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为研究南宋丞相陆秀夫家族史,我从江苏省涟水县友人处借阅《山阳陆氏族谱》。在《山阳陆氏族谱·卷之四》墓志类首页,发现了注明作者为吴承恩的文章——《朴菴陆公墓志铭》(下简称《墓志铭》)。经查阅《射阳先生存稿》及刘怀玉先生的《吴承恩诗文笺注》、蔡铁鹰先生的《吴承恩集》,皆未收录此文,也未见诸吴承恩其它诗文集。经对新发现的《墓志铭》点校、解读和研究,我以为这篇墓志铭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揭示了南宋忠烈丞相陆秀夫后人在淮安的繁衍生息
经专家考证和盐城陆秀夫研究会认定,《山阳陆氏族谱》是迄今存于民间的唯一一部陆秀夫家族世系谱。其《序略》载明:“予家世历自宋元,传自明,宋末左丞相谥忠贞公秀夫之后裔也。” “历自宋元,传自明”有其悲愤含义:陆秀夫祖籍盐城,是南宋末年左丞相,在南宋与元的最后一役——厓山海战战败后,先驱妻、子投海,后揣玉玺,负幼帝赵昺蹈海殉国,此后宋灭亡、元一统,作为前朝忠烈后人,盐城陆氏不敢明修家谱、标榜门第;明朝建立后,追谥陆秀夫“忠贞”“忠烈”,陆氏后人方才堂堂正正修其宗谱、传其家风。在此背景下,陆秀夫后人也得到明朝的启用。《山阳陆氏族谱序略》载明:陆氏“洪武初年,访孝廉方正,有司举陆公乾到府郡,荐授孝廉官,督造新城有功,收籍山阳县柳淮关厢一图,乃创业于新城东门外下关东仁桥之东也。”故此以举孝廉迁居山阳的陆乾,成为山阳陆氏的一世祖。关于这一点,吴承恩在《墓志铭》中也强调,撰写此文,不仅是受人所托,更是对墓主人“亦亟闻之矣”。由是他从一世祖陆乾“洪武由盐城聘至山阳”溯源,写到五世孙陆瓒振兴家业,再交代陆瓒身后两代人传承家风,世系七代脉络分明,记述详细。
如果说《山阳陆氏族谱》对家族源流的记载清晰可考、值得采信,那么吴承恩作的《墓志铭》则客观公正、进一步证明山阳陆氏的来龙去脉。大凡墓志,是对墓主一生的回顾和评价,刻于石碑,藏于墓中,类似于今天为逝者作的生平介绍,是规范的“盖棺定论”。惟其如此,它的两个部分,“志”(散文)的记述要褒扬斯人之长,又要实事求是;“铭”(韵文)的评赞要提炼精神、励志后人,又不能违背实际,着意拔高。
吴承恩严格遵循志铭规则,有他撰写并保存下来的志铭有一个共同特点,美其美而实其实,既不为尊者讳言,也不为逝者溢美。吴承恩年轻时,父亲吴锐去世,吴承恩为父亲撰写《先府宾墓志铭》,不仅在行文中申明:“乌乎,孤小子又何敢陵驾润色,不模仿事实,使后世览予文辞者,闷然不信予父,于是顿首系述曰……”而且不讳言家族寒微:“先君讳锐,字廷器,先世涟水人,然不知何时徙山阳。遭家穷孤,失谱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详也。曾祖讳鼎,祖讳铭,余姚训导;皇考讳贞,仁和教谕。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一个失却家谱的籍籍无名家族,一个从贫寒学官到难为生计的困顿家庭,甚至不知何世何时从涟水迁居山阳。这就是吴承恩写志铭的态度,不为尊者讳,也不因家贫讳。由此可以反证,山阳陆氏系南宋忠烈丞相陆秀夫后人,在当时当地,是社会共识无疑。而在时过境迁的今天,能在《山阳陆氏族谱》中保存这篇《墓志铭》,其相互印证的意义自当非同一般。
二、反映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当时的生存状态
吴承恩,明正德元年(1506)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父亲吴锐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希望他读书做官,精忠报国,光宗耀祖。吴承恩天资聪慧,少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其科举之路坎坷艰辛,七次乡试不第,45岁时才补得“岁贡生”,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60岁任浙江长兴县丞, 翌年因人诬告入狱。吴承恩一生仕途黯淡,但其诗词文章却广受官绅青睐。为了补贴家用,吴承恩不得不卖文为生,这在其过世后,由亲友为其成集的《射阳先生存稿》中反映显著。《射阳先生存稿》共四卷,第一卷录诗、骚、赋、颂98篇,第二卷录序文26篇,第三卷录墓志铭、祭告、诔文、杂著、表赞29篇,第四卷录长短句、障词109篇。其中占相当篇幅的障词、墓志铭、祭告文、诔文,是应亲友、士绅之请而作。障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内容类似于今天的添丁、寿诞、升迁等喜庆时的贺辞,属应时应景之作;其形式大为讲究,一般由一段四六文和一阕词组成,亦文亦词,有文有词。障词虽为应景之作,但许多科举文人不擅此道,倒是吴承恩有辞赋功力,人生有阅历,制作障词,挥毫立就,词彩绚丽,招人喜爱,堪称个中上品。而用于肃穆庄重场所的墓志铭、祭告、诔文等,则要求严谨求实,不以词彩华丽赢人。为陆瓒写的《墓志铭》,是吴承恩52岁时的作品,从中依稀可窥作者清癯的身影,体会作者处人论事的笃实忠厚。
其一,为了功名生计,年过半百奔波于淮安与南北二京。《墓志铭》开头回忆,“往余造南太学,淮郡陆生遥者与焉。”透露一个信息:经历了屡次的乡试失利,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补了岁贡生,享受朝廷生活补助,进入国子监,同时听候吏部铨选。这期间,他要在南太学读书,又要到京城“待分派”,还得回淮安为“稻粱谋”。不幸的是历经了数十年的科考不第,吏部也迟迟未安排他任职。时光荏苒,直到嘉靖45年60岁时,才放了个县丞,与同庚的归有光共治浙江长兴。归有光才高八斗,“明文第一”,科举之路亦不堪回首。他38岁中举不算太晚,但经历八次会试,59岁方才考取三甲进士,放了个偏远的长兴知县。当然,这比后世志怪小说大家蒲松龄稍许幸运一点,蒲氏19岁中秀才,71补了个岁贡生,数年后就谢世了。所谓“文章憎命达”,自仲尼、屈子、史迁至李杜、韩柳、苏辛,莫不如此矣!
其二,生性豁达为人豪爽,与同道交谊深厚。《墓志铭》系受同乡同窗好友陆遥托请,为其父陆瓒而作。陆遥,南京国子监学生,后授广东四会县主簿,再升河南周藩府奉祠。嘉靖三十五年陆遥赴京师科考,与在京城盘桓“待分派”的吴承恩相会,于是有了前者的“乞铭”和后者的慨然应允。文中一句“生文雅好修,余所爱也”,毫不掩饰学长对学弟的赞许与护爱。事实上,早在淮安故里,吴承恩就与朱日藩(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沈坤(嘉靖二十年状元)、陆遥等一干青年才俊意气相投,他们诗词唱和,相互推崇,为后世留下诸多美谈。吴承恩通过与朱日藩的交往,深受明初心学思潮影响,为其创作《西游记》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状元沈坤惺惺相惜,相约儿女亲家,成为一方佳话;与陆遥交往一生,意气相投,其传世的《射阳先生存稿》即由陆遥收集整理,再由表孙丘度刊刻成书。惟其如此,吴承恩在《墓志铭》开篇,不言逝者事迹,单表与其子故交,那份桑梓情、同窗情、故人情,跃然目前。
三是特殊的家庭背景,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提倡耕读为本,追求天人合一,形成了自然朴素的耕读文化。他们出仕前过着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做官后也还不弃农耕,把酒桑麻。他们普遍看不起商贸之道,耻与商贾为伍。吴承恩则不然,家道由学官中落,父辈靠卖布度日,市井生活的逼仄由不得他讲究斯文,相反对以诚信为本、善于理财经商之家很是高看。《墓志铭》评价陆瓒:“翁性坦夷,多远略,少即薄农圃不为,弃去,市易。市易裕矣,复弃去,为曲户,淮之大贾也……大抵翁之治生用能,观时洞情,会物之变,心计命中,投无遗机。故东仁之陆之大,自翁始。”对墓主人由农耕到经商,再由经营盐业到专事酿酒,大加赞颂。这在明以前的读书人中,实不多见。
三、展现了明人平淡朴素、宁静致远的文风走向
与其诗歌的汪洋恣肆、代表作《西游记》的魔幻变形迥然不同,吴承恩的志铭类文章,本本实实,恬淡处见温情,宁静里透真意,不事雕琢,意蕴悠悠。《墓志铭》以几个生活场景再现墓主人朴素一生:“平生起处必见星衣布帽毡,没其身不易,食靡兼味,处匪华屋,内鲜侍婢,出无随童,逡逡众人中,遇者不知其为东仁陆也。”继之又宕开一笔,“至于给赋应官,赈人之急,治道路,修桥梁,则慨然赴之。人于是知朴翁非苟约者,而度真远矣。”揭示墓主人平实之中志趣高远。文章最后,轻轻一个交代,“葬翁于城东三里塘芝麻墩,去节孝先生之墓百步。”微言大义!节孝先生为谁?北宋山阳名士,以孝行名动天下,死后赐谥“节孝处士”,后世称“节孝先生”者也。大音希声,简约一笔,寄意无穷!令人想起归有光,想起《项脊轩志》。吴承恩曾在《先府宾墓志铭》中追叙父亲,因家不能贡社学先生,先生则勤教诸学生书,父亲从旁听窥,竟通晓小学、论语、孝经。“社学先生反以为奇,欲遣就乡学。梁夫人(吴承恩祖母——作者注)闻之,叹日:‘嗟乎,吴氏修文二世矣,若此耳,斯孤弱奈何。’于是泣,先公亦泣。”归有光《项脊轩志》回忆祖母:“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同样是忆亲怀旧,同样是细节描写,他们截取的生活场景、刻画的人物情态,手法何其相似,读来何其感人!巧合的是,两位文学大家共治长兴时,亦曾有过流芳后世的合作。彼时,归有光撰《圣井铭》,吴承恩为《铭》书文。至今,这座珠联璧合的石碑依然端立长兴。当然明人的文章也并不都是如此蕴藉,至少,同时代的“前后七子”就要气盛许多,锋锐许多,他们为打破前人理学禁锢,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刻意追求高古,追求本真,但终归底气欠些,有泥古不化之弊。
附:《朴菴陆公墓志铭》(点校、注解,周翔)
朴菴陆公墓志铭
吴承恩
《朴菴陆公墓志铭》发现于江苏省涟水县民间收藏的《山阳陆氏族谱》第四卷。其作者注明为明代杰出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6-1583)。
往余造南太学①,淮郡②陆生遥③者与焉。生文雅好修,余所爱也。今年嘉靖戊午,生来试京师,既下第,将归,告余以葬父,且告乞铭。生之翁之殁于兹,盖十有余年矣,斯而葬,家多故也。夫爱其子及其翁,于翁亦亟闻之矣,能无言诸!
翁讳瓒④,字宗器,别号朴菴,乡人称之曰“陆朴翁”。先世盐城,洪武由盐城聘至山阳。有讳辅者,居新城之东北郊,树艺农圃。辅生子景茂,景生子清。清世其家业甚勤,不数年生殖渐广,遂移居东仁里。故东仁之有陆族,自清始。清生子四,长即翁,次曰现、曰璫、曰玘。翁性坦夷,多远略,少即薄农圃不为,弃去,市易⑤。市易裕矣,复弃去,为麯户⑥,淮之大贾也。公益弘焉,而三弟者为翁之为式,故财力益储。大抵翁之治生用能,观时洞情,会物之变,心计命中,投无遗机。故东仁之陆之大,自翁始。翁既造厥⑦家,拓洪于微,诸弟计将分异。翁度其不能辑⑧也,听焉。出簿历示之,始终纤细,一钱寸楮⑨无不昭晰者。弟大服,后弟各高资过翁数倍。或尤翁失私计,翁夷然不以介也。翁虽号殷富,其服勤履约,盖由素然。平生起处必见星衣布帽毡⑽,没其身不易,食靡兼味⑾,处匪华屋,内鲜侍婢,出无随童,逡逡众人中,遇者不知其为东仁陆也。至于给赋应官,赈人之急,治道路,修桥梁,则慨然赴之。人于是知朴翁非苟约⑿者,而度真远矣。晚年多疾病,废卧一榻,忽忽寐语,有子孙良图。至嘉靖辛丑六月廿六日,竟不起,距生于天顺癸未六月初六日,得年七十九云。配石氏,先翁卒,生一子经,早逝。侧室金氏,生一子,即太学遥。娶叶氏,女二孙男三。慎履娶胡氏,继祝氏;率履娶杨氏,继张氏;素履娶唐氏。曾孙男七,至高聘周氏,至厚聘周氏,至顺、至明幼,未聘,慎生。嘉节、嘉毂、嘉兴幼,未聘,率生。
遥卜以后年庚申,葬翁于城东三里塘芝麻墩,去节孝先生⒀之墓百步。遥薄财厚学,故自翁之逝,赀减而誉增。其诸子又皆森然有科第之望,翁之遗泽不亦昌盛也哉!
铭曰:
惟有朴德,爰有朴福,是曰朴泽。
石既剖玉,丽彼川谷。
注释:
1 南太学: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此处“太学”指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明代国子监分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南太学”专指南京国子监。吴承恩自嘉靖十年(1530)始,屡次赴南京参加乡试,屡试不第。直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才被补录为岁贡生,正式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嘉靖四十五年(1570),吴承恩通过吏部铨选,被任命为浙江长兴县丞,结束十余年的“南太学”生活。
②淮郡:即淮安郡,始从隋代设立,明代称淮安府。
③遥:指陆遥(1512-1571),字允行,号墨溪,太学生,后授广东肇庆府四会县(今四会市)主簿、明永宁王府(今开封)奉祠等职。
④瓒:陆遥之父陆瓒(1463-1541),南宋忠烈丞相陆秀夫五世孙。
⑤市易:此处专指经营盐业。明代立《开中法》规定,商人到指定盐场支取盐斤后,向运司领取经销盐业许可,再到指定的区域销售,谓之市易。
⑥麯户:从事酿酒业的商户。麯:酒曲,酒母。
⑦造厥:造,开创;厥,毕力。造厥,意为奋力开创(基业)。
⑧辑:和睦,协调。
⑨楮:纸的代称。以楮木皮可制纸,故代称之。
⑩星衣布帽毡:星,斑白,指衣物褪色;星衣布:即穿着褪色布衣服;帽毡:戴着毡做的帽子。
⑾食靡兼味:又作食不兼味,食不二味,形容生活极为俭朴。
⑿苟约:随便承诺,随口答应。
⒀节孝先生:徐积 (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北宋治平四年进士,因耳聋不能士。一生以孝行著闻天下,死后赐谥“节孝处士”,后世称“节孝先生”。
(作者: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