誉鹊起。他文史兼擅,博涉多通,还著有《国史通略》《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泗口考》等。
(作者:朱维明)
作者声明:
近日,有热心读者指出,本文第一部分“王家营的地名、方位与建置等基本情况”中,“淮安府有两个卫,一个是淮安卫,在山阳县(今天的淮安区),一个是大河卫,在清河县,也就是今天的淮阴区”的表述不准确。经仔细查阅《正德淮安府志》《乾隆淮安府志》《王家营志》等诸多史料,确实存在表述不当之处,本人深表歉意并特此说明如下:
明代时,淮安府有三个卫,即淮安卫、大河卫、邳州卫,这三个卫的卫署都在淮安府山阳县城内(今天的淮安区城区),但三个卫的管辖地域各不相同。淮安卫辖山阳、安东,大河卫辖清河、桃源、沭阳,邳州卫辖邳州、宿迁、睢宁。清代时,淮安府有两个卫,即淮安卫、大河卫,卫署仍然都在山阳县,大河卫仍辖清河、桃源。原文“一个是大河卫,在清河县,也就是今天的淮阴区”,应订正为“一个是大河卫,清河县(今淮阴区)及其王家营在其所辖之域”。
再次感谢这位热心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朱维明
202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