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三亲史料

门前的大河

发布日期:2024-09-18 来源:

桥南街,这段路名不知是何时冠名的?我小时候就听这么叫。后来在档案馆想查实,也没能如愿。桥南街是在里运河清江大闸东边,河堆下的一条小街,与河床并行,在河水南岸。

大闸口,原先就是里运河上的一处大闸。沿河往东还有移风闸、板闸。往西有福兴闸、新庄闸。河水汹涌,奔腾不息。在水上航行的船只,逆水而行须纤夫背拉着长绳,助力船行的。到了大闸口,船只由关夫操作绞关,将其拖过闸来。闸口之上,架设着木桥,本是绞关夫和提、放闸门的人方便行走的。同时,它也便于两岸的行人往来。有船过闸,木板桥移动拉开,中断行人过往,让绞夫将船只拖过闸。这里的木板桥,就叫闸口桥。

一九四六年,清江大闸被冠名“若飞桥”,在西北角的闸口上方,有石碑坐落,石面中央凿有“若飞桥”三字。

这是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中共高层的王若飞而设立的。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博古、叶挺等人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时,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当时,华中分局与苏皖边区政府正在清江市召开宣传教育大会,会上对王若飞、博古、叶挺三位遇难烈士进行哀悼,与会同志提议在清江市建立标志,以表永远纪念。后来,经讨论决定将清江大闸改名为若飞桥,城南公园(现清晏园)更名为叶挺公园,园内荷芳书院中的新华图书馆改为博古图书馆。同年5月,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大闸上建造木桥,命名为“若飞桥”,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钢筋水泥桥面。

桥南街的冠名,应该就是简单而又不失精准的定名。在大闸口桥之南岸,河堆下的一段小街,就叫作“桥南街”。这,岂不就涵盖着“大道至简”的道理。桥南街的桥,理应是指清江闸这儿的桥吧。

我家就在桥南街上,我和水是亲近的,是有着难以忘怀的感情的。

从小街的一处巷道,爬上带陡坡的河堆,堆的那一面,有着一阶一阶的条石,铺成下河底的水码头,专供周边的居民,淘米洗菜,清洗衣服的。我与这水码头,最熟悉不过了。小时候我拎着洗菜的篮子,跟着妈妈下河底淘米和洗衣服。后来大些了,会拿着扁担和铅桶跟姐姐下河底抬水。夏天到来的时候,吃完中饭碗一丢,就跑到河边玩水,拽着洗衣服的圆木桶,扑打脚学游泳。中午的饭后,河边玩水的孩子,特别多。

水码头,也有不是留着居民淘米洗菜用的,它有着专门的用途。在20世纪的70年代前后,里运河的水上运输,不时还会见到。站在水码头的河堆上,会听到轮船的汽笛鸣叫,这是向闸口的地方,鸣示有船将过来,对头的船只要注意。俯向前方,水面上轮船头在缓缓过来,像老黄牛一样不紧不慢转动着。轮船头的后面,由粗绳紧扣拖着一长串的大木船。每条船的船尾与船头之间,都用长绳扣着,连成一条长龙。用专业的术语讲,叫船队。就像小时候看电影买票时排的队一样,一个挨在一个后面。

好奇的我,会抬起手腕,伸出食指,从轮船头往后,点一下手指,数一条船: 一个、二个、三个、四个、…十二个。一个轮船头拖的船队,有十一、二条大木船。最后一条大木船的后面,会尾随着一个小不点大的“小划子”,也是由一根长绳扣着系在大船尾的。大船,它也有跟屁虫啊。

从水面上过来的船队,都是货运船,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每条船都是超水位线地装货。我看到船帮的上口都几乎贴到了水面,真为在船帮边口上行走的人,担着心。到了闸口,行船的速度是要降下的。为了能顺利过闸,船队里的每条船是要调顺自己的船,有船家会掌着一根竹篙,不时插进河水里,把船头别住,让它能顺势而转动,不偏离航向。还要密切注意船头不要碰撞上前边的船尾,手边棕材做成的大靠球,要及时垫在船头前面,以化解碰撞时的力道,保证船身的完好。船家过闸前,是忙得无暇分神。而后仓外的小孩,却天不怕地不怕地跑在船沿边上玩耍。不过她(他)们身上,都被长绳扣着,并且在身体上,还会绑着一只大葫芦。这小小的年纪,难道真的就成爸爸的酒坛子?别误会,大葫芦不是盛酒的,它是船家拿着当救生圈用的。

在闸口东边,船要过闸还没过闸的那水岸边,有一处不一样的水码头,和不一样的桥。这处的水码头,没有条石的台阶,只是垂直的一段堤坝,砖石砌成的。这儿,是装货上船的码头。这儿的桥,不是在里运河上的。这桥是河堆上的一段断开的河堆,两侧截断面是条石砌成的石墙,顶面铺设成桥,也是条石凿立的栏杆扶手,行人来往,十分安全。老百姓叫这桥,为二道桥。桥面与两头的河堆形成一体,这条河堤堆的路被定为轮埠路。这桥面下边,便形成了一条通道。是专门为装货上船的道路。这道的一头在河边,一头连接着堆下边里头的那片仓库。这装货的码头,是属于平车工会的。紧靠东边一丁点远的那河边二层大楼,便是平车工会的办公楼,领导的核心所在。

70年代的那时候,这码头还和电影上演的上海十六铺码头一样,码头工人肩扛一大麻袋的货,沉步走向码头,在靠岸边的一处验货点,将手中的一根长竹签丢下,作以计数之用。这种货运的管理,多么古老啊。

我家这段的河水岸,像这样大码头,还有几处,一处是洋桥口那儿的水码头,条石铺成的一台阶一台阶的到河底下,是居住在周边的人家,生活用的码头,在平车工会办公楼东边三四百米远,牛行街东首爬上石阶的陡坡,对面堆下便是。一处是肉联厂的大门正对的河边,是高标号的水泥砂浆砌成的水岸平台,专留给大轮船盛装整片的猪肉,运输至外地而用的。再往东,有一处小规模的生活码头。它的东边,比较远的地方,还有一处专用的码头。当然,也是停泊船只的,它就是石油二接站的码头。如果往西而去,在河水上穿过北门桥,就热闹了,河北、河南两岸,都有码头,相对而望,一片繁荣。北岸边的码头,在装卸面粉,小麦什么的,装卸工的半边脸,都被面粉袋子弄得雪白,只剩黑眼球在转动。

对岸的码头,恰恰相反,是大驳船运煤炭来的,卸下来留给电厂发电用的。那块的装卸工,都是满脸漆黑一片,要演包拯大人的话,只需帖上月牙帖即可。对了,东边的水岸边,还有一片是木材公司的水域,水岸那儿,上百根的圆木停放那儿。岸上的人家,时常会上去,扒撕水上的树皮,晒干留烧火。

我家门前的大河,早先是一条航运的繁华水道。曾经在大闸口的南岸边,有着一幢清江市的坐标性的三层大楼,二层是里运河上客船的等候大厅。清江闸的后塘,那片宽阔的水域南岸,就是客船停泊的港口。

当年的航运大楼,是坐镇大闸口,指挥全淮阴(地区),以及经营南到扬州,北到徐州的水运市场。客运共开辟有四条航线: 即淮皂线(淮阴至皂河),清镇线(清江至镇江),运台线(淮阴至台儿庄),盐河线,总里程465公里。货运定期航线,共有三条: 即申淮定期航线(上海到清江),清镇线(清江至镇江)和淮运线,里程855公里。

昨日的辉煌,变成了星辰般遥远的过去。如今的里运河,没有了水上的航运,没有了汹涌波涛,宁静的河水,低吟着欢乐的歌。

(作者:周玉林,文章来源:“清江浦人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