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关于清江市职工业余教育的记忆
时间:2025-09-01  来源:  字号:[ ]

1950年6月,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建议,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职工教育的文件。该文件指出,开展职工业余教育是提高广大工人、职员群众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对象以工厂企业中的工人、职员为主,内容以识字教育为重点,采取多种多样并且能够长期坚持的方式进行。争取在三到五年内使职工中的文盲一般能认识1000字左右,并具有阅读通俗书报的能力;对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职工,举办较高级的业余文化教育,采取较正规的形式,如中级班(等于高小)、高级班(等于初中)等,教授相当于普通学校程度的课程。凡修完规定课程测验及格者,教育部门发给毕业证书,与同级普通学校毕业证书有同等效力。

其实,淮安的职工业余教育工作在政务院文件发布之前已经启动,文件发布后,其发展更是如火如荼。我曾作为职工业余教育工作者深度参与其中。

1948年下半年,淮阴城迎来了第二次解放。当时,因淮阴城人口不足5万,不够设市的条件,便把王营镇纳入其中,成立了清江市。

1949年,清江市职工总校宣告成立,校址在花街头的同庆巷内。学校在一座四合院内,里面窗明几净、环境优美。当时,我父亲在该校工作,我于1951年的寒假曾到该校小住了几日,至今对一些工作人员还记忆犹新,比如皮庆元、朱龙章、张华民、朱崇学,还有教务主任陈健。

1956年春,父亲在王营职工学校当主任,因为当时学校缺少教师,他便安排初中毕业的我代课。在代课过程中,我也会参加一些职工教师业务培训活动,曾到轮埠办事处职工学校听过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但当时的主讲人和具体内容因年代久远已经记不清了。此后不久,我又到纪家楼小学听过市教育局工农教育股股长鲍泽民关于苏联职工业余教育的讲座。

1958年,清江市和淮阴县合并成立淮阴市。

1959年秋,我从淮阴农校大专毕业,由市教育开具人事介绍信,安排我到华新烟厂(淮阴卷烟厂的前身)当职工教师。该厂党委书记朱振英说话轻声慢语,态度和蔼可亲,为人十分热情,还亲自带我到厂行政部领取被褥、水盆等生活用品,令我非常感动。后来,这位朱书记一直关心爱护我,只要有机会或工作有需要,他都会想到我,励我进步。可以说,他就是我的伯乐,然我称不上千里马。老人家的比喻不一定妥当,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朱书记有爱之仁心。如今,他已经101岁了,耳聪目明、身体硬朗。

1961年,市教育局推荐我到淮阴地区教育学院带薪上学,在中文科大学班就读。毕业后,我又回到烟厂担任职工教师。当时,烟厂有1300多名职工,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被编为10多个班级。我教一个初中班和一个干部特别班的语文课,干部特别班的名称是朱书记起的,全班40多人都是车间科级干部。那时,不少烟厂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写总结、打报告时总是磕磕绊绊。我采取因人施教的办法,针对每位学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我会讲授一些应用文写作知识,受学员的欢迎。我还向学员推了一些气势磅礴、形象生动的毛泽东诗词,学员们非常感兴趣,学得很认真。

有一次,市教育局分管职工业余教育的负责人陈爱武通知我围绕《王冕》一文上一堂公开课。尽管我觉得压力较大,但还是从认真备课入手,努力吃透了《王冕》一文的精神实质,并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课堂上积极与学员互动,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江市,以里运河和淮海南北路为纵横坐标,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片区。每个片区内以一家规模较大的单位职校为中心,配备一名专职辅导主任,负责该片区的职工教育工作,如烟厂辅导区、大众牙刷厂辅导区、汽车公司辅导区等,从而使全市职工业余教育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轰轰烈烈…

往事如烟,70多年过去了。在我看来,清江市的职工业余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为地方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职工业余教育在淮安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我创作了一首七言绝句,作为上文的总结:光阴如同东逝水,后浪总把前浪推。当年职教结硕果,抚今思昔也翠微。

(作者:江洪明,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8月2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