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16 来源:
皂河龙运城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是京杭大运河、骆马湖、故黄河和古皂河四水交汇之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这里是大运河与古黄河碰撞出的文明原点,是帝王将相治水安澜的史诗现场,更是“百世同春”愿景照进现实的生态桃源。当晨曦掠过龙王庙的飞檐,骆马湖的波光倒映着漕船旧影,这座与水共生的古镇,正以“第一江山春好处”的盛景,向世人展开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
皂河之名,始于春秋。这条发源于山东郯城的河流,曾是古郯子国连通泗水、纵横天下的黄金水道。在皂河与泗水的夹角地带,皂河口的渔火点亮了最初的文明星火。商船在此停泊,兵戈在此交锋,从项羽刘邦的楚汉争霸,到康熙乾隆的指授河工,历史的烽烟与漕运的号子,交织成古镇的底色。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道总督靳辅以治水之功铭刻青史。他疏浚古皂河、开通中运河,实现京杭运河与黄河的“分道而行”,自此“皂河镇”正式定名。黄河的桀骜与运河的温润在此碰撞,水患与繁荣交替上演,塑造了古镇“四水交汇、龙脊镇洪”的地理魂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帝王南巡的龙舟停泊在了皂河。面对洪水肆虐后的疮痍,康熙挥毫写下“奠厥民居,繄神功是赖”,将民间草堂庙扩建为皇家祭祀水神的“敕建安澜龙王庙”。此后百年间,雍正植柏、乾隆题匾、嘉庆修殿,三院九进的北方官式建筑群渐成规模,六棵古树(柏、柿、桐、椿、槐、杨)暗藏“百世同春”的帝王祈愿,红墙内的钟鼓声与骆马湖的涛声共鸣,终成千里运河第一庙的恢弘气象。
2014年,龙王庙行宫随大运河申遗成功,并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日漫步其间,御碑亭上的治水铭文仍泛着历史的光泽,古戏楼仿佛传来《皂河寻梦》的袅袅余音,而庙前“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依然昭示着这里“半部漕运史,一座镇水丰碑”的非凡地位。
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三任河道总督,在皂河开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创举。他主持修建的遥堤、缕堤、格堤,如同巨掌驯服黄河蛟龙。古镇现存的《河防一览图》碑刻,至今记录着这位“千古治黄第一人”的智慧。
清康熙年间,靳辅、陈潢继承潘季驯遗志,在皂河实施“黄运分立”工程。他们开挖中运河,让漕船避开黄河险段,成就“舟行新河似安澜”的奇迹。河道总督完颜麟庆在《皂河喜雨》中写道:“帆樯影里炊烟起,十里人声杂水声”,再现了漕船如织、市井繁华的盛世图景。
1949年冬,29岁的钱正英踏着积雪走进皂河镇。她主持修建的皂河束水坝,以“千里运河第一坝”的雄姿,终结了洪水肆虐的历史。随着“导沂整沭”工程的竣工,骆马湖畔的千顷良田终成鱼米之乡。今日坝体上的“人民治水”石刻,与龙王庙的御碑遥相呼应,诉说着从“祭神安澜”到“科学治水”的文明跨越。
当京杭大运河的货轮鸣笛驶过皂河船闸,声波震颤着龙王庙檐角的铜铃,古镇的时空褶皱里,历史与未来正在共振。这里有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智慧回响,有钱正英“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余韵,更有文旅融合浪潮中“百世同春”的生动诠释。
“第一江山春好处”,不仅是乾隆御笔题写的盛赞,更是今日皂河古镇交出的时代答卷:以水为脉,让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以文铸魂,令运河故事历久弥新。
(作者:申海芹,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