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4 来源:
《盱眙日报》的“前世今生”
根据盱眙县志记载:《盱眙日报》距今已经有近80年的办报历史。
1934年3月1日,《新盱报》创刊,负责人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杨梦九。
1940年4月,中共盱眙县委成立,由县抗日民主政权创办的《盱眙导报》创刊,出刊13期后停刊。1947年3月由国民党县党部主办的《盱眙日报》创刊,当年11月29日停办。
据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盱眙是淮南革命根据地中心,淮南区党委设在盱眙大刘郢,1942年区党委机关报《新路东》报社建在大刘郢东南三里的陈家砖井村。报社为了及时收集军民抗日的战地新闻,加快新闻稿件传递速度,更有效地发挥报纸宣传群众,打击日寇的特殊战斗作用,1942年淮南区交通总站发行了“稿”字邮票,专供记者和通讯员向报社投寄稿件时使用。
1944年4月1日,《新路东》报改为《淮南日报》,1946年秋终刊,共出版1092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2月21日《盱眙报》正式创刊,首任负责人为许永发,办报初期为不定期油印内部发行,当年7月改为铅印公开发行,8开2版,周二刊,同年10月改为周三刊,发行量2000至2500份,1957年7月5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应中共盱眙县委请求为《盱眙报》题写报头字(报名),1958年7月1日《盱眙报》更名为《盱眙日报》,1959年6月又改为《盱眙报》,周三刊,1961年初因三年自然灾害,《盱眙报》停办。
1992年,成立盱眙报社,为全民事业单位,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审核,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盱眙报》于1993年复办,11月28日开始试刊,时任县委书记陈伟题写报名,试刊号4开4版: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新闻,三版为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四版为时政、文摘、文艺副刊,当时《盱眙报》编委会主任是秦川,副主任兼总编李文庆。
复刊以来,《盱眙报》得到了社会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支持,1994年,盱眙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盱眙报社为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设立总编办公室、编辑科、采访科三个正股级中层机构,1994年7月1日起转入正常运行,正式出周一刊,后经县委批准,《盱眙报》更名为《盱眙日报》,恢复使用刘少奇题字,周五刊。无论是创办,还是复刊,《盱眙报》《盱眙日报》均为苏北地区最早的且具相当影响力的县级党报。
随着全国报刊压缩整顿,《盱眙日报》和全省46家县(市)报一起改为内部资料性报纸,2005年,成立“盱眙县现代信息中心”,为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隶属县委宣传部领导,核定编制20人,编制由原“盱眙报社”划转,经费渠道与原报社相同。主要职能为:按县委、县政府部署,编印《盱眙信息》,报名先后为《盱眙新闻》《盱眙信息》《今日盱眙》,赠阅,并从2007年初起改为4开4版彩印,2008年起,改为日报,周五刊。2010年1月由小报改为大报式样至今。
80年的风风雨雨,《盱眙日报》出版、印刷、发行经历了坎坎坷坷,几易其名,我们从中深刻地感悟到,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一辈报人为办报所付出的艰辛,对后人寄予的期望。他们的付出和艰难办报历程,必将激励着《盱眙日报》新一代办报人,不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办报传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盱眙籍战地通讯员周世民与“稿”字四方连邮票
1942年冬天,淮南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11个县合并为4个办事处,盱眙籍干部周世民被安排到盱(眙)嘉(山)县委工作。不久,上海地下党派来曾丰秧(沈曾华笔名),任县委秘书兼青抗理事长,负责承办生产快报。沈曾华得知周世民读过私塾,就动员他为快报写文章。在沈曾华的鼓励下,周世民写了十几篇有关拥军、优属、参军、生产等通讯。从此,周世民成了《淮南日报》《大众》《快报》《新路东》通讯员。当时报社的江平秋、苏苏、菡子、汪毅侠等同志经常给周世民寄来投稿信封上贴用的“稿”字邮票。
“稿”字邮票诞生在盱眙,邮票图案由刻版淮南抗币的张文欣同志设计雕琢,《新路东》报社印刷厂印制。邮票首印“HUAI NAN”字样,中间印成红色五角星,加盖黑色“稿”字,采用木刻印制。当时,敌人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经济封锁,物资供应非常困难,为了节省纸张,在旧的电码纸背面印制成“稿”字邮票,无齿孔,无背胶,无面值,图案简单,纸张粗糙。
1943年夏末,盱嘉县委迁移到盱眙龙王庙,交通站设在小王郢村,上级组织将沈曾华调到江淮大学工作。临行前,周世民为了感谢沈曾华的帮助和关怀,把笔记本里夹着的全新“稿”字四方连邮票赠送给他,作为永恒纪念。沈曾华笑着说:“小周同志,谢谢你送给我的纪念品。等我们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到城里再会。”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收集“稿”字四方连邮票固然不容易,能保存下来就更难。据沈老回忆:“1947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们突然接到轻装突围的命令,每人只准带一支枪、一个干粮袋、一个背包。我把其余的东西都减了,就是邮票说什么也没舍得扔。三个晚上跑了三百多里路,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而‘稿’字四方连邮票却完好无损。”十年浩劫中,沈曾华珍藏的解放区邮票,“稿”字四方连,由他几个女儿转移到北京收藏起来,方得以保存。如今,保存下来的区票及“稿”字四方连,成为深入研究解放区邮政史难得的珍贵资料。
“稿”字四方连邮票,历经37个春秋,终因周世民在1980年第六期《集邮》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了“稿”字四方连邮票图案及《解放区集邮杂谈》文章后,以《集邮》为媒,沈曾华、周世民两位战友阔别39年得以重逢。1992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44期节目中,播放了两位战友重逢的场景,以此增添了“稿”字四方连邮票的传奇色彩,彰显了革命先辈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一枚小小的“稿”字邮票,历经抗日战火洗礼,记载着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叠印着人民军队的成长足迹,铭刻着烽火年代的精彩画面,凝聚着感人肺腑的抗日故事。
范长江
范长江在盱创建和领导新华社华中分社
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由盐阜区转移到淮南根据地盱眙县黄花塘。军部的转移使盱眙县的战略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黄花塘地区不仅是淮南津浦路东的中心区,而且成为华中敌后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在抗战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军部的存在,犹如一把尖刀,插在敌背。因此,敌伪必欲除之而后快。1941年7月到次年11月,先后多次突然向盐城合击、“扫荡”,妄图一举摧毁军部指挥机关和歼灭新四军主力。对此,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早有精神准备,及时作出了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进行了反“扫荡”的各项准备。出于便利作战部队机动回旋的战略考虑,军部和华中局遂决定于1942年12月25日向淮南津浦路东转移,并于次年1月10日到达目的地——盱眙县黄花塘。
新四军军部转移到黄花塘后,为了对外保密,取代号为“黄河大队”,下属各军直属机构都以“中队”代之,共12个,其中第十二中队直属华中局领导,是城工部(江苏省委)、社会部和新华社华中分社的共同代号。
新华社华中分社与当时的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机关报《新华报》同属一个机构,刚从沦陷区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范长江被任命为分社和报社社长。
担任社长后,范长江即着手对报社、分社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并积极筹划、协助在新四军各师先后建立起一批新华社的分支机构,分社还在华中各地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
在范长江的领导下,华中分社在反“扫荡”斗争的艰苦环境中出色地完成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他们发出的敌伪占领区的新闻,在沦陷区和海外一些地区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刘少奇同志给盱眙县委的亲笔信及为《盱眙日报》题写报名
1940年,刘少奇同志曾在盱眙战斗、工作和生活过,足迹遍及盱眙的山山水水,并与当地干群结下深情厚谊,对盱眙这块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
1956年6月初,盱眙县委决定成立盱眙日报社,创办县委机关报——《盱眙日报》。1958年4月,县委集体研究决定,这个报名拟请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题写,于是以盱眙县委集体的名义给少奇同志发一份请求函,表明县委的集体意见,少奇同志接函后,在百忙之中,经深思熟虑后,用中共中央委员会的信笺工工整整地将“盱眙日报”写满了三张纸,每张纸写三行,其中有一张“盱眙日报”几个字是用裱糊的形式贴附于信笺上,由此可以看出少奇同志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并于当年七月给盱眙县委一封复信,信中写道:“盱眙县委同志们……,我的字写得不好,如果认为可以的话,请你们酌量选用;如果认为不好用,完全可以不用”,言辞谦和、诚恳,折射出一代伟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光明磊落的品德及对党的事业极端忠诚的高尚情操。1958年8月,当时淮阴地区主要领导同志赴京办事,前去拜访少奇同志。少奇托他将为盱眙日报题字及信函转交给盱眙县委。由于“文革”的冲击,少奇同志蒙冤受屈,乃至被迫害致死,故其在新中国成立后遗留下的信函墨宝极为少见,尤其专门为县级报刊题写报名,在江苏地区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更加显示其极端珍贵。
2005年4月,历时近半年的省档案局“珍贵档案”评选落下帷幕,经过评委会认真细致地评审,最终从我省各市档案局和个人申报的168件材料中,精选出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38件,成为我省首批“珍贵档案”。刘少奇同志给中共盱眙县委的亲笔信及为《盱眙日报》题写的报名列入《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作者:余海潮、高以东,文章来源:盱眙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