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资料

书籍资料

文章资料

乡情乡音意绵绵——建国后周恩来接见家乡人
时间:2023-03-09  来源:  字号:[ ]

周恩来12岁时离开家乡去东北求学,直到78岁时在北京逝世,期间经历了66个春秋,他再也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古城淮安。

难道他不想回家吗?我们先来看看,周恩来与家乡三个普通人的故事。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


一、周恩来与淮剧演员筱文艳


1952年国庆前后,为了推动全国戏曲改革,筱文艳率上海的淮剧代表团参加了盛大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会演期间,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汇报演出,其中有筱文艳主演的《千里送京娘》和《种大麦》。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来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周总理紧紧握住筱文艳的手,高兴地说:“你的戏演得很好,祝贺你!”并亲切地问道:“你是哪里人呀?”“我是淮安人。”筱文艳无比激动,连忙回答。

“哈哈,我们还是同乡呢!你是住在城里,还是住在乡下?”周总理笑容满面地问。“我住在乡下。”

筱文艳随口应答。“哪个乡?”“东乡车桥。”

“我是淮安城里。可是已经四十多年没有回去了,不知乡亲父老生活得怎么样?请你代我向他们问好。”

筱文艳是淮剧名家,被称为“淮剧皇后”,这是她的舞台形象


周总理神态祥和,语气亲切,筱文艳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总理这么平易近人,和一个地方戏演员攀起同乡来,言语谈吐里满满的乡音、乡情。

1961年,周总理到上海,在儿童艺术剧场看演出。演出前,周总理看见筱文艳,便招招手让她到前面去,总理关切地问起淮剧在上海的上座情况,在听了筱文艳的回答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过去没有剧场,都是在工厂区演出。现在有了剧场,也不要脱离工厂区,要到俱乐部、工厂里演。”于是,筱文艳就经常带着好戏深入到工厂和农村去演出。

筱文艳曾24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三年困难时期,她到家乡演出,住在村子里,和当地群众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吃胡萝卜、山芋叶子,从不叫苦。筱文艳送给故乡精湛的淮剧表演,含有周恩来总理对于爱好淮剧艺术的家乡人民的热忱关怀。

据统计,周恩来总理前后24次接见筱文艳,每一次接见都会询问筱文艳有关淮剧与家乡的情况。

淮剧是周总理的乡音啊!周总理关心淮剧及其发展,是因为他关爱家乡、关心着喜爱和拥有淮剧的广大人民。


二、周恩来与淮安姑娘曾树英


1960年冬天,周恩来总理陪同非正式访问我国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中山陵参观游览。

上午8点多钟,周总理和外宾快走近台阶时,巧遇游览的群众,总理就停了下来,转向群众一一询问身边的游客,当问到曾树英是从哪里来时,她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从淮安来……”总理那一双智慧的大眼亮了一下,用带有乡音的普通话笑着问:“你是淮安人?”曾树英忙点点头。

总理将曾树英介绍给外宾,并对身边的人说:“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小老乡。”说着便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摄影记者的镜头对准了总理和曾树英。这时周围的群众也越聚越多。总理似乎意识到什么,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个消息不要登报,也不要宣传。”

说完,周总理便拉着曾树英的手同步拾级登上台阶。一边走,一边询问:你父母身体好吗?多大年纪啦!家乡人民的生活情况怎么样?你入党没有?……曾树英一一作了回答。

当问到市场供应情况时,曾树英因为在家靠父母,在校吃食堂,就答不上来了。曾树英既激动又惭愧,一颗心砰砰地直跳。总理见其答不上,便和蔼而认真地说:“青年人应该关心社会啊!”曾树英使劲地点头,心里在说:“总理啊!您真是人民的好总理,你总是时刻关心着人民、关心着群众……”曾树英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总理,还想和总理在一起多呆一会儿,还想再多看上几眼,但总理终于陪同外宾一步步地走远了。

曾树英站在横书“天下为公”4个大字的门楼前,久久地望着总理的身影,幸福的泪水止不住地直往下流。

周恩来在南京中山陵巧遇淮安姑娘曾树英,与她用家乡话亲切交谈


放假回家后,曾树英将这个幸福的消息,告诉了她的老父亲——70高龄的老党员。她的父亲的泪水也流了下来,为自己的女儿祝福,激动地说:“到底是故乡人呵,你见到了周总理,闺女,这可是咱全家人、全淮安人的喜事啊!”



三、周恩来与淮安籍服务员李正兰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出访四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不顾旅途劳累,特地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看望由内地来新疆支边的青年。

中午,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大家一起在兵团石河子招待所餐厅就餐,陪餐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张仲瀚看服务员上第二道菜时,指着端菜的服务员姑娘高兴地对周总理说:“总理,这姑娘还是您老乡呢。”

周总理笑着点点头,朝着站在面前身穿白上装、蓝布裤的短发姑娘,慈祥地说:“好,今天老乡招待我,我一定要吃得更多些。”

1965年7月,周总理到新疆看望屯垦戍边的军垦部队


吃完饭,周总理就和招待所的服务员、厨房大师傅们握手道谢,当周总理走到刚才那位白上装、蓝裤子的姑娘面前时,亲切地抓住她的手问:“小姑娘,你的家是江苏的,还是浙江的?”

“江苏淮安。”姑娘仍然显得很腼腆。

“淮安……?!”周总理用力地摇着姑娘的手,显得十分高兴,“那更是老乡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正兰。”

“是木下加子的李,正大光明的正,花木兰的兰?”李正兰赧然地点了点头。“你看,到底是老乡的话听得懂,我都猜对了。”总理又是一阵笑声。

尔后又问:“你是淮安城里的,还是乡下的?”“是北乡钦工的。”“噢,乡下的农民出身,那比我强。我是城里官僚家庭出来的。”周恩来幽默的话语,把在场人都逗乐了。

“他是你们淮安城里驸马巷的。过去,那条巷子里出过驸马,如今又出总理,你们淮安尽出能人啊!”站在一旁的陈毅副总理冷不丁地插上一句,在场的人不由又都开怀大笑起来。

“你是什么时候到新疆来的?”周恩来又问。“是1959年支边来的。”

“噢,到新疆6年了,你想过家吗?”“有时会想家。”

周总理他老人家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属晚辈,谆谆教诲说,“青年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远离父母。投身祖国的边疆建设,这很好,也很光荣,但要扎根边疆,安心边疆建设。”接着他又亲热地比划说,“新疆和江苏都是好地方。你看,石河子的天和我们淮安的天不都是一样的蓝吗?”

李正兰连连点着头,听懂了周总理的话,也记住了周总理的教诲!在场的人都静静地看着这先后离开淮安老家的一老一少,听他们那亲如家人的一问一答,向他们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第二天,周总理一行要离开石河子了。临行前,他和陈毅副总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陪同下,在招待所大门口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照相前,李正兰被安排在周恩来右边,距离他六七个人的地方。周恩来一眼瞥到了蹲在人缝中的小李,马上亲热地喊起来:“小鬼,你过来,到我面前来。”当李正兰来到周恩来面前蹲下时,“咔嚓”一声,摄影师按下了快门,留下“淮安姑娘”偎依在周总理膝下的照片,也留下了三百多张幸福而微笑的面孔。

李正兰(第一排左二)与周总理的合影(部分)


至此,我们可以说,周恩来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他同许许多多的爱国者一样,挚爱自己的家乡,魂牵梦绕那片熟悉的土地。

也正因此,离开家乡的他与家乡人的故事一再上演,那熟悉而独特的乡音中游子思乡的绵绵深情从来没有断绝,正如他接见李正兰时所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作者:徐爱明  简介淮安文史专家,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