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文化
王平教授在2022全国《西游记》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时间:2022-12-07  来源:  字号:[ ]

2022年全国《西游记》学术研讨会于12月4日落下帷幕。在研讨会结束时,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山东大学文学院王平教授做了总结发言,现将总结发言全文刊发如下:

2022全国西游记学术研讨会总结王平(2022年12月4日)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师友同仁,大家好!

受大会组委会委托,由我对本次学术会议做一总结。

本次会议是在新冠疫情局势依然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召开的。自2020年初发生疫情以来,研究会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止,曾先后与多地联系,希望能够举办线下的学术研讨会。无奈疫情反复,拖无可拖,最终决定举行本次网络视频会。尽管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但本次会议依然非常成功。我个人认为,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成绩:


首先,与会学者积极踊跃。


据初步统计,近百名与会学者,分别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六十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各级文化部门。日本学者矶部彰教授还专门委托国内学者宣读了他的论文。这近百位学者中既有享誉学界的六十至近八十岁的年岁稍长的学者,也有四五十岁的学术中坚,更可喜的还有不少二三十岁的青年学者、博士、硕士乃至本科生,体现出了“西游学”薪火相传、愈久弥新的学术活力。不同部门、不同年龄段的老少学者、新旧师友,心平气和地通过视频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发表高论,充分体现了学术的自由与平等,不同观点的碰撞丝毫不影响学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


其次,会议学术成果丰硕。


80余位学者提交了论文或发言提纲,有20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40余位学者做了小组发言,三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的评议,四位学者做了小组发言的评议并代表四个小组分别做了各小组的汇报。从选题来看,这些论文或发言视野极为开阔,《西游记》的作者、成书、版本、本事考辨、思想内涵、文化意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特征、数理批评、文化阐释、中外比较、传播改编、西游宝卷、仿作研究、民间传播、壁画画册、教学实践、外语翻译、少数民族语言译本、现实应用等等,都有所涉猎,基本上涵盖了《西游记》研究的各个领域,充分说明了“西游学”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第三,注意挖掘新材料。


大家知道,学术研究必须要有证据的支撑,挖掘新的资料是科研的重中之重。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邢鹏先生就此问题发表了意见,提出现阶段研究中需引入佛经文献、各种文物、宗教仪式、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等作为新材料,采用先研究新材料并将其带入小说文本后再研究小说内容的新方法。并就此从常见佛经的内容与思想、水陆法会及其道具水陆画、民间信仰与相关民俗三方面进行了举例说明。

武汉大学吴光正教授的论文《<西游记>全真化若干史实考辨》

梳理了元明时期全真教南传及其融汇释道二教的史实、《鸣鹤余音》《道书全集》与《西游证道书》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西游记》全真化的内在理路:全真教南下并和内丹南宗融汇、极力宣扬仙佛同源理论,奠定了《西游记》全真化的理论基础和叙事逻辑;《鸣鹤余音》在明代的巨大反响以及明代藩王刊刻宋元内丹著作,致使《西游记》吸纳了《鸣鹤余音》《道书全集》中的大量信息和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西游记》的全真化。

南京大学周运中研究员的论文《凤仙郡和金平府故事证明吴承恩写西游记》,挖掘了许多新材料并做了分析。认为吴承恩《西游记》凤仙郡故事的本事就是吴承恩本人在长兴县任县丞蒙冤下狱的经历,情节非常类似。金平府的青龙山、金牛洞,都是南京的真实地名。犀牛精假扮佛祖,欺骗官员,偷吃香油,是吴承恩讽刺万历年间大报恩寺的僧人私分朝廷拨下的油钱。从凤仙郡故事中的三年前一词可知吴承恩在隆庆四年已经基本完成《西游记》,最终定稿很可能在路过南京返回淮安之后。

陕西省社科院胡义成研究员提出《西游记》最终定稿者,是江苏明代茅山乾元观道士阎希言师徒的见解,近20年间发表了六七十篇文章。这次提交的论文《<西游记>定稿者深谙邵易和中华医理》,介绍了关于阎希言的一则新资料。

淮阴师院蔡铁鹰教授的论文《不可误读的<天启淮安府志>和<先府宾墓志铭>——兼谈<西游记>作者之争的学理与方法论》对正确认识和理解文献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书面发言中认为《西游记》成书的核心或者突破口是在日本发现的《唐僧取经图册》,这部图册由32幅取经图构成,日本专家鉴定是元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32幅图展示了一个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有很大不同的取经故事系统。发现该资料的矶部彰先生做了一些介绍,传进国内之后,许多学者从中国美术史、中国建筑史、历史地理学等角度对图册进行了研究。如果有所突破,将来对《西游记》成书研究,会有极大的帮助。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的论文《由孙悟空形象演变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经图>的时代》指出,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发现的六幅《唐僧取经图》都营建于元代晚期。六幅取经图中的孙悟空皆为猴王形象,与宋、金、西夏时代的“白衣秀士”形象迥然不同,却与元杂剧中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极为相似。在宋金《唐僧取经图》中,孙悟空只是唐僧的配角,可有可无;元杂剧中的孙悟空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与唐僧、白马构成较固定的搭配;明代小说中的孙悟空成为绝对的主角,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马构成固定的搭配。由元杂剧、绘画、雕塑与壁画的高度一致性可证敦煌的《唐僧取经图》皆为元代之物,与西夏没有多少干系。

山东大学副研究员蓝青的论文《蔡元放<西游证道大奇书读法>探微》,指出蔡元放所撰《西游证道大奇书读法》,是一篇重要的《西游记》批评文献。该文献高达两万余字,是目前所见篇幅最长的明清小说读法,值得引起学界重视。浙江大学张利明博士和兰州大学魏文斌教授提交的论文以甘肃环县兴隆山大佛殿保存的14幅精美罕见的清代西游记壁画和环县博物馆保存的大量清代西游记皮影为例,反映了西游记故事在环县的流行状况和信仰内涵,论证了清末《西游记》在民间的传播,运用了新发现的资料,因而其结论也就令人信服。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奎教授的《山西现存西游故事文献的再思考》、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海教授的《<西游记>在俄罗斯的翻译与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朱萍教授的《晚清民国报刊小说中的<西游记>续仿作品》、车瑞副教授的《西游宝卷的刊刻与传播》、段春旭副教授的《晚清<西游记>衍生类小说出版考及作品述略》、李宁副教授的《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壁画的保存与保护》、胡斌副教授的《<西游记>唐僧河州出境行程的生成》、于晓杰博士的《文化负载词的汉法翻译研究——以<西游记>三个法译本为例》、荣荣博士的《国内外所藏<西游记>蒙古文译本六种述略》、谢明明同学的《<西游记>在蒙古族中的传播及其研究述评》、郭艳花硕士的《<西游记>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郑雄亮硕士的《<清彩绘全本西游记>图文研究》以及李瑞琪博士宣读的日本学者矶部彰先生的《〈唐僧取经图册〉中所见到的西游记故事——从出大唐界到入天竺》等等也都注意了新材料的使用。


第四,运用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山东师范大学杜贵晨教授于世纪之交提出了“数理批评”的理论方法,本次会议做了《<西游记>数理批评》的发言,从《西游记》主旨之“数”、《西游记》人物数理、《西游记》结构数理、《西游记》语言数理等几个方面做了阐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邓婷《<西游记>的叙事与数字“七”》也运用了这一方法。

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的大会发言《<西游记>的三种阐释:“俗讲”“奇书”和“名著”》运用了阐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游记》在不同的文体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教授的《<西游记>明代删节本研究、<西游记>版本比对本》、复旦大学张蕊青编审的《<西游记>之“心猿”与其文化根源》、兰州大学张同胜教授的《西游故事与波斯神话》、福建师大赵敏副教授的《女性乌托邦:“女儿国”的生长点及其现代转译》、孔敏副教授的《论<西游记>的多重情节模式套用——以“木仙庵三藏谈诗”为例》、张姣婧老师的《<西游记>中的“复述”叙事艺术——以孙悟空自报家门为中心》、香港大学罗墨轩博士的《论世本<西游记>中的乌鸡国狮猁怪与狮驼岭青狮精》、王倩倩博士的《民族书写与身份建构——中韩古典小说<西游记>与<玉楼梦>比较》、李明博士的《<西游记>空间问题中的中国话语》、李鹏飞硕士的《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西游记>的文化场域建构》、高旖临同学的《从<西游记>第七回看阴阳与五行说之合流》则分别运用了版本比较、比较文学、文化学、叙事学等理论和方法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论述。


第五,选取了新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唐均教授的论文《由载体意象的嬗变审视唐僧江流儿母题的来龙去脉》,引用希伯来圣经的摩西母题、阿卡德帝国创建者萨尔贡传说、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迦尔纳传说、中国唐僧取经的江流儿传说、流传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始祖传说和日本列岛上民间流传的桃太郎传说等六个不同民族中的故事叙述形式,勾勒出了从地中海东岸的近东希伯来民族,直到东亚沿海的日本民族中间,由英雄初生的江流儿母题广泛展开并有所泛化的故事叙述表现。这一母题中并不被人所留意的漂流承载工具,在基于各民族传说原文基础上的语文学考察条件下,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加贴近于传说本身来龙去脉的某些支撑,从而引导人们更为准确地研讨民间文学母题的跨民族、跨文化、跨语际传播轨迹。

曲阜师范大学刘相雨教授的论文《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性质与宗教问题》指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佛教的关系较为密切,但是它对佛教人物、佛教经典等方面的描写,又存在着某些错误或误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作者不是精通佛教的宗教人士,而是对于佛教有些了解的中下层文人,其写作目的也主要不是为了宣扬佛教,而是通过奇异的故事而来吸引听众或读者。另外,《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也渗透了道教的一些因素,显然对《西游记》的成书影响更为明显。

山东大学樊庆彦教授的论文《论“木仙庵谈诗”的意义》,认为《西游记》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的热闹场面中,于第六十四回穿插了三藏在木仙庵与四操、杏仙联吟唱和谈诗的内容,有其特殊意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转换叙事节奏;二、强化作品主旨;三、反映社会风尚。这一问题前人较少涉及。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奎教授的论文《<西游记>韵文的文本功能再探析》,认为《西游记》小说中穿插的刻画静物、虫鸟的大量韵文,具有多重文体特征与功能效果,对全文的结构与内容均起重要作用,这是其他小说中鲜有出现的。

其他如陕西理工大学雷勇教授的《从孙悟空的眼泪看<西游记>的创作心态》、杨俊教授的《四百余年的误读与解构——<西游记>学术史述评》、刘森淼研究员的《孙悟空如意金箍棒与<铁如意吟>——兼谈邵雍思想对<西游记>的影响》、香港大学蒲成中助理教授的《江流儿故事原型刍议》、王以兴副教授的《金箍棒的寓意及相关情节解析》、张琼霙副教授的《<西游记>64回荆棘岭中唐僧与四老斗诗》、徐凯馆员的《自然的人化:<西游记>的一种解读》、武玥老师的《<西游记>中三界格局的划分寓意探究》、郑祥琥老师的《吴承恩的道教思想与<西游记>作者问题新论》、杜治伟老师的《<西游记>原本是一百回么》、吕修军老师关于《<西游记>作者当是朱鼎臣的推定》、于红慧助理研究员的《论<西游记>中自然文化的嵌入与影响》、孙登平先生的《骆驼城就是<西游记>中的驼罗庄》、李明博士的《<西游记>空间问题中的中国话语》、苏煦雯硕士的《“山岳之子”:孙悟空形象新探》、万方林同学的《还丹流程与意蕴——关于<西游记>与<周易参同契>关联的研究》、田一诺同学的《<西游记>经典探秘之女妖怪的隐喻——玉兔精形象之探析》等等,角度与观点也都不乏创新之处。


第六,注意实际应用,关注文旅融合。


梁启超先生曾说:“学术者,乃天下之公器。”学问是拿来致用的,应当尽量克服为学问而学问的倾向。所谓致用,可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本次会议的许多专家学者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教授的论文《<西游记>与“十七年”的语文教育》指出,《西游记》在“十七年”(1949-1966)的语文教育发展中,接受与阐释情况不尽相同。从总体上看,在一些课文提及《西游记》时,是将其作为非常吸引人的名著呈现的;另外,《西游记》也成为学生课外喜爱阅读的作品。浙江师范大学崔小敬教授的论文《大学<西游记>研究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开设》就高校《西游记》课程开设做了论述。

江苏海洋大学徐习军教授的论文《<西游记>背景地“花果山”研究综述》认为,根据业界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游记》文本中的海州文化元素、海州故事、云台山风情民俗、云台山植被等方面的描写,足以证明《西游记》成书背景地就在海州云台山。

中国传媒大学刘嘉琪硕士的论文《文旅结合视域下的<西游记>主题乐园开发》指出,文化与旅游结合是当下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西游记的故事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海南三亚大学刘继保教授的《技术赋能与<西游记>音频播客的发展》论述了新媒体对《西游记》传播的重要作用。同济大学杨晓林教授的发言《<西游记>电影改编得失论》,就《西游记》影视剧改编做了总结和探索。郑雯嘉老师的发言《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文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初探》对西游记文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问题提出了建议。宝鸡文理学院康江峰教授的论文《论<西游记>中的管理思想》,对《西游记》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做了阐述。张守哲老师的论文《<西游记>取经团队的合作博弈问题研究》,探讨了《西游记》的团队理念问题。

以上粗略梳理足以说明,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一切都与各位学者的积极参与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谨代表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暨学术研究中心向全体与会的专家学者、师友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以上总结难免挂一漏万,甚或存在谬误不妥之处,还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最后祝大家多多保重,争取下次会议在线下相聚,再论西游!

谢谢!


文章来源  |  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