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史博览

打捞盐城九龙口的运河“记忆”

发布日期:2025-05-16 来源:

九龙口位于盐城市建湖县,因九河相汇形成一座小岛的独特地理风貌得名。从古代的地理形态来看,九龙口一带是古射阳湖腹地,而射阳湖曾是大运河邗沟段的必经之地。

邗沟最早由吴王夫差所开,南自扬州邗城(今蜀岗)一路向北,利用了江淮之间的自然湖泊,穿过樊梁湖、博芝湖后,借道射阳湖到达淮安末口,沟通了长江与淮河。

此后邗沟在东汉、魏晋和隋文帝时期都曾改道,但均经过射阳湖,直到隋炀帝重新疏浚、改造邗沟,才将这条水运通道裁弯取直,脱离了射阳湖。

以水而兴,因水而名。千百年间,九龙口与大运河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大运河邗沟段的东部重要节点,九龙口在中国古代交通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

自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于弘济河东开北月河,2000多年间邗沟经历了多次改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湖道的开拓,二是由湖道变为河道。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在其《宝应图经》中将其总结为“邗沟十三变”。九龙口一带因为临近射阳湖的涧河口,在不同的水道中,都保持了邗沟拐点的地位。即便在隋代大运河开通后,九龙口所在的邗沟东线依然发挥着“备用高速”的作用,直至明朝才因淤积而逐渐失去其重要地位。

清代对九龙口的疏浚也多次见诸史书。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从淮安出发,乘船至九龙口,实地查看这一地区的河道,确定疏浚方案。林则徐在1836年来到盐城,为了解决皮岔河的淤塞问题,他实地考察,从淮安经涧河到九龙口,再到建湖唐桥,最终到达盐城,并写下“岸树已消残叶绿,海云犹带远峰青”的联句。

虽然射阳湖核心区现已萎缩,甚至只剩下几条河道,但这些河道大都是在曾经的航道上,经历代疏浚整治而成,古今水道保持了大体的一贯性。

建湖西部沿古射阳湖地区,是盐城市文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清代阮元的《广陵诗事》记载“宝应耕田者,掘得古双鱼铜洗。”而在建湖黄沙港开河时,发现了同样的汉代“双鱼铜洗”。在建湖县收成村区域、新阳村区域以及九龙口景区沙庄村等地均发现了古代遗存,文化层厚度达2—3米,包括古城镇、古村落和古墓葬。遗址范围涉及面积数万平方米。经初步分析,其中两个遗址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一个最晚可追溯到唐代。

2024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曾对相关地块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

最新考古调查和勘探表明,九龙口区域最迟自汉代开始就已人烟稠密,并可能存在生活或贸易中心。新阳遗址出土的汉代板瓦、筒瓦、瓦当等中国传统建筑的构件,说明当时此地有官式建筑存在的可能。

这些遗址从西汉一直延续到明清,证明了射阳湖东岸长达2000年的繁华历史,也进一步印证了九龙口在大运河及运河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作者:史雪莹,文章来源:“中国大运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