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13 来源:
江五爷在我们故乡是个人物,我们这里一般人都尊称为五爷,却从来不敢带“江”字,认为是大不敬,而且我们这里人把江(jiang)读作(gang),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江五爷的故事后,一直认为是“钢武”。
我第一次见江五爷还未上小学,他是来看我舅爷爷的,我的二舅爷爷李春盛1942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经担任过县委组织部长、商业局局长,乡人都叫做“李部长”。舅爷爷回老家时喜欢住在我家,一是大概我爸爸在公社当干部,家里景况比别人好些,且我妈烧菜也比较好,二是因为舅爷爷参加革命前曾在我家给奶奶帮忙,跟我奶奶感情较好。江五爷参加革命的引路人正是舅爷爷。那天,江五爷看完舅爷爷,从我家里出来,正看见我奶奶在菜地里拔菜,于是,和我奶奶打招呼,我也抬头看着他,一身藏青色中山装,风纪扣严严实实地扣着,裤子烫得笔直,脚下一双黑皮鞋,亮亮地闪着光。头上一头白发,梳得整整齐齐,眼睛炯炯有神。奶奶说,叫五爷爷,我叫了一声,抬头看着觉得这人无比威严,让人胆寒。我觉得,他的官肯定比舅爷爷大得多,我一直以为这是我见到的最威风最有风度的人,走上社会后,各种场合,见过的所谓大人物也不少,那种气度也比不过江五爷,江五爷走后,我问奶奶,他的官肯定比舅爷爷大吧?奶奶说,他是你舅爷爷手下,比你舅爷爷的官小。
舅爷爷的任命书
但我小时一直以为这个人一定很了不起,要不然为什么别人叫他“钢武爷”,又是钢,又是武的,还必须叫爷。上小学时,早晨路过他侄儿家门口,偶尔会看见他在门口打拳,旁边大人还会说,“钢武爷”还会飞檐走壁,这更增加了神秘感。
上初中后,向爷爷问起江五爷这个人,爷爷说:“江五,这个人三七开,不简单”。下面就是从我爷爷听来的故事。
“钢武”,其实姓“江”(当地读gang),排行在五,人称“江五”(大名我今天也没问过)。小时候因为兄弟多,家里很穷,所以经历了各种人间凄苦,10多岁便随姐夫下湖为匪。我们这里临靠射阳湖,射阳湖有方圆300里的湖面与湿地。连接湖里大河叫射阳河,绵延上下近200公里,东流射阳县海通镇入海,我的故乡就在射阳河与大湖交汇处,我们那里有句俗话叫“宁走十里路,不走史赵铺”。因为这里很多人家的营生,就是下湖为匪。江五爷一直与姐夫搭帮为匪,我们这里旧属安丰,有梁姓地主,潘姓地主,李姓地主,但以安丰梁姓地主为大,梁姓大地主传说有万亩土地,而且有自卫武装,祖上出过进士,举人无数。其实土匪这营生也非梁山伯宋江那样每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很潇洒。江五爷有次与姐夫抢梁姓地主时,遭到反抗,不支逃走时,姐夫被打死,他却逃过一劫,逃跑时,居然能把姐夫的枪也从容扛走,可见江五爷临危不乱,也可见当时枪比命还要珍贵。梁姓地主被抢,赶快向安丰区公所报案,虽然国民政府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但还是有法律的,区公所立马立案,发了通缉。江五爷于是一直蛰伏湖中。一段时间后,他母亲70岁寿辰,当时70岁寿辰算是不小的事情,因为当时人的寿辰很短,平均也就50岁吧。于是当时的警察所判断,江五爷是个孝子,母亲大寿,一定会回来庆寿,果不其然,江五爷在母亲寿辰那天准时出现,于是警察队长带着大批警察,壮丁队围住他家院子,但谁也不敢进去,江五爷却趁警察与壮丁队发愣时,逾墙上房而走,这大概就是后来流传的飞檐走壁吧,
江五爷后来在家乡到底待不住,于是远走上海,拜“江北大亨”顾竹轩为师,在上海滩帮顾竹轩看场子,从土匪变成上海流氓,不过江五爷与众不同的地方比较善于学习,从事赌场流氓职业之余,苦学日语,后来竟能流利地说一口日语。我现在想想,江五爷为什么要学日语?是不是当时日本人占领上海,飞扬跋扈,颐指气使,令江五爷羡慕吧,这个就是学习的动力吧。或者就是想回到家乡,利用日本人的力量来向当时通缉他的国民政府报仇雪恨吧。江五爷学好日语后,回到家乡,在泾口据点当上了鬼子的翻译官,这样江五爷就从上海滩的流氓又变成了鬼子汉奸翻译官,这是1943年的事。当时的泾口据点有鬼子一个小队,伪军200多人,新四军曾两次大规模攻击,都铩羽而归。1944年,舅爷爷时任共产党泾口区组织科长兼联防队书记(1949年任区长,书记为高端宝),因为有亲戚关系,于是策反江五爷,我想大概舅爷爷认为江五爷闯过十里洋场,走南闯北,见过世面,枪又打得准。利用亲戚关系,没费多大劲说服了江五爷,于是江五爷拖枪过来,这样又从汉奸翻译官变成了共产党泾口区队中队长,从此跟定共产党67年,从一而终,成为坚定的革命者。江五爷关键时刻华丽转身,说明他的睿智,真不是乡间一般人的见识,因为不久,旁边的车桥据点被新四军粟裕部攻克,鬼子伤亡惨重,泾口据点成了孤岛,不战而溃,后来泾口据点的伪军头目张雁抵(建湖高作人,原为盐城商会保卫团团长)在涟水被俘,押回故乡赵舍枪毙。如果江五爷当时不识时务,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吧,这点,我想他要时时感激舅爷爷的。鬼子投降后,新四军部队大扩编与国民政府争天下,要从地方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大部队,因为江五爷颇有组织人才,人缘好,枪法精准,被充实到新四军大部队,成了陈毅麾下大军,江五爷又从土八路变成正规军,不久就当了排长。之后几年于是跟着陈毅大军南征北战,到1949年过长江时,当上了连长。
很不幸,江五爷随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率领连队冲锋抢滩,负了重伤,于是回乡转业,成为革命功臣。我想江五爷要是不受伤的话,一路打到福建,没准能当个团长,师长,这谁能知道呢。江五爷回到地方,后来做了淮安白马湖农场书记,“文革”时被打回老家,任赵铺供销社的主任,故乡的人谁都知道他的底细,但“文革”期间,没有一个红卫兵小将人敢批斗他或到他家门前喊口号,大概是余威还在吧。
奶奶在世时常说,你舅爷爷年轻时也很威风,骑着从鬼子手里夺来的自行车,背上斜背着三八大盖,腰里别着短枪,一长一短,当时的十里八乡,谁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李区长。舅爷爷1999年已作古,如今静静地躺在故乡的溪河旁,看日落日出,流水东去。江五爷至今还活着,已101岁,听说早晨起来还能打拳。
(2008年写于苏州)
(作者:陆汉斌,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