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光阴流转,大运河的水声依旧,却冲不淡铭刻在林码头(原淮安区林集镇)土地上的抗战记忆。站在老人民政府旧址前,青砖灰瓦之间,仿佛仍能听见那个烽火年代的脚步声、电报声与激昂的抗战歌声。这里,曾是淮南行署电台所在地,情报往来的生命线;西邻林集区公所,东望大运河——那条曾经划分敌我的天然屏障。
原林集镇人民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的林码头,绝非普通集镇。蜿蜒的大运河成为敌我对峙的前沿,温山河是紧张的缓冲带,新河则是最后一道防线。老人至今还记得:敌人一过温山河,百姓便扶老携幼西撤。在正规军机动作战之外,日常防卫更多依靠民兵和抗日小刀会。每个年轻人腰别大刀,明知前路凶险,仍毅然迎敌,以血肉之躯为群众转移争取时间。
金融战线上的斗争同样惊心动魄。当时在淮宝县林码头流通的不是法币,也非日伪货币,而是苏北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的“抗币”与后来苏皖边区的“边币”。老人回忆道:“只要是共产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在根据地和解放区都通用。连东北的‘渤海币’在我们这儿也能用!”“另外就是当年的法币和抗币、边币,抗日民主政府为了维护根据地的经济,对外互换通用的。因为根据地要靠法币去国统区购买日用商品。同时抗日民主政府对日伪发行的储备币实行禁用和没收,这是因为我们与日伪区之间互相封锁,没有贸易往来,如禁止向日伪区出售农产品。”货币的统一,不仅是经济战线的胜利,更是抗日政权生命力的象征。
林码头北三庄的小刀会,在董步高的带领下,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民间武装。董步高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区民兵大队长。他的成长,正是民众在抗战中觉醒的缩影。就连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也曾亲临林集整合抗日力量,鼓励董步高坚持斗争,还统战了韩码小刀会首领罗通义,赠其战马勉励杀敌。可惜罗通义最终叛变投敌被处决——这段往事,折射出抗战的复杂与艰难。
真正的全民抗战,在林码头得到了生动体现。除小刀会外,党领导的地方民兵更是中流砥柱。董步高指挥民兵灵活作战,使日军始终未能跨过新河。更令人动容的是,抗战热潮席卷各界:利民村地主之子屠权积极参军,后来成为中共党员、连队指导员;商人家庭出身的青年吴淮民也毅然从军,报效国家。这种跨越阶级的团结,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深刻写照。
地下交通站是另一条隐秘而关键的战线。以李萍、王建高为正副站长的中共华中局林集地下交通站,承担护送要员、传递情报、策反敌伪等重任。他们成功策反戴湾乡伪乡长戴镇江,使其暗助我方。通信员日常传达敌情和指令,“闻机分散隐蔽”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文化抗战同样在这里绽放光彩。新四军文工团不时前来演出,借衣演戏、及时归还,既严明军纪,又深厚了军民鱼水情。艺术,成了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
葛葆桢的故事更为这段历史添上传奇一笔。这位林集葛庄人表面是社会名流,曾任淮宝县参议会副会长、河南高等法院办公厅主任,实则早在1937年已于上海秘密入党。他的双重身份,是共产党人多线作战、深入敌后的生动例证。
前排左三为地下交通站副站长王建高
八十多年过去,杨恭华老人的口述为我们拼出一幅完整而生动的林码头抗战图景。这里不仅是淮宝县林集区武工队驻地、华中局地下交通站据点,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回望历史,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抗战的胜利不属于任何一个政党,而是整个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时的集体觉醒和奋起。
运河水流不息,带走了烽火硝烟,却带不走这片土地上的英雄记忆。林码头的抗战往事,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璀璨的一页。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经系统整理与传承,必将成为后人汲取力量的源泉,提醒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全民抗战的烽火岁月。
(口述:杨恭华,历任林集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石塘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范集乡党委书记、政协淮安市(县级)工作委员会主任;整理:邢雪松;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