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文化
淮安与《西游记》
时间:2024-11-29  来源:  字号:[ ]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许多文物古迹和民间传说,为吴承恩写《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背景资料,有的还被直接写到《西游记》中去。如:唐僧家本在河南洛阳偃师,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竟将他的籍贯改了,称其为“海州弘农人也”,唐僧的“家”搬到了海州。明代海州属淮安府,对于吴承恩来说,唐僧即是淮安人,是自己的老乡,即《西游记》是写自己老乡西天取经的故事。

  淮安历史悠久,城内庵观寺庙很多,有的供佛,有的奉道,有的祀水神,有的祀灵怪。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佛道大兴,修建了大批的庙宇。吴承恩写作《西游记》都是以这些现实的寺庙作为基础的。先以道教的庵观为例,吴承恩家西边不远的茶巷中有一座天兴观,据《梓里待征录》记载,该观建于唐贞观年间,栋梁均系楠木。后殿祀三官,丈六金身,手执碧玉圭。中悬温石琉璃灯,有丈余长,为明嘉靖年间置。中殿祀雷神,前殿祀真武,前门祀灵官。此观基址古称七泉山,相传地面还有七口井。如此场景,便是吴承恩描写道观时可以直接临摹的地方;城内西部有一条太清观街,因街上有一座太清观而得名。太清观原系唐代的白鹤观,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天庆观,元朝改名玄妙观。明朝管理一府道教事务的道纪司就曾设在这里。当时观内有东西廊庑,绘以群仙、诸星、天地、水府之像,“金碧炳耀,钟鼓铿鍧,为具瞻于一郡”。这些壁画为吴承恩描绘天上诸仙、水府龙宫增添了不少感性知识。

 紫霄宫在东门内,“故老相传,宫创于晋,盛于唐,迄元季中微。”宫在一土山高墩平顶之上,“二殿两庑三门,道房庖湢,院四周缭以垣墙,次第完美更新,饰三清元帝圣像。”院中有皂荚树一株,“大数十围,系数百年物”。远望树木森森,好似《西游记》中“五庄观”。勺湖北岸还有一座老君殿,原是唐代全真庵遗址,老君殿供奉的是道教始祖老子。当年高炉炼丹,香烟飘渺,这大概就是淮安的“兜率宫”。

 在这些庙宇中,还有一座大圣堂,是唐代泗州大圣僧伽住锡之地。堂中有一甘泉井,据传井中关押着淮河水神无支祈。因为淮安人习惯称它为龙,因此巷被称为龙窝巷。无支祈是一古老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当时淮安境内,相传唐代李汤在楚州做刺史时,渔人发现淮水龟山下铁索缠住重物,李汤命渔人加五十多只牛一齐往岸上拉,发现“锁之末尾,有一怪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闯到岸上,而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所降伏的无支祈。”后来鲁迅、胡适等都认为,它便是孙悟空的原型。

 淮安龙兴寺历史悠久,灵异故事也很多,它给吴承恩《西游记》的影响,应当是很深的。《西游记》在第100回中,如来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清人汪憺漪说:“唐僧为金蝉转生,志洁行芳,取经一事,功德宏远,故得称‘旃檀功德’。”其实旃檀佛原来是如来的偶像,也与淮安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拘睒弥国优填王欲见无从,乃用旃檀木仿释迦的形容造一偶像,谓之旃檀佛。这个偶像后来流入中国,在淮安龙兴寺尊圣塔(即今之文通塔)中供养了317年后又离开淮安,流传于各代都城之中。到了元代,皇家为了搞清楚旃檀佛像的来历,以辅“政教之不逮者”,特组织集贤大学士李衎等人,“繙究毗尼经典,讨论瑞像源流”。延祐三年(1316),翰林学士程钜夫奉皇帝旨意,根据这次讨论研究的结果,撰写了一篇《旃檀佛像记》。后来,在孙承泽的《天府广记》、淮安阮葵生的《茶余客话》中,对此事记载亦颇详细。阮葵生说“旃檀佛像在淮安最久。……终唐之世皆在淮矣。……西北隅龙兴寺……盖即奉供像之地”。清康熙五年(1676)清馥殿旧址兴建了弘仁殿,旃檀佛像即被供于内,后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把唐僧写成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因不听说法,故贬其真灵转生东土,与旃檀佛像由西来,后又离开淮安的事情、关系是再明显不过。

 《西游记》第16回中,观音院的金池长老见了唐僧的袈裟以后,便想谋夺这个宝贝,还起了谋财害命之心,要放火烧死唐僧。孙悟空到天上向广目天王借了“避火罩儿”罩住唐僧住的禅堂,不去救火,反而放风,除禅堂外观音禅院几乎烧光了。淮安龙兴寺也有类似的故事,王兆云的《湖海搜奇》卷上有一则名曰“龙兴寺火兆”,说淮安龙兴寺正德六年(1511)某日“雷雨大作,火自后殿起,至山门,俱成煨烬,惟禅堂巍然如鲁灵光”。正德六年(1511)正是吴承恩童年时代,吴承恩比王兆云更有条件搜集到这个故事,并将它写进《西游记》中。

 淮安城中西南万柳池中古迹名胜很多,紫极宫就是其中之一。紫极宫曾有一幅宋代壁画,宋代佚名笔记《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九中有所记载,《舆地纪胜》《方舆胜览》《正德淮安府志》也都有记载。大致是这样一件事:李公麟在紫极宫画了一幅壁画,画面上有一只猴子,有几匹马,猴子在戏耍,或者骑到马的背上,吆喝着马。马受了惊,到处乱跑。马夫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鞭子打马。画上还有苏东坡作的题赞、陈师道作的诗。陈师道的诗题为《猴马》:

沐猴自戏马自惊, 圉人未解猿马情。

猴其天资马何罪? 意欲防患又伤生。

异类相宜亦相失, 同类相伤非所及。

志行万里困一悮, 吐豆齕荄甘伏枥。

 这幅壁画的合作者,都是当时一些知名之士。李公麟是宋代的大画家,以画人物和马见长。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他的《猴马》壁画的“题字”见《苏轼集》卷九十四。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他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他的《猴马》诗在其《后山居士文集》卷三中有载。“猴子宜马”是源远流长的猴文化的重要内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六中就说:“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这是此说的源头。但把它艺术化,总结为“弼(避)马温”,这个“创意”是吴承恩先生的专利。吴承恩据此将孙悟空取了个“弼马温”的别号,正是源于家乡的壁画。

 《西游记》第86回中,孙悟空在隐雾山打死豹子精,救出唐僧等人以后,难友樵子奉献了几品野菜作为酬谢,吴承恩用了一段韵文,描述了淮安一带的三十几种野菜。他如数家珍地说过黄花菜、白鼓丁、马齿苋、马蓝头、狗脚迹、猫耳朵、剪刀股等后又写道:“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这其中的蒲根菜,又名蒲菜、蒲儿菜,因为它是香蒲根部的茎芽,在淮安作为食材非常出名。淮安水乡泽国,沼泽地带,盛产芦蒲,因此,淮安很早就有了吃蒲根菜的传统,且一直保留至今天。天启《淮安府志》卷二中就有记载,蒲根菜“蔬菜”类的第十一种,用的是古名蒲蒻。

 百回本《西游记》中常常写到土地庙、土地神,几乎唐僧每遇到一难,都有土地老爷出来活动。在这些关于土地神的描写中,吴承恩在人们不太注意的时候用了一笔,提到了一个“都土地庙”。这所庙宇是观音菩萨来长安寻找取经人时的临时寓所,而土地祠的位置在“大市街旁”。一般人不会注意到的“都土地庙”一说,也并不是吴承恩的臆说,这是有事实基础的,因为在淮安确实有过一座都土地庙,叫都土地祠,天启《府志》卷九记载:“都土地祠,督府西。”“督府”就是漕运总督署,都土地祠由此向西,在响铺街西端十字街口的西侧,居路北面南,其遗址今已改建为淮安区粮食局。祠东侧十字路口俗称为“土地祠市口”,此位置正如《西游记》所描绘的那样,在“大市街旁”。据目睹过该祠的老人们回忆,淮安都土地祠比普通的土地祠大得多,前有很大的庙门,门楣上有楷书横额“都土地祠”四字。吴承恩看着家乡的实事,涉笔成趣而顺笔写到都土地庙,这就在《西游记》中有了淮安都土地祠的影子。

(作者:刘怀玉,文章来源:文史淮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