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三亲史料

忆南巷

发布日期:2024-09-06 来源:

一、南巷名称由来久

在这璀璨多彩的世界东方,伟大中国江苏北部的江淮平原上,有一座具有历史悠久的城市——淮阴城(1914年前为清河县)。就在这座古城的市区中心地带,有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名叫南巷。自清末民初,这里石板古道;两旁民居,明清格局,转廊天井,隔扇硬山,数进相接。

为什么这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巷子名为“南巷”呢?记得这个问题,早在我还是孩提时候,家兄杨哲人就在除夕家宴时,向先父提问过。我在旁听得很入神,觉得很有趣。那时(民国十六年北伐以后)先父寿松公(字午骄)已从河南长葛、通许知县卸任回籍。他老人家坐在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松风露冷花好月圆的自撰联前,向我们兄弟五人娓娓道来:

民国六年(1917)清江浦街道图

清末同治四年(1865年)秋,继咸丰知县万青选、同治河督吴棠之“圩寨”之后,又筑成新城,城之中心,设县署衙门。八字大间朝南开。门前有四方形大院,署前东西走向之街为县署街。署前大院南边有一高墙大影壁。大影壁后有一条向南之石板路道的巷子,是为“南巷”。石板路道下面乃排水阴沟。南巷地高无水灾之患,四通八达,北接县衙,无盗匪之忧。巷内有几条支巷:北端向西有仁和巷,向东有北隘巷;南端向西有青云巷,向东有南隘巷。南巷地处城内中心,距离东西南北城门暨水门、水关等处,路程均相差无几。更有甚者,北门外有十三协清兵大营驻防,南门外有阅兵大校场重兵扼守;东门内有游击署衙门,西门内有河道总督署设河标兵营把守。是以四周乃文围官衙、武具械备,诚居住平安之福地。故汝等祖父星斋公于余二十岁婚娶之际,由山阳县乡间为避匪乱而进入淮阴县城内,购南巷九号之废墟(巷之中心)建瓦屋捌间定居焉。


二、门牌号码显沧桑

“江苏淮阴城内南巷九号”这几个字,是我们兄弟五人长大成人后,于各学习单位之同学录中“通讯处”栏目所填的内容。这说明抗战前后,这里的民居方位,一直没有变动过(虽然住户人家,略有更动)。那时,南巷属江苏省淮阴县第一区荷生镇。门牌号码是由南向北、由少到多而编排的,而且东侧为单号、西侧为双号,一直沿袭到抗战前后。日寇陷城时光,巷内人家因战乱外出的很多,而门牌号码未动。但是,1949年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知是什么缘故,门牌号码却改为西侧单号、东侧双号了。可能是因为50年代初,南巷附近曾进行过一次拆建工程,那时,许多乘留房屋都由房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于是有的是拆除破旧危房而新建,有的是改建格局或变成宿舍住宅大院。如我家原为南巷九号单门独院,而50年代初改建格局以后,则成为门牌是四号的住宅大院中的附八号了(此住宅大院共有附一至附三十一号的门牌,现有三十几家住户,原址包括原南巷三号至十三号七家宅院)。

又如我家对过的原南巷十号的新新池澡堂,日占时期曾是日寇军妓院,50年代拆建以后则为无门牌的公用厕所。另外,如仁和巷内附小同学范珊祜家大院,已改建为二层楼房的住宅大院,作为教育系统职工宿舍;而北隘巷内附小同学方厚芝家大院,则改建为卫生学校护士训练班的一部分。至于南巷南头附小及淮师学长邢祖援家大院,已成为人民小学的教师宿舍了。这真是:世事从来多变态,门牌号码显沧桑。耄耋怀旧忆往昔,顿觉人生太匆忙。

现按门牌东单西双的顺序,回忆抗战前后南巷旧居各户人家的情况如下(胡寿康撰):

(一)南巷东侧由南向北:一号是谭家大院,住有姚姓、靳姓、邓姓人家;另有一位塾师张先生,均不知现状。此大院后来和北边三号翟家、五号管家一起并入人民小学,现已盖成幼儿园两层楼房。七号胡大律师家(大门口有“胡第”字样),其后代迁扬州定居。九号乃一闭塞小巷,俗称安石杉巷,住有几户人家。巷头是杨午峤家,有子五女一,现仅有四子杨静人一房头仍住故居,其余分居镇江、宝应以及内蒙古开鲁县等地。而二子杨哲人全家,则于1949年去台湾。向东是安石杉家,有后代,其孙名安慰,现为淮阴县中学退休教师,现住王营教师宿舍。还有淮师学生李咏藻、吴其钿也曾住过此闭塞小巷。十一号是附小学生唐永寿家,有后代。十三号是叶紫家,有后代,迁居上海。叶家向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南隘巷。巷北有张家药店,有后代,其中有去台湾的,曾回来探望过。再向北则为北隘巷。北隘巷再向北直至南巷北头,曾有杨八先生的酱园店以及其他民居房屋。

(二)南巷西侧由南向北:二号是谢璜大律师宅院,后来他家子女谢子敏、谢子敬等均迁居常州。四号是“宦宜楼”客栈,其赵姓店主后来情况不明。客栈北边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青云巷,巷北南巷六号是名中医陆慕韩的大宅院,院内曾住过附小或淮师的学生张志鲁、张志林、张志洁三兄妹。八号是朱月波家,子孙满堂,现有后裔住清晏小区。十号是新新池洗澡堂。十二号是李幼章宅院。十四号是李八先生宅院。十六号是附小学生王凤藻家宅院,大门口旁边曾有李家茶炉灶。李家子孙满堂,现住清晏小区。其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仁和巷。淮师老师范农研、冯公智都住仁和巷内。仁和巷内又有方韶侯、范耕研二位先生执教扬中,北尚有数家民居房屋。

南巷原居民后代,有文化者皆勤奋上进,学有成就,贡献社会,斐振家声,无文化者,致力工商,苦心经营,奉公守法,安居乐业。唯有至引为憾者,巷北出了个败家子王某某,其父王四先生为邑之耆绅,丰济仓暨普惠粥厂主管。管教子女甚严,以致子女产生叛逆心理。王某在其父母去世后才不正用,游手好闲,将有古井的深宅大院房屋数十间全部卖光,搬出南巷,到处流浪;巷南出了个因溺爱而造成的忤逆子“宦宜楼”店主的儿子赵某某,幼时夏天出门,其母尚在背后摇扇,邻人见之,皆嗤之以鼻。到头来长大后打骂爹娘,倾家荡产。日寇陷城后不知所终。述此志之,以为吾邑人后代永以为诚也。

家向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南隘巷。巷北有张家药店,有后代,其中有去台湾的,曾回来探望过。再北则为北隘巷。北隘巷再向北直至南巷北头,曾有杨八先生的酱园店以及其他民居房屋。

(三)南巷南头,东西走向的小街,名施家桥街(原小街东南之文渠沟上,尚有座太平桥,再南还有座五柳桥,均早已无存)。一邻近南巷的街邻有:直对南巷的很短闭塞小巷内,东边是邢立坚大律师宅院。邢家后代,子孙繁衍,各有成就,分居北京、天津以及台湾等地。西边是浦家大宅院。浦家五房先后凋谢,无后人接代。房子后面一进卖给了刘姓,前面三间送给了姓陈的亲戚,这些人现在都不知下落。另外,糕店胡寿康夫妇,子孙满堂,现住清晏小区,颐养天年。朱家烧饼店后人,因其长子、三子均大学毕业,故现分居南京及淮阴清晏小区两地。葛姓也有后人,其中也有住清晏小区者。麻油店吴家的后人,子孙满堂;有的供职于医院及电信局等。而丝线店解家无后人,早已搬走。南巷头还有一家张裁缝,也因无后人,仅在邑人记忆中留个印象而已。

(四)南巷北头,东西走向的街是县署街。两旁有许多日用品商店,还有一家豆腐坊,那就靠近草市口了。许家丝线店主夫妇,年逾八旬,精神矍铄,每日公园晨练(擅长太极拳),期颐可待。诚吾辈暨后代锻炼养生之典范,许家子孙满堂,两位老人现住清晏小区,安度晚年。

三、斗转星移今胜昔

1998年间,淮阴市清浦区为了配合全市旧城改造工程,决定将南巷西侧所有房屋全部拆除,另按规划新建六层楼房群体,称为清晏小区。(包括一区二幢底层的仁和美食街)。此住宅小区计一区三幢、二区七幢、三区七幢,共十七幢六层楼群体。(其中三区一、二、三、四幢楼群为电厂住宅小区,与五、六、七幢楼群中间有宽路相隔。)新建完工第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后,又于2000年间,将南巷东侧全部拆除(只留南巷四号住宅大院内三十几户人家,规划为人民小学后操场跑道,待再后拆迁),另建六层楼房七幢,称为乐园小区。一幢至三幢底层为乐园、服装精品市场。现一幢至四幢已交付使用,装饰一新,蔚为美观。五至七幢也正在紧张施工。

近几年的大规模拆建,使原住平房、危房的人家,能够住进高楼套房,并细加装修,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底楼的美食街,服装精品市场,既搞活了城市经济,又美化了街道环境,实是件好事,这真是:莫道旧城改造难,高楼矗立面貌新;美化环境生活好,安居乐业享温馨。

今天的南巷地段如上图

(作者:杨静人 胡寿康,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原文选自《淮阴文献》第六辑(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