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标题):强化产业配套能力 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提案人:市民建 主办单位:市商务局
答复内容:
市民建:
贵委提出的“强化产业配套能力 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提案收悉。该提案全面分析了我市产业配套基本情况及问题,提出五条建议,内容准确,中肯,契合我市发展实际,市商务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协办单位意见后,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过程
市商务局收到提案后,第一时间组织研究,与协办单位联动办理工作方案。一是成立工作专班。史市长为领办督办领导,主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协办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具体经办处室负责人为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严明工作要求,按照规范流程步步落实。二是专题会办推进。5月27日,提请史市长召开重点提案专题督办会,朱鹏程副秘书长多次召集主办、协办及相关部门召开专题推进会,研究提案办理方案和措施,明确办理思路。三是注重沟通对接。主动上门与提案人对接,听取提案人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提案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四是开展联动调研。与政协提案委、协办单位及其他提案办理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就提案内容、落实举措、工作效果等问题反复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明确“3530”项目招引目标,强化产业研究,狠抓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配套,今年1-7月份,全市规上工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1.9%、7.9%,排名全省第一、第三;新型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实现应税开票销1282亿元,同比增长8.7%,占规上工业应税开票比重达75.5%;上半年新开工的17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四大主导产业项目达110个,较去年同期提高了80%、占比达62.9%,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1-8月份省市重大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1.35%、88.37%。1-9月份全市新签约项目706个,协议引资额3481.3亿元。
1.强化政策指引。精心编制《淮安市“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淮安市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全面分析研判产业现状,谋划未来发展路径及举措,着力补齐“建群强链”短板弱项,全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做大做强。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打造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实施规模企业培育等“六项工程”,壮大优质企业和自主品牌主体。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淮发〔2021〕15号),对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给予一系列支持。印发《关于促进邮政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快递进厂”,发挥行业信息化、仓储和全程全网优势,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2.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建立要素保障机制。出台《淮安市重特大工业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对项目落地所需的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紧缺要素资源实行全市统筹,对引领性、带动力强的重特大工业项目以及对全市产业链起到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作用的专精特新类项目等,实行“市级统筹”,做到“重点重保”。二是突破关键要素瓶颈。统筹全市能耗资源,对节能报告需要省发改委批复、年综合能耗大于5000吨标准煤的项目,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节能报告进行初评,推动项目节能报告顺利获批。今年以来,共保障了中天钢铁、台华新材料等13个重特大项目能耗指标需求。积极向上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今年全市已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7600余亩。编制《2022年度全市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整改提升方案》,继续大力盘活存量用地资源。三是推动政策切实落地。已完成《淮安市区热电联产规划(2022-2025)》编制,全面保障市重大项目用热需求。规划建设5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网项目共75个,新建、改造配电、变电3504台,有效满足重大项目建设的用电需求。编制《淮安市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生态碧水“智慧大脑”工程,有序开展污水处理工作。对来我市“333产业”企业就业、符合申报条件的人才,做好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等各类补贴的受理、审核及发放工作。组建市港口集团,推动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助推水运经济发展。
3.强化资金支持。一是设立基金。我市于2018年6月成立市政府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50亿元,主要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各重点产业的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基金委托市金发集团管理,按照母子基金两层架构进行市场化投资运作。目前基金运作良好,已出资设立4支子基金,总规模14.17亿元。二是资金奖补。设立总规模2.43亿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拨付支持第一批免申直补项目328个、资金7377万元,加快推进全市制造业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和质效提升,巩固主导产业发展根基。三是向上争取。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目前共获得国家发改委反馈项目14个,投放金额31.87亿元。
4.强化服务提升。一是成立产业联盟。围绕今世缘等龙头企业搭建淮河生态经济带食品产业链联盟,集聚上下游150余家企业协同协作;成立淮安新能源汽车换电产业联盟,推动全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依托鹏鼎科技等龙头企业和立创电子等商务平台,打造展销服务载体,开展线上线下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二是深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项目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全流程“四全”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体验,在政务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三是创新审批模式。推行“提位并联”“拿地即开工”项目审批新模式常态化。通过提前介入、全程代办、容缺办理等措施,打造服务项目、服务企业的“升级版”。优化线上审批流程,满足各部门多环节多事项联合审查、跨阶段材料数据共享、多证照联发等审批需求,为实现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创造条件。
5.强化链式发展。一是编制招商地图。围绕全市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十个重点制造业集群,落实细化“六个一”推进机制,精心绘制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明确招大引强的路径与方向。二是着力靠大靠强。主动融入省内外优势产业链发展网络,借用外地完善要素配套,推动产业横向成群、纵向成链、县域成块,不断提升全市制造业的聚合力和竞争力。今年4月,我市申请加入长三角区域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联盟,加强长三角区域企业间信息交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原辅材料运输等难题。三是发挥龙头优势。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垂直整合、横向拓展,努力提升本地配套企业比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信息链、价值链“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度、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是突出内培外引。深化百亿企业培育行动,扶持引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增资扩产、提档升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关联中小企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研究,各地瞄准现有产业的核心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全力招引一批上下游稳链固链、强链补链关键项目。加快出台培育我市主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补齐“建群强链”短板弱项,推动产业全链条集群式发展。
二是完善要素保障。严格落实重特大项目保障机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强重大项目服务前移,全面推广“拿地即开工”等专业化、定制式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推进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全市实时监测分析、数据成果共享、科学决策管控、统一指挥调度的智能化系统。进一步构建通江达海航道体系,规模集约港口体系,完善高效物流体系。推荐本地重点企业纳入国家、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及时解决企业物流运输、供应链配套等方面难题。
三是搭建发展平台。加快推进铸造中心、电镀中心、工业设计、试验检测等专业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服务供给主体,提升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实施《淮安高新区争创全国百强高新区建设支持突破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特色产业培育,完善科技服务功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科创载体布局,指导江淮科技园、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园区做大做强,推动南北共建“科创飞地”建设。落实“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专精特新企业扩量提质行动和绿色创建“十百千”行动,赋能企业转型升级走上“快车道”。
市商务局
2022-10-14
联系人:王昊堃
联系电话:18605179764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