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三亲史料

原江苏省委书记陈光在范洼大队“社教”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15 来源:

一、社教运动的由来

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严厉地批判了所谓“单干风”“黑暗风”“翻案风”,从“反修”“防修”的角度重提阶级斗争,作出了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的论断,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的。

社教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

1965年1月14日,中央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个文件是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的,它纠正了在农村社教运动中打击面过大等问题,首次提出了要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件规定在城市和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简称“社教运动”。

在全省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自1963年至1966年在全国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按照蹲点抓典型”的要求,分管农村工作的省委书记陈光站到了指导全省农村社教运动的第一线,亲自来到淮阴县棉花庄公社范洼大队蹲点。

1.省委社教队来了

1966年3月份,省委社教工作队来到范洼大队。范洼大队由刘庄、宋庄、董庄、陈庄、吴庄、朱庄、高庄、张庄、石庄、何庄共10个生产队组成。

进驻范洼大队的省委社教工作队,由省委书记陈光担任指导员,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王正任队长,陈立仁任副队长,成员由省委组织部从省直机关抽选的优秀干部组成。社教队进驻范洼大队后,首先进行了分组,每个生产队一名社教队员。

在棉花庄公社,陈光先后做了两次讲话。第一次是4月5日,在范洼大队社教工作队员会上作了讲话。第二次是5月8日,在棉花庄公社社教工作队集训会上作了讲话。陈光在两次讲话中,都要求社教队员们务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范洼大队和棉花庄公社的实际出发,精心指导运动。其显著特点有二:一是强调用“水磨的功夫”教育干部,“换思想不换人”;二是从生产进,从生产出,“要在入队之日起,抓生产,作‘四清’准备,而后结合‘四清’,一步步把生产抓起来”,最终将“四清”落到生产建设上。

据资料,棉花庄公社的干部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清经济,全公社共清出钱11.9万元,粮13.3万斤。大队干部每人平均钱359元、粮310斤;生产队干部每人平均钱116元、粮145斤。面对清出来的钱和粮,陈光冷静地指出,不能认为问题已经搞彻底了,“许多情况表明,要把干部的‘四不清’问题搞彻底,一定要经过几个回合,几个反复”。同时,他也冷静地指出:“清出的钱、粮多少,不是运动有没有搞透的唯一标志”。陈光还关照在棉花庄公社蹲点的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王正,要就100名社、队干部参加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没有多吃多占等方面,每人用百把字写个材料“画个像”。王正照办了,100人的材料写好后,陈光又关照将材料送给省委书记中最具理论素养的刘顺元同志看。刘顺元老阅后高兴地说:“干部大多数还是好的嘛!”

分组完成后,社教队员们又多次集中学习了中央印发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省委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通知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省委要求每个社教工作队员须时刻牢记阶级斗争,规定工作队员必须住在阶级成分为贫农或下中农的农户家里,还必须做到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规定每个社教队员每月向房东交纳伙食费和粮、油、肉、蛋各种配给票证,但是不能主动要求加菜,饭量大的人必须适当控制饭量,绝对不允许加重房东的负担。

2.摸清队情拿规划

棉花庄公社是出了名的老灾区,不少人吃靠粮站(救济),烧靠煤炭(也是救济),穿是破衣烂衫,远看像要饭的,再打听原来是棉花庄公社的”。范洼大队300多户人家,只有一户拥有一顶蚊帐。1962年以后,范洼大队的生产形势总的是一年比一年好,但是生产还没有完全上路,基本上还是“老法种田”耕作粗放。党在农村中的一系列政策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分配上还是“大平均主义”。大小队干部的精神状态也不振作,上上下下对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都信心不足,因而出勤少、工效低、耕作质量差、庄稼产量也低。

据资料显示,1965年范洼大队田间用工量,每亩平均只有8.4个工。出勤率只有50%—60%。一天只干四五个小时。针对这种情况,陈光明确提出了“思想要上纲,生产要上路”的要求。工作队进村后,正值春播季节,结合运动初步发动了一下群众,出勤率提高到90%以上,工时提高到八小时以上,全大队600多亩玉米的播种任务,4天就完成了,而且播种质量较往年好的多。

随着社教运动发展到发动群众后,省委社教工作队根据范洼大队的具体实际,引导群众制订了生产规划。一套是近景规划,一套是远景规划。近景规划是尽快解决温饱问题,能穿点新衣服,住上瓦房,或者“砖包门、四角硬”的房子。远景规划是,通过大队自身努力,通过外面支持和银行贷款,大力发展队办工业,增加大队集体经济收入。因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3.改变面貌新举措

上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都穷。都是茅草屋。范洼大队人多地少,人均1亩多地,个别生产队更少,人均只有0.8亩地,且都是旱谷地,再加上土地贫瘠没有高产的庄稼种子,自然也不会有好的收成。

陈光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对农民群众怀有天然的情愫。建国后,他虽然进了城,住进了小楼,但他依然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疾苦,与他们息息相通。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就赞成在农村搞借田、扩大自留地乃至有控制地实行包产到户。这在当时,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可是,为了解决农民的温饱和城里人的口粮问题,带领群众摆脱困境,他毅然决然地表明并坚持自己的上述政策主张。

来到范洼大队社教,为了改变范洼大队的落后面貌,让大队所有社员过上好日子,陈光书记带领社教队员在广泛走访和咨询省、市有关专家的基础上,拿出了范洼大队的发展“五字”规划。这“五字”规划,分别是穿、吃、住、用、烧。具体地说,就是:要穿的好一点,吃的好一点,住的好一点,有点余钱用,做饭烧黑的(煤炭)。如果要实现这“五字”规划,就必须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大队的集体经济,提高大队以及各个生产队的收人,而要提高大队和生产队的收人,首先必须解决的是电力问题。

在陈光书记的关怀下,范洼大队在1966年5月份,与同公社的三朱大队(三朱大队是淮阴地委书记杜文白的社教点)在全县所有的大队中,率先通上了电!有了电,太方便!

在大队部通了电之后,紧接着,又将电送到了每个生产队。通了电,范洼大队先后办起了榨油坊、机面房。榨油机一套是上面无偿赠送,操作人员免费培训。机面房里的粉碎机也是上面无偿支持。有了榨油坊、机面房,大队的集体收入就有了。范洼大队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地好过了!好过的让周边大队眼红了!

二、建造队部和小学

原来,范洼大队部就几间土墙茅草屋的破房子,没有一个好一点的大队部怎么行呢?于是,陈光书记带领社教队员们四处张罗,从木材公司批来了木材,又要来了建设资金,盖了几间为大队社员服务的瓦房。大队部建好之后,时间不长,陈光书记又帮范洼大队筹措到了建设资金,在大队部南边,又盖了几间瓦房。做了榨油坊、机面房、大队的小卖部、大队卫生室的用房。再后来,陈光书记发现范洼大队上学的孩子在低洼的昏暗的茅草屋里读书,这样也不行啊。于是,陈光书记和他的社教队员们又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范洼大队小学建了9间瓦房,让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建大队部和建校舍几乎同时,社教队在充分走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从小学的后面开了一条东西走向贯穿整个大队的土路,解决了大队社员们的出行难题。后来,由于旱改水,用范洼大队的电灌站水渠北侧的渠堆作大队的主干路,原来那土路就改为农田了如今,连影子也看不到了。

1.多种经营齐并举

当时,农民的住房基本上是茅草屋。茅草屋四周土墙,上面覆盖的是麦草。由于是土墙,老鼠喜欢在墙上打洞,各种小虫子也会钻到墙里。这土墙上有洞,冬天的冷风通过虫洞、鼠洞屋里钻,夏天又会屋里淌雨水,导致土墙底部被泡疏松,极易引起土墙倒塌。

为了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陈光书记支持刘庄生产队盘土窑烧砖头。烧出来的砖头首先解决刘庄生产队的建房问题。余下的砖头才可以对外出售,并优先出售给本大队的农民。出钱购买,是1分2厘一块。如果用煤炭来兑换,优先考虑。刘庄生产队是全大队中,第一个住上“砖包门、四角硬”的生产队。由于刘庄生产队地处淮高路边,那真的是一道靓丽的、独特的风景线哪!我的小学班主任刘淮银老师就是刘庄生产队的。刘老师的美术字写好,小时候我到刘老师的生产队玩,走过刘老师家门前,看到刘老师将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诗句用红漆写在砖墙上,门上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对联。与刘淮银老师聚会的时候,我提到这事,刘老师不住地点头:“是啊,是啊。”

除了刘庄烧砖头外,宋庄还炕炕鸡养绵羊。就是通过人工方法将受精的鸡蛋孵出鸡仔,卖给农民们饲养,小鸡长大后下蛋,既可以自己吃,又可以卖给供销社换钱,一举两得,大队集体增加了收入,农民通过饲养小鸡也能解决一些生活难题。之于养绵羊,那就更好理解了,因为绵羊的毛可以剪下来卖给供销社。宋庄生产队养了好几十只绵羊。其他生产队也都有规划有多种经营项目,可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陈光书记的计划和安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冲的七零八落,而他自己也深受其害。

2.四面八方来支持

省委书记在范洼大队“社教”,不能说要什么有什么,但如果陈光书记愿意开口的话,下面谁又会顶着不办呢?钱、财、物给谁不是给?哪个又会不支持省委书记的工作呢?但是,陈光书记平易近人,从不以权压人。他让社教队员带着范洼大队的有关干部,积极寻求上面对口部门支援的时候,每当遇到人家面露难色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表示理解

为了解决范洼大队的耕地问题,淮阴地委无偿支持了两台手扶拖拉机。

为了解决农田运输问题,社教队牵头,范洼大队以低息贷款购买了平板车、胶轮车各50辆,当时的大队会计刘大华带人到杨庄农机厂运回来。

为了解决耕地问题,陈光书记打招呼,帮范洼大队疏通了8万元低息贷款,买了两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用于各个生产队的田间耕地,有时也到周边大队耕田,增加大队的集体收入(后来,这两台履带式拖拉机被公社拿走)。

为了解决生产队种地的肥料不足问题,社教队发动清江市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力所能及向范洼大队送肥料。我的老师刘淮银当时还在清江中学住校读书,周六下午步行回家,只见淮高路上的人和车川流不息,都是运化肥、氨水和一些不能食用的食品下脚料的。看到如此场景,刘老师感慨万分,激动不已。

为了治理庄稼的虫害,市里特批一箱1605农药。大队会计刘大华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到清江市农资公司购买后,小心翼翼地害怕车倒了摔坏了,不敢再骑车,20多里的路程,就推着自行车返回。

为了建孙大泓的防护林,省农林厅无偿支持资金,供范洼大队购买树苗。

为了发展养蚕,上面无偿支持资金建了6间蚕室。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省农林厅无偿支持了罗马尼亚高产玉米新品种。

为了支持刘庄生产队旱改水,从近20里外淮阴县城的盐河抽水,沿着淮高路通过塑料管道向北输送。

……

当时,范洼大队的食道癌发病率高。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的。于是,陈光书记组织群众打深水井,动员农民吃井水。后来,食道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范洼大队共打了13口深水井,基本上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口,个别生产队两口。何庄生产队打的那口井,就在我家门前50米的地方,每次回家,我都会从井边经过。小时候,我们都吃的是这口井的水。

3.高唱社会主义歌

社教运动开始的时候,首先是发动群众,开展忆苦思甜,教广大社员们唱社会主义歌曲:“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和泪……”。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儿越甜,藤儿越壮瓜儿越大,公社的青藤连万家,齐心合力种庄稼,手勤庄稼好……”。

“太阳一出来呀,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满山红哎哎咳哎咳呀,共产党救咱,翻了呦嗬身哎咳呀,旧社会咱们受苦的人,是人下人……”。

以上这些革命歌曲,先是各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利用农闲学唱、演唱,然后集中到大队,再召开全大队的社员大会演唱,每个生产队都有演唱节目。

除了唱歌,还要开展“四清”: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一清,大队账目上存在的问题就暴露了。由于一些大队干部存在经济问题,就不能让他们继续干了。这也为“文革”期间陈光书记受苦受难埋下了伏笔。

在社教“四清”的同时,工作队在各个生产队还培养积极分子,发展30多名积极分子入党,充实到生产队和大队干部班子里面,有力地壮大了大队、生产队的力量。

三、带到范洼来批斗

1966年夏到1967年初,江苏省委被“夺权”之前,陈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协助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领导一道,为尽可能稳定江苏局势,维持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尽可能地保护干部和知识分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作为省委常务书记的陈光不得不中断在范洼大队、棉花庄公社的蹲点,于1966年9月份回到南京。至此,陈光关于农村社教的实践和探索被迫终止。

当得知省委社教队即将返回南京的时候,范洼大队的社员们是依依不舍,大家默不作声,纷纷帮助他们整理行装。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祝福声。

1967年春天,陈光被带到范洼大队批斗。

在陈光被带到范洼大队批斗之前,当时的县委根据上面要求,组织人员来范洼大队搜集陈光的黑材料。可是,陈光没有什么黑材料可搜集的呀,怎么办呢?就寻找陈光在范洼大队的一些思想超前的语言和举措来做批斗的素材吧。当初因“四清”运动被赶下台的一小撮“造反派”,他们跑上临时搭建的批斗台死命地批斗陈光。批斗会现场,下面坐着的范洼大队社员百思不得其解,大家的表情是麻木的,心情是复杂的,只是默默地听着台上的人拿着别人写的批斗稿在声嘶力竭的进行所谓批斗

在“文革”动乱期间,陈光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被诬陷为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江苏的主要代理人,受到轮番批判。接着,又被打成所谓“陈(光)包(厚昌)张(志强)反革命集团”的“现行反革命首恶分子”。所有这些,都是林彪、江青一伙强加在陈光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让他蒙受冤屈和迫害长达8年之久。在身陷囹圄遭到残酷斗争的情况下,他始终对党对社会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和优秀品质。

四、陈光后来的故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江苏省委作出决定:为陈光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推倒一切诬陷不实之词。

1977年8月,陈光调任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院革委会主任,主持学院工作。他以极大的热情,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联系师生员工,十分关心并想方设法改善师生生活和教学条件,为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做了大量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普遍赞扬。

1977年12月,在江苏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陈光被选为省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4月,陈光调任民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他协助程子华部长开展工作,迅速地把民政队伍从无到有地集拢起来,把机构建立起来,把工作恢复起来,还提出了民政工作的一些新见解。在民政工作中,他处处体现“为党分忧,为民解愁”的精神,深受民政部干部的尊敬。他为民政战线拨乱反正,加强民政部门的思想、组织和业务建设,开拓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陈光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主动退居二线,改任民政部顾问。1983年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常务委员。同年9月,他辞去民政部顾问职务,回江苏休养治病。1984年起,陈光享受正部长待遇。

陈光晚年多病,但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每一个成就都感到由衷的欢欣。1986年12月20日,因久患重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 72岁。

遵照陈光遗言,我们村老支书张国泰代表村2000多名男女老少,到南京参加了陈光老的追悼会送了花圈,送了陈光老最后一程。陈光逝世以后,他的骨灰安葬在镇江烈士陵园,长眠在他战斗过的地方。

江苏是陈光的“第二故乡”。他从25岁到丹北地区工作,前后在江苏工作、生活了35年之久。陈光十分熟悉江苏的风俗民情,深爱江苏的一草一木,与江苏的干部和群众感情深厚,江苏人民永远怀念他!

(作者:石东旗,文章来源:“淮安名人研究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