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06 来源:
天明化工全称江苏天明化工有限公司,前身为江苏天明化工厂,隶属于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办公室管理,是江苏地方“小三线”企业,代号国营9305厂。
1964年秋天,中共江苏省委后方建设指挥部(简称省后指)为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关于“小三线”建设指示,由江苏省委副书记包厚昌带领有关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踏勘了苏南、皖南、苏北,进行小三线工厂选址布点,决定将盱眙县定为苏北后方建设基地,兴建一批小三线企业,其中包括盱眙硝铵炸药厂,代号国营9305厂,也就是天明化工厂。
1965年7月6日,江苏省计划委员会颁发(65)计防汪字第14号文,批准新建盱眙硝铵炸药厂。办厂首先是选址,1965年8月11日、12日,省后方建设指挥部,省轻化工业厅会同盱眙县委,对盱眙县境内若干丘陵山区进行踏勘,初步选在桂五水库以北方港地区。但因该地狭窄,隐蔽性差,占用良田多,水源不足,难以建厂。初步选址并不顺利,1965年9月底,贺其贤、丁正宏等人又踏勘了方港西北的龙潭地区,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经过反复比较,认定龙潭地区团山脚下严港内地形复杂,沟壑交错,怪石嶙峋、荆棘丛生、人烟稀少,俗称“狼窝”。此地东、南、西三面分别由郭港、严港、大金港拱围,状似藤椅,形成了天然屏障,便于隐蔽,完全符合建厂要求,遂报省委并经省军区后勤部营房处处长何承芬,淮阴公署副专员刘少傥,盱眙县三线建设副指挥程璀等再次勘查现场,决定工厂建在严港。这里位于苏皖交界处,南去4公里有桂五变电所,北去6公里有盱眙至明光公路,距盱眙县城17公里,距安徽省界25公里,西南可至明光与津浦铁路相连,东北12公里有清水坝水运码头,东接淮阴至南京的公路,交通比较方便。
1965年9月,工厂开始了筹建,为支持工厂建设,1966年2月3日,经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协调,调配四川泸州255厂9名职工进厂,其中4名技术干部。3月底,厂房平面总体布置最终确定。4月初,土建工程破土动工。1966年8月12日,省计委、省轻化厅联名颁发了(66)计防杨字第30号《关于重新批复九三〇五厂扩大初步设计的通知》,同意工厂占地17.2公顷,其中,生产区11公顷,库区1公顷,试验场0.2公顷,各区分别布置在3个独立的山沟内。
根据规划,生产区置于严港之阴,主要危险品工房沿山脚一字排开,拉开安全距离布成一条线,纸筒、机修等辅助工房沿厂内公路两侧分成两小片,形成两个院落,布在该区中部的山坳内。库区置于小港,与生产区间隔1500米,中间隔着两座山岗;生活区置于郭港西侧开阔的山坡上,距生产区、库区分别为800米和2000米,且有山包相隔。整个生产区的建设没有占用良田,没有拆迁居民。
1966年8月27日,刘德扬、贺其贤到盱眙县委报到,接受建厂任务。9月14日,省后指颁发(65)省后王字第32号文:《关于盱眙硝铵炸药厂设计任务书的审查批复》。9月下旬,国营天明化工厂筹备处建立,启用“国营天明化工厂筹备处”印章对外办公(9月3日为建厂纪念日)。为扩大生产选址,贺其贤、丁正宏再次踏勘龙潭地区丘陵山地。11月4日筹备处向省轻化厅申报(65)盱天秘字第1号文关于《年产二千吨硝铵炸药的扩大初步设计的函》。11月18日,省计委、省后指批复同意《国营9305 广扩大初步设计》。
荒山建厂,条件极差,生活相当艰苦。筹备处设在两间牛棚里,只有一张两抽桌,两把破木椅。牛棚是办公、开会、就餐、住宿综合用房。因无炊事员,烧饭自己动手,吃水自己挑,电缆盘当饭桌,何承芬来检查工作,同样吃烧饼,就咸菜,住席棚。职工们身上脏了跳进河塘洗洗,当时有个顺口溜:“树林做饭堂,河塘当浴室,身背咸菜干粮建工厂。”职工初进厂时,满目荒山乱石,机器无一台,厂房无一间,连大小便都得找“天然厕所”,住的篱笆棚、床是杂草铺,出门见荒山,下雨就搬家。青年工人原先的满腔热血骤然变冷,有的人觉得后悔、有的人默默流泪、有的人干脆不告而辞。为稳定职工思想,筹备处坚持政治建厂,提出“建厂先建人,建人先建心”,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开展了忆苦活动,讲村史、家史、革命史、阶级斗争史,学习毛主席著作,鼓励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经过政治教育,职工精神振奋,立志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自己动手铺路2.7万平方米,装运石头2755吨,挖土1100立方米,卸货4000吨。
施工时期,厂成立了工程队和收草队。工程队整天挖土抬石头,整道路,铺管道。没有防护服,没有工作手套,不少人被石头砸、草针划,伤迹多处:渴了捧口河水喝,累了念念毛主席语录。张玉琴因工作出色,先后5次出席县、专区(市)、省先进代表会,并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收草队的张兆铭吃住在山头,几乎跑遍了桂五、古桑、龙山等地,33天收草32万斤。设当年建设天明化工厂时的场景备安装阶段,正逢“文革”高潮时期,外单位的安装队相继回城闹革命,工厂依靠职工,土法上马,自制非标设备,专用工具、用具130台件,技术革新60多项,安装8台大型设备,保证了工厂按时试车投产,节约安装费2万余元。艰苦的创业生活,密切了工农关系。周围大队(村委会)为筹建天明化工厂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古桑农民无偿为清水坝19万块砖瓦看护两个月。正值特殊时期,社会上“武斗”混乱,附近社员(村民)主动组成护厂队,划片警戒,称工厂为“我们的天明化工厂”。工厂亦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给社队(村委会)安水泵、装电灯、架渡漕、运送公粮100万斤,收割三麦200亩。帮助农民兴办一座粮食加工厂,时常为社员(村民)送医送药,救护危急病人,密切了工农关系。这一做法成为“小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曾在江苏省“小三线”建设中推广。
数百人在荒草丛生的山坳里,在无房、无运输工具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本着“自力更生、勤俭建厂”的原则,领导干部亲临第一线,群众工人冲锋在前,不到一年时间就把一片丘陵荒地建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1967年4月工厂建成,第一产品硝铵炸药(代号84#),在1967年5月1日投产,工厂的第二产品工业导火索(代号86#),1970年5月增建,1971年6月建成投产,至1972年底,生产体系基本建成。
硝铵炸药生产线有专用设备22台,一线生产人员82名,采用轮碾机低温混合生产工艺。1967年4月27日调试运行,5月1日正式投产,6月底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硝铵炸药500吨。产品质量由国家五机部爆破器材技术技安第7协作组鉴定,鉴定时间为5月21-26日,鉴定组依据《WJ299-65》部颁标准进行检查实测。鉴定结果表明:“该产品的炸药成份、水份、殉爆、猛度等主要质量指标符合部颁标准,其他指标大部分符合标准,仅个别指标偏低(指中包浸水合格率),工艺设备及工艺资料基本齐备,因此,目前该厂已具备成批生产的条件”。
1967年6月29日,省轻化厅批准天明化工厂成批生产硝铵炸药。硝铵炸药鉴定投产后,产量年年上升,3年就收回了投资总额。1970年达到了设计能力的1.6倍,1977年达到设计能力的2倍。1970年7月9日,江苏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批准工厂增建导火索生产线。这是省内自筹项目,投资92万元,设计能力年产2000万米,定员160人,建筑面积6386平方米。
导火索工艺流程参照山东234厂的设计编制,主要工序操作工(32人)在安徽9374 厂培训实习5个月。土建工程从5月份开始,自行挖土石2万立方米。1971年6月生产导火索的车间基本建成,拥有专用设备20台,自制改装设备24台,生产线建设超过批准投资10万元。截至1972年6月,共试产10个月,生产导火索582 万米,用户反映性能良好。1971年7月9-12日,由省国防工办邀请了五机部、南京军区国防工办、山东234厂、南京军区工程兵部队、省燃化局和锦平磷矿等9个单位共17人,组成了“三结合”鉴定领导小组,对导火索生产线进行鉴定。鉴定小组按技术条件进行了6项性能试验,检验结果:“秒量稳定,喷火力强。直径合格,性能可靠。一致认为产品质量符合《工业导火索WD641-68》部颁标准技术条件的要求,生产线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投入批量生产。”鉴定组对生产线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改进意见。7月15日,经省国防工办批准,导火索投入批量生产。
1972年起,国营9305厂着手改造84*落后工艺线。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仅局限于原生产线的小改革,没有大的突破。1976年起,国营9305厂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大胆创新,革除轮碾机传统工艺,投资50万元建成了年产万吨的正压一风吹气流工艺线(简称新工艺)。这条工艺线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试车都由国营9305厂自身技术力量解决。1979年底厂又根据第五机械工业部有关规定和新工艺3年的运行实践,针对不安全因素和薄弱环节进行5项重大改革,使新工艺更加合理先进,居于省内领先地位,也为全国气流工艺生产积累了经验。
86"工艺改造与84#穿插进行。自1975年起进行了三料混合遥控自动对口,联合制索机改制等6项重大改革,20多年来累计完成较大革新项目350项,可以说天明化工20年的创业历史也是企业推行技术进步,实行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历史。时光飞逝,白驹过隙。1965年至1985年,20年间,国营9305厂规模不断扩大,先后生产8个品种,并向产品系列化和多品种化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累计生产硝铵炸药6.1万吨,工业导火索1.1亿米,累计工业总产值8219万元,实现利润1600万元,上缴税利18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平均达1万元/人。成为江苏省爆破器材生产行业骨干企业,受到国家部委、省、市、县等各级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并成为盱眙地方的纳税大户,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后勤配套也是日趋完善,建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招待所、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商业中心、有线电视、天然液化气站、小农场等,形成了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微型”城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的改革发展,经济的转型,“小三线”企业逐步调整改制,成为历史,但那一段峥嵘岁月却深深地融入在了盱眙这座城市里,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作者:陈健 单位:盱眙县文史资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