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8-23 来源:
我于一九一六年出生,青少年时代所见清江的工业,不说酱园店的多口大缸,南门外的小酒槽坊,王营的土布木机群,只说机器生产的声响处:
铜元局
(一)河北十里长街的“铜元局”(现大运河广场附近),我仅见残存的巨大砖砌烟囱,这是清代官营造币厂,我童年使用过的当十铜圆“光绪通宝”,就见过有“江苏”和“清江”的字铸在上面。也许这儿还造过银币,清代造币厂建于此地,说明清江地理位置的重要。
(二)西门外的“怡和蛋厂”,俗称鸡蛋厂,是英商投资建的,厂址在现淮阴发电厂所在地;开工之日,召青年女工将鸡蛋敲破,让蛋黄和蛋白分开存放,蛋黄烘干成粉状,蛋白脱水成玻璃样的碎块,便于保存和运输,只是难得见到开工之日。
(三)西门外的“有恒面粉厂”,俗称洋磨坊,以烧煤的蒸汽机为动力,把小麦从一楼吸入机器加工粉碎,经二楼、三楼,由自动筛箩成为精粉,可惜也是厂门常关。清江卖的洋面粉,好多是外地货。
(四)北门外河北的“大照电灯厂”,主机为一台火力发电机,发电厂名“大照”,可见仅仅为了照明。
(五)因北伐胜利,打倒军阀,冲开了镇守使衙门,城南公园开放,供游人享用;在荷芳书院北有一个硫黄气味刺鼻的遗址,说明这里曾是军阀的军火制造厂。
(六)大闸口河北,我见过只有几台老式车床的李姓的厂房,动力是突突突响的柴油机。
(七)另外,也就是城里大街上有几台手摇织袜机的“大纶袜厂”,和赵姓的几台缝纫机打草帽的草帽机。
(八)在慈云寺的“浦惠粥厂”,并不是生产厂,而是隆冬季节,向难民施粥的慈善机构。
在城里双桥巷有个名“同善社”和“济生会”的慈善机构,从外地募化捐款,收养一批难童,多为男孩,教他们学会敲铜鼓、吹洋号,组成个小乐队,在人家有红、白大事的婚丧游行队伍里当小堂名,平时在厂里编藤椅、织毛巾等,当无工资的劳动力,后来发展把工人带到上海,成立了“圆圆织造厂”,生产以双环为标牌独幅印花床单,红火起来。“八一三”抗战开始,这带队当权的厂长,把工人的辛勤劳动发展起来的资产变卖成一批时兴的阴丹士林布运往内地,大发国难财,并据为己有;后来从重庆、河内去香港,投机失败而两手空空。被带去上海,又被在上海的清江籍的工人遗弃,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成为衣食无着的难民,在上海流浪。
(作者:陈惠龄,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原文登载于2003年6月《淮阴文献》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