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06 来源:
摘要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运河穿城而过,密布的水网为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自古以来,无锡人就通水性、善舟楫,掌握了造船技术。水上交通的优势激发了舟船需求,使无锡渐成造船业高地。加上春秋时期吴国水军北上,造船业已达到一定水平。吴地众多造船工场中也有无锡的丽溪(梁溪河北岸)、五里河等工场。隋朝,江南运河疏浚,漕船通航,无锡的木帆船可直达京都,漕运也日益发达。随着明代无锡烧窑业、米市的兴起,运砖、运粮都需要船,无锡的造船业也随之发展。明清时形成无锡造船业的杨、蒋、尤、徐、邵“五姓十三家”,推动无锡造船业热达到一个繁荣时期。无锡地域生产的这些船只不仅满足当地水上交通的需求,还远销外地,为无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无锡运河的兴起为传统造船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推动了无锡造船业的繁荣。
无锡北塘老照片(中国运河网资料图)
引言
无锡地区早在上古时,就有了手工制造的独木舟了。20世纪80年代,在宜兴西渚吾桥村出土了上古时的独木舟。1985年在宜兴芳桥发现的一艘独木舟长达8米,宽70厘米,舱深32厘米。船舱中部进行分隔,舱板用木钉固定,说明技术已有一定提高。经考证,这艘独木舟为3300多年前的遗物。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江阴花山马桥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独木舟造型的陶器,说明当时独木舟已较普遍出现于水乡泽国的这一地区。
萌发(春秋战国)
无锡地区修造船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泰伯奔吴时期。在那个时期,无锡地区开挖了数条人工运河,这为无锡造船业的萌生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春秋的吴国晚期,无锡的造船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当时,已经出现了能容纳百人以上、上下数层的楼船,这种船被称为“餘艎”。值得一提的是,吴国在太湖和一些河道旁设立了专门负责造船的手工工场,这些工场被称为“船宫”。这标志着无锡的手工造船业在吴国晚期随着人工运河的开通而兴起[1]。
此外,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铁器也开始出现。这使得手工造船的工人们拥有了更加锋利的工具和铜、铁等构件,为造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工人们不仅拥有高超的技术,还具备巧妙的构思和精密的设计能力,从而确保了船只的制作品质。
迅速发展(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无锡地区作为吴地的一部分,造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那时,吴地已经能够建造长20余丈、宽3丈余、载重3万多斤的大船,显示出其在造船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进入三国时期,东吴因其强大的水军和造船能力而被称为“舟楫之国”。这一时期,东吴设立了专门的典船校尉来管理造船事务,并在各地设立造船工场。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能制造高达五层、装载千人以上士兵的“大舡”战船,以及能载重30万斤的“舴艋”和其他种类的舟船。这些船只不仅体积庞大,而且设计复杂,再次证明了吴地造船技术的领先地位。
稳健发展(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吴地的舟船更是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作用。满载漕粮的吴地舟船通过京杭大运河驶往洛阳,并通过江海联运方式将粮食运往北方。诗圣杜甫在他的诗中描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赞美了吴地舟船的高效运输和丰富的物产。
在以漕运为经济命脉的封建王朝时期,无锡地域的造船工场规模日益庞大,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这些工匠们继承了前人的智慧,不断创新,使得当时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复原的西漳大船(现泊于无锡市惠山区西漳文化公园内)
成熟(明清时期)
唐宋以后,官方造船工场多建于海岸边,而内河的造船业更多地由民间接手,规模相对较小。到了明代,无锡古运河附近出现了杨、蒋、尤、徐、邵五姓的专业造船户,这些家族专注于船只的建造,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到了明末清初,这五姓的造船工场增加到了13家,它们分布在运河旁的泗堡桥、丁埠里、三里桥、羊腰湾等地,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2]。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朝廷为组建水师征召工匠建造“沙唬”战船。无锡的五姓十三家工场各派出一名工匠应征,他们在京口、江宁、岳州的官办船厂服役。在服役期间,无锡的工匠发现战船在使用不久后就需要修理。经过研究,他们提出了改用杂木与杉木相结合的方法来强化船的结构,并在船脚梁处增加两根平行木楞攀牢船体。这一创新被命名为“龙骨挺”,并受到了官方采纳,显著提高了战船的使用寿命。
服役期满后,这13名工匠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并被赐予了经皇帝朱批的证书,无锡造船就成了五姓专利,确认了他们在造船业上的成就。这进一步巩固了无锡五姓在造船业的地位,使其成为了无锡造船的代名词。
此外,无锡的13名工匠在官办船场学到了各地的优秀造船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带回了无锡。其中,位于丁埠里的徐姓工场创制了一种新型运输船,这种船在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将船头、船梢改为圆弧形,以减少阻力,增加船的宽度,使用活络的顶棚以方便装卸。这种船深受货主喜爱,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船型——西漳船,为大江南北的多家造船工场仿造。
为满足富户豪绅的游览需求,无锡五姓的造船工场还创制了“游山画舫”。仿造当时官船高轩敞篷,两旁花窗,前有竹帘,后有厨舱的式样,精工细作。这种游船受到了官绅、富豪以及文人雅士的喜爱。清代诗人秦琦有《游山船》诗:“游山华舫碧窗纱,簏簌湘帘半面遮。”据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的画舫,就出自于无锡造船业工匠之手。
兴盛(近代至今)
此间值得一提的是,1865年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黄鹄号”的设计者徐寿、徐建寅、华蘅芳皆为无锡人。“黄鹄号”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建造而成的,它的诞生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3]。
清王朝被推翻后,五姓的造船专利逐渐失去其独占地位,但仍以五姓为主体。民国时,造船工场和专业户发展到270多家,分布于运河旁的泗堡桥、荷叶村、亮坝上、南尖、丁埠里、惠山浜、羊腰湾、绿塔路、大窑路、三里桥、吴桥等地。除继续制造各种木船外,还制造了用于水稻田灌排和鱼池进水的戽水船,并能装配、修理机动轮船。
无锡解放后,造船工场有312家,1955年后成立了6家造船生产合作社。1966年,建立了江苏省无锡船舶修造厂。1958年,6家造船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红旗造船厂。江苏无锡船舶修造厂和红旗造船厂先后制造了各类木船、钢丝网水泥船、钢板船、舟桥、玻璃钢游艇等。1959年,红旗造船厂曾为嘉兴南湖复制了1921年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举行会议的游船,形态一如当年,受到了曾参加一大的董必武的称赞。
对于现代无锡造船业,1956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称为中国现代造船事业奠基人的无锡人辛一心,在无锡太湖之滨建立了中国船舶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先后研制出了三翼船、地效翼船、小水线面双体船等现代船舶,推动我国造船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此外,江阴的澄西船厂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已经能够制造10万吨以上的巨轮,进一步证明了无锡地域在造船业上的领先地位。
泗堡桥大厂里造船工场一角(图源无锡史志)
运河促进了无锡造船业的繁荣兴盛
为无锡造船业提供了先天丰沃的土壤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城内水网密布。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造船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运河的开通,进一步强化了无锡地处江南水乡中心地带的地理优势,使得无锡成为水陆交通的要冲,为造船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运输需求的增加促进无锡造船业的繁荣
随着运河的疏通和拓展,水上运输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方式。同时,掌握着封建帝国经济命脉的漕运、商贸活动日益频繁,无锡成为了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这些商贸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物资交流,也催生了对船只的巨大需求。这为无锡的造船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使其不断壮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无锡的造船业迅速崛起。无锡的造船工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创新思维,制造出了各种类型的船只,从大型的货运船到小型的游船,应有尽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繁荣的商贸活动为无锡造船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无锡的造船业不断壮大,工场数量增加,技术也不断进步,逐渐在全国崭露头角。
促进了无锡造船业技术的交流与提升
运河不仅作为经济动脉推动了无锡造船业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文化和技术交流的桥梁,为无锡的造船工匠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合作机会。
通过运河,无锡的造船工匠能够方便地与其他地区的造船工匠进行沟通交流。不同地区的工匠各自带着自己的造船经验和技艺,通过交流,他们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这种技术交流对于无锡造船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外部的新技术、新理念与无锡本地的技术和经验相结合,催生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船只的性能和耐用性,还使得无锡制造的船只更加符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资源的汇聚与整合为无锡造船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运河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水上运输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资源整合效应。无锡地域因运河而逐渐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重镇,这一变化对于无锡的造船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运河带来了大量的商贾和交易活动,这使得各种资源和原材料得以汇聚于此。对于造船业而言,木材、铁器等原材料是其生产的基础。由于运河的便利,无锡能够方便地从各地获取优质的木材和铁器,确保了造船工匠们有充足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因运河而兴盛的其他行业与造船业互哺
隋朝江南运河的疏浚为无锡带来了历史的机遇,随后明代烧窑业和“米布丝钱”四大码头的兴起等历史事件,都与运河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事件不仅带动了无锡的经济繁荣,也为造船业提供了发展的外在契机和内在动力。
1915年蓉湖竞渡热闹场面(图源无锡日报)
结语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无锡的造船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一些企业开始转型,从传统的木船制造向高科技船舶制造转型,涉及到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这些新型船舶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无锡造船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锡的造船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繁荣发展的势头。无论是传统的木船制造还是现代的高科技船舶制造,无锡的造船业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无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一群,无锡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运河名城:无锡[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版.
[2]郁有满.无锡传统造船业[EB/OL],无锡史志微信公众号,2019-11-30.
[3]赵敏.徐寿与中国近代造船业[J].中国中小企业,2012(08):58-61.
(作者: 叶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