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全国的美酒之乡。除了曾享誉极高的"三沟一河"外(高沟、双沟、汤沟和洋河),还有众多地方名酒,淮阴区的渔沟酒便是其中之一,一度名列“四沟一河”。
明清时期,渔沟“义和糟坊”酿造的渔沟大曲,以其绵柔甘冽、窖香浓郁的特点,成为浓香型白酒的典范之作。自“义和糟坊”肇始,历经国营淮阴酒厂、淮安市渔沟酒厂,直至发展为今日的母爱之都酒业有限公司,渔沟酒厂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发展之路,早已成为淮安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渔沟酒
缕缕酒香,绵延千年文脉
渔沟镇酿酒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明清之际,渔沟地当要冲,《淮阴风土记》载:“明清为驿道所经……值南北使节经临,冠盖络绎……山东、山西、江南之贾客,役赀于此。”重要的交通地位,使得渔沟经济繁荣,酒业鼎盛,境内分布30余家糟坊。其中,“义和”“协和”“裕丰”“公裕”并称“四大糟坊”。“义和糟坊”所酿渔沟大曲,绵柔甘冽,窖香浓郁,产品远销京、沪、宁、苏等地。宣统二年(1910),该酒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膺名酒称号,斩获金牌。
古镇渔沟
据渔沟镇文化站原站长岳臣介绍,“义和糟坊”创始人为晋商李志成。清康熙年间,李志成经营茶叶贸易,经常率伙计往返晋闽浙。一次南下购茶时,途经渔沟,投宿于骡马街,品尝当地酒品,顿觉绵甜爽口。他见渔沟糟坊林立,生意兴隆,便当机立断,高价盘下三家小作坊,合并扩建。因新糟坊内有义和泉、梅花井、玉泉井,故定名“义和糟坊”,寓“仁义诚信,和顺生财”之意。
李志成视质量为生命,经营有方。管理上,除总管由山西亲信担任外,其余岗位皆用本地人。他对技术工人要求严格,不论亲疏,均按绩效付酬,实行定岗定责制度。酒坛皆贴标签,注明生产日期与工匠姓名,市场反响佳者,工酬从优;若酒质出现瑕疵,轻则罚款,重则辞退。原料以高粱为主,麦收后辅以大麦、玉米或小麦。渔沟本地高粱产量不足,常从邻县乃至山东、关外采购。产品定位清晰:低档酒主要在本地销售,主打价廉物美;中档酒销往清江浦、淮安、盐阜,广受消费者欢迎;高档酒主攻京沪宁及苏锡常,树立品牌声誉。至乾隆年间,渔沟大曲已名扬大江南北,享有“名酒”之美誉。
渔沟酒是当地名酒
命运多舛,发展一波三折
渔沟酿酒业的繁荣毁于兵祸匪患。据《淮阴风土记》载,1930年秋,大股土匪洗劫渔沟,五日损失高达185万元。“义和糟坊”亦遭浩劫,银元被掠一空,徐姓老板被掳,糟坊自此闭歇。1939年日寇占领淮阴,大批糟坊歇业,工人流散,渔沟酿酒业急剧没落。
1948年底,淮海战役胜利在即,淮阴县委、县政府进驻渔沟。人民政府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在原四大糟坊的基础上,组建公私合营的淮阴县酒厂。时值粮食紧缺,原料匮乏,建厂当年产量仅27吨。1958年,酒厂升格为国营淮阴酒厂(因厂址在渔沟,主产渔沟大曲,俗称“渔沟酒厂”),产量升至357吨。其秉承传统工艺酿造的渔沟大曲,品质与市场占有率与双沟、汤沟、高沟、洋河大曲并驾齐驱,时称“四沟一河”。
渔沟酒厂的古法酿造工艺
20世纪60年代初,因原料短缺,渔沟酒厂被迫关闭,工人下放。1964年,政府决定复产,召回下放技工(如制曲名师赵如香,其制的曲“上霉均匀、曲皮薄、火圈匀、茬口亮、曲香浓”),由周姓厂长带领技术骨干恢复生产。工人热情高涨,酒质愈佳,供不应求。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淮阴县政府决定将酒厂整体迁至小营公社,更名“国营新淮酒厂”。此次搬迁导致酒厂辉煌暂告终结——因自然环境、水源、窖池等因素对固态发酵白酒品质影响至深,新厂所产之酒风味尽失,市场不予认可。
渔沟米厂原厂长王展回忆,1974年,江苏省委书记彭冲视察淮阴地区,指示振兴酿酒业。淮阴地委决心恢复“四沟一河”品牌,计划重建渔沟酒厂并拨发三万斤红高粱用于试酿。为检验酒质,地委领导要求品尝新酒。渔沟镇抽调王展等人,利用米厂设备仓促酿造。因时间紧迫,所酿之酒品质欠佳、酒精度过高,全无渔沟酒特有的绵柔甘甜之神韵。领导品鉴后心存疑虑,复建计划遂被搁置,复产希望再度破灭。
1990年,渔沟镇党委认定渔沟大曲是“金字招牌”,酒厂乃镇域永久性基础产业,决定重建酒厂以带动全镇发展。遂决定投资60万元购置2套酒锅,占地30亩,招工50名(要求每人入股五百元)。多次派人赴洋河酒厂洽谈,最终获得技术支援承诺。就在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淮阴县政府突然叫停项目,原因在于县政府正全力扶持新淮酒厂。
渔沟酒是淮安市知名商标
尽管酒厂未能复建,渔沟酒的品牌价值却广受认可,成为不同厂家争抢的目标。1997年,有人在王营镇注册“淮阴县王营渔沟酒厂”;2003年,又有人在淮阴区注册“淮安市义和坊酒业有限公司”。此二者均无厂房、技术、设备,仅凭品牌影响力和注册商标,便持续销售“渔沟大曲”十余年,成为一段值得商界玩味的往事。
2007年,周国华等4人在渔沟镇合伙建厂,斥资5万元购得商标,于2008年8月推出系列酒品。然而,其所售的“渔沟酒”并非自酿,实为外购杂酒勾兑,品质不高。加之股份制管理混乱,酒厂仅经营五年便难以为继,最终被关闭拍卖。
匠心坚守,传承古法技艺
2011年,渔沟乡贤蒋必跃接手酒厂,成立江苏省淮安市渔沟酒厂。他深知唯有恢复传统技艺,酿造地道渔沟酒,方能重铸品牌。为提升口感,蒋必跃在旧址新建酿酒车间,增建酒锅酒甑两套、酒池88个,优化工艺流程,确保酒曲发酵足40天。更斥资钻探148米深井,汲取玄武岩矿泉水作为优质水源。
曾经的淮安市渔沟酒厂
新渔沟酒原料优质,配比考究(原料淀粉含量均控制在60%以下),秘方融合传统工艺精髓,核心流程完整继承古渔沟酒酿造体系:制曲—筛选—浸泡—沥干—蒸煮—摊凉—加曲—培菌糖化—加酵母水—入缸发酵—蒸馏取酒—分级贮藏。这一系列严谨工序,铸就了酒体纯正优雅、窖香浓郁突出、入口绵甜爽净的独特风格。
渔沟酒厂出品的部分系列酒
2015年酒厂改制后,尽管品质管控体系持续完善,但因战略模糊、营销策划与品牌宣传乏力等,未能将渔沟酒打造成全国品牌,错失发展机遇,导致市场竞争力逐渐弱化,经营效益持续下滑。2023年12月,原江苏淮安市渔沟酒厂资产重组,于2024年4月成立江苏母爱之都酒业有限公司。新公司投入近2亿元改造厂房设备,安装自动化灌装线和现代检测系统,坚守古法工艺,精选原料,推出“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的渔沟窖藏、中国梦、金如意等系列产品,年产能可达3000余吨,旨在以经典味道凝聚“老粉”,以个性化、品质化产品链接更广泛消费群体。
母爱之都酒业渔沟酒厂
千年流转,渔沟酒早已与淮阴城水乳交融,承载着城市的风味与文脉。酒厂跌宕起伏的历程,正是淮阴酒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如今,母爱之都酒业旗下的渔沟酒厂立足新起点,打造高品质。渔沟酒的复兴与辉煌,未来可期。
(作者:徐业龙、周性楷,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