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文化
唐僧师徒的包容精神
时间:2022-11-08  来源:  字号:[ ]

百回本《西游记》是写唐僧取经的一部小说。写了四个信仰各异,性格截然不同,行为方式各不一样的人物,加上一个白龙马,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组成师徒关系,到西天取经,并获得成功的故事。这样几个人组合到一起,注定会发生大量的摩擦和争斗,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一路上不断发生互相争吵、互相取笑、互相排斥,而又归于和谐相处。有时闹闹笑笑就过去了,有时会严重影响取经任务的完成。

孙悟空与唐僧的冲突最多。这主要是二人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悟空基本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动辄引用儒家经典说话。他嫉恶如仇,见到不平事必然出手,且除恶务尽。在被压到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帆风顺的。他相信众生平等,万物皆可成圣。因此他敢于自封齐天大圣,敢于与天上众神称兄道弟,敢于藐视天庭,与玉帝叫板,有点桀骜不驯。他生性高傲,富有反抗精神,好胜心强,好名不好利。有勇有谋,爱憎分明,敢作敢当。西天路上一听说有个妖怪可捉,便高兴不得了,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和能量。有时喜欢捉弄人,好恶作剧。

唐僧信奉佛教文化,普渡众生,悲天悯人。他的佛门戒律操守甚严,不近女色,讲究不杀生,尤其是不无故杀生。妖怪为了谋害他,就变化了接近他,他不能识破;别人提醒他,告诉他真相,他既不相信,也不让别人打杀。甚至不顾性命,一副菩萨心肠,慈悲胸怀。这表现了他遵守佛门教义立场坚定,与佛陀舍身伺虎、以身伺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他的身份、信仰来说,都是正常的,应该的,可以理解的。但是显得过于仁慈、善良,近于愚昧。他贤愚不分,是非不辩,发慈悲发过了头,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对强盗吊打他他不恨,对悟空因解救他而打死强盗和妖精却耿耿于怀,一根筋地拧着。他与悟空在同一事上看法不一,处理方式也不一样,带来冲突和碰撞是难免的。

三打白骨精是典型的案例。白骨夫人先后变为月貌花容的女子、年满八旬老妇人和白发老公公,来诓骗唐僧,被悟空识破,前两次被悟空打跑了,后一次被打死了。唐僧不识妖精,告诉他他也不听,反复念紧箍咒,迫害孙悟空。特别是最后一次,悟空让唐僧看妖怪遗留下的是一堆骷髅,脊梁上还有“白骨夫人”一行字。唐僧概不理睬,不但念紧箍咒,还把孙悟空驱逐出取经队伍,立即招来宝象国碗子山波月洞之难。

悟空刚与唐僧为徒时,打死了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六个毛贼,唐僧说他“十分撞祸!”“如何做得和尚?……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唐僧说:“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这是第14回的事。到了第56回,悟空打死了杨老者的强盗儿子,唐僧念起“紧箍儿咒”来,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念够有十余遍,还不住口。行者翻筋斗,竖蜻蜒,疼痛难禁。悟空再三求饶也不行,第二次被唐僧赶走,接着就发生了真假猴王的磨难。唐僧的执拗行径,给他自己带来许多灾难,给孙悟空等增添了不少麻烦,给取经耽误了许多时间。

要说四人中有关系不怎么好的话,那就是孙悟空与猪八戒。悟空总是喜欢捉弄八戒。最典型的例子有两处,一是第68回在朱紫国,以买东西给八戒吃为诱饵,骗八戒与他一起上街买调和。又说八戒嘴脸会吓人闯祸,让八戒“嘴拄着墙根,背着脸,死也不动。”揭了医国王的皇榜揣到八戒的怀中,八戒被人拉了去当医生,拿八戒出洋相。另一处是第76回过狮驼岭时,八戒被妖怪捉去,浸在水池中,等褪了毛杀了吃,“四肢朝上,掘着嘴,半浮半沉,嘴里呼呼的,着然好笑,倒像八九月经霜落了子儿的一个大黑莲蓬。”孙悟空假装勾司人吓唬八戒,将八戒平時积攒下藏在耳朵眼里的四五钱银子诈出来。八戒总想报复一下,但他靠自己力量办不到,他就揭悟空的短,寻求口头快乐。悟空最恨别人叫他弼马温,他就开口闭口地叫,当面不敢叫就背后叫。第46回,在车迟国与妖怪斗法,悟空假装被油锅炸死,唐僧要了“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到油锅祭奠一下,八戒抢着说:“闯祸的泼猴子,无知的弼马温!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猴儿了帐,马温断根!”在第86回,明明前头有妖怪,悟空却说有人斋僧,骗八戒去吃斋。八戒走后即说,“听见说斋僧,就被我哄去了,……若战他不过,被他拿去,却是我的晦气,背前面后,不知骂了多少弼马温哩!”

猪八戒另一报复的办法是搬弄是非,经常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耳根子软,有时候会偏袒猪八戒,猪八戒的“詀言詀语”一说就信。八戒经常利用这一点来治悟空。第38回猪八戒被孙悟空逼迫,背朱紫国王尸体出八角琉璃井,一直怀恨在心。便窜掇唐僧要悟空医活国王。悟空说不行,八戒便说:悟空“有些夹脑风。你只念念那话儿(指紧箍咒),管他还你一个活人。”唐僧便真的念起了紧箍咒。当悟空答应到地府取来国王灵魂,让国王还阳。猪八戒又窜掇唐僧,只允许孙悟空在阳间救活朱紫国国王。唐僧居然又念起紧箍咒,孙悟空只好上天问太上老君要了一粒金丹,救了国王才了事。

以上所举唐僧与悟空、八戒与悟空的矛盾与冲突,仅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仅是一个侧面;他们之间主要的方面还是和谐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师徒五人虽然出身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因为侮慢了佛祖,违犯了天条,或者犯了不同的错误或罪行,被罚到不同的地方受难,痛苦不堪。他们都是待罪之身。唐僧通过到西天取经的行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通过保护唐僧取经的行动,实现自我救赎,解脱自己的罪愆。他们五个为着这个目标,在如来佛和观音菩萨的安排和牵线搭桥之下走到了一起。

五人的相同遭遇,使他们容易互相理解,有沟通情感的基础,有抱团取暖的欲望,因而容易互相包容。他们希望团结起来,早日保护唐僧完成取经任务,将功折罪,实现自我救赎,成为自由人。孙悟空最为典型。他因大闹天宫,得罪了玉帝和佛祖,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有五座大山压着,还有山神土地、天兵天将看着,渴了给他喝烧化了的铜汁,饿了给他吃铁丸,即铁疙瘩。连生存权都没有,不可能再奢望有其他权利。是唐僧将他救了出来,他感恩;他拜唐僧为师,他尊师;他承诺保唐僧取经,极力践行,他诚信。感恩、尊师、诚信是他保护唐僧的原因。他对唐僧绝对忠诚,不离不弃。第98回,唐僧在过凌云渡脱离凡体,知道自己已经脱离轮回苦海,急转身谢了三个徒弟。悟空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这说明唐僧取经任务完成了,悟空等保唐僧的任务也就成了,而他们自己也就解放了。他们是合作双赢。

唐僧与悟空的矛盾冲突,其实都很简单,一是为了悟空打死生灵,不问情由就念紧箍咒,二是八戒调唆,唐僧偏听偏信,直至驱逐孙悟空。问题一般都出在唐僧一方,悟空也有一定的责任。在西天路上,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以后,他们认识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开始寻求互相适应,互相包容,和平相处。

起先都是悟空让步。因为他已逐渐体会到唐僧的为人正派,值得他全身心地去保护。第31回,在白虎岭三打白骨精,悟空被放逐以后,唐僧随之遇难,悟空立即回来救师。他对黄袍怪说:“我师父(赶我走是)因老孙惯打妖怪,杀伤甚多,他是个慈悲好善之人。”于是,他学会顺应唐僧,改换自己行为方式,不再轻易打杀人了。第36回,到了宝林寺时,见唐僧借宿不成,悟空就要打人。但他理性占了上风,他考虑:“假若就一棍打杀一个,我师父又怪我行凶了。”见方丈门外有一个石狮子,却就举起棍来打得粉乱麻碎。和尚害怕了,就解决了住宿的问题。他把打人改为打石狮子示威,“打”没有变,但打的对象变化了,这样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唐僧便不会骂他了。

第54回,西梁女国国王要招赘唐僧,悟空建议唐僧将计就计,说道:“你若不允他,他倘若喝令多人割了你肉,做甚么香袋啊,我等岂有善报?一定要使出降魔荡怪的神通。你知我们的手脚又重,器械又凶。但动动手儿,这一国的人尽打杀了。他虽然阻挡我等,却不是怪物妖精,还是一国人身;你又平素是个好善慈悲的人,在路上一灵不损,若打杀无限的平人,你心何忍!诚为不善了也。”唐僧听了这话,不但不再责怪悟空,还高兴地听从了悟空的“将计就计”,并“称谢不尽”。

第97回,师徒四众出了寇员外家,遇到三十来名毛贼,悟空用定身法定住,然后将强盗捆了。经审问后知道抢劫的是寇家财物,悟空并没有打死他们。但是悟空这样是做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书上说:“行者欲将这伙强盗一棍尽情打死,又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只得将身一抖,收上毫毛。那伙贼松了手脚,爬起来,一个个落草逃生而去”,将强盗全部放了,要是在过去早就被他全部报销了。

唐僧也在悄悄改变自己,知道悟空善于识别妖怪,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表示应该听信悟空的话。第65回,在小雷音寺受难时,师徒皆被妖怪捉住,唐僧哭着反省自己说:“自恨当时不听伊,致令今日受灾危。”孙悟空来救他时,他说:“快救我一救!向后事但凭你处,再不强了!”第72回,在盘丝洞,唐僧因坚持要自己化斋而被捉,悟空解救了他,他说:“徒弟呵,以后就是饿死,也再不自专了。”

有时唐僧会有所反复。开始听从悟空的话,后来又坚持自己意见,悟空无奈,曲从唐僧,因而遭遇了灾难。第80回,唐僧师徒路遇老鼠精变化女子求救,悟空认得是妖精,劝唐僧不要救。唐僧说:“也罢,也罢。八戒啊,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后来妖怪又发出求救之声,唐僧又要解救。悟空不敢再坚持了,只好退让说:“师父既然如此,只是这个担儿,老孙却担不起。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劝你,劝一会,你又恼了。任你去救。”结果就被妖怪捉去了。

唐僧有时嫌悟空对待妖怪的方法不太合他心意,但经悟空解释以后还是同意了。第82回,在陷空山无底洞中,悟空告诉唐僧,他准备钻到地涌夫人肚子里折腾:“他把我一口吞下肚去,我就捻破他的心肝,扯断他的肺腑,弄死那妖精,你才得脱身出去。”三藏道:“徒弟这等说,只是不当人子。”行者道:“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他怎的!”三藏道:“也罢,也罢!”他同意了悟空钻进敌人肚子里的作战方案。

唐僧后来也不再偏袒猪八戒了,八戒有了错就惩罚。八戒的错一般都是为嘴。第88回,在凤仙郡求雨成功以后,猪八戒想“住上半年”,“吃几顿自在饱饭”,埋怨悟空催着赶路。唐僧喝道:“这个呆子,怎么只思量掳嘴!快走路,再莫斗口!”

第92回,师徒们离开金平府时,八戒又恋着吃斋不想走。唐僧骂道!“馕糟的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再若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八戒听见说打,慌了手脚道:“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蠢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

第94回,在天竺国,唐僧按照悟空的安排,假意应承留下当驸马。国王招待师徒,八戒多嘴多舌。唐僧叱道:“拿过呆子来,打他二十禅杖!”行者果一把揪翻,唐僧举杖就打。

第96回,在铜台府寇员外家,八戒又恋寇家斋饭不肯西行,还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唐僧咄的喝了一声道:“你这夯货,只知要吃,更不管回向之因,正是那槽里吃食,圈里擦痒的畜生!汝等既要贪此嗔痴,明日等我自家去罢。”行者见师父变了脸,即揪住八戒,着头打一顿拳,骂道:“呆子不知好歹,惹得师父连我们都怪了!”沙僧笑道:“打得好!打得好!只这等不说话还惹人嫌,且又插嘴!”猪八戒气呼呼的立在旁边,再不敢言。

猪八戒的缺点是贪吃、躲懒、好色、好散伙。但也有一个好处,善于逆来顺受,能忍受。担子再重也挑了,稀柿衕再臭他拱了,师父批评了,不服也服了。他的这种性格,常常使师徒关系由紧张转为和谐,同时也常引得别人的同情。总之,只要他不再挑唆唐僧与悟空的关系,他就不会给取经增添麻烦。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忍受也是一种包容,能使内战平息。凡事都要争个一二三四,往往关系越闹越僵,事与愿违。

沙僧是个老好人,他跟从唐僧做徒弟以后,本本色色,一心一意,坚持团结,力求尽快完成取经任务,决不打退堂鼓。第40回,红孩儿摄走师父唐僧以后,有人提出散伙,沙僧说:“蒙观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第81回,悟空与老鼠精大战时,由于八戒、沙僧的疏忽,唐僧被妖怪捉去,悟空气了要打八戒、沙僧。沙僧采取“软款温柔”态度,近前跪下道:“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于是他们和好了。

他原在流沙河以吃人为业,跟了唐僧以后,吸取了悟空的教训,不再轻易杀生。在西梁女国,唐僧、八戒喝了子母河水怀孕,沙僧与悟空去解阳山取落胎泉水,悟空调开如意真仙,由沙僧到井中取水。有一个道人护着井不让打,沙僧只将道人左臂膊打折,未再往死里打。“那道人叫天叫地的,爬到后面去了”。除了与妖怪混战外,他只打死过一只猴子。那是六耳猕猴在花果山组建假唐僧师徒取经队伍,用小猴变的沙僧。在这一点上,他完全避免了与唐僧发生摩擦。对唐僧与悟空、悟空与八戒之间的各种纠葛,一般他都不予介入。而且经常调和他们的矛盾,促进师徒的团结。

白龙马与沙僧一样,与其他人都没有矛盾,关键时刻还能起点协调作用,使众人更加互相包容。在宝象国唐僧被妖怪变成了老虎,他能单独与妖怪作战。八戒要散伙,是他再三劝说八戒去请孙悟空出山,唐僧才脱离灾难。他们就是这样心往一处想,增强取经队伍的和谐与团结。

唐僧师徒取经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师徒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惟有互相包容,事业才能发展,才能有所成就。这种包容精神是作者之精神世界在小说中的体现。吴承恩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包容天下万物的精髓,并赋予笔下的唐僧师徒,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启迪。


(刘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