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6日,华中军区卫生部在淮安城召开了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军区、各纵队(师)、各军分区、各医院以及各专署的卫生部门领导同志。会上齐仲桓部长、李振湘副部长分别作了报告,提出了“动员一切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加速解放区卫生工作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会议历时半个月,讨论议题9件。会后,华中军区司令部发出《关于组织群众医疗机关的指示》,指出华中根据地有2300万人民群众,大力开展群众卫生工作,当为我军卫生工作中心之一。2月21日,华中军区卫生部指示华中医务职业学校主任张贤在淮城新市场筹办的“淮城诊疗所”开诊。淮城诊疗所由张贤任所长,由李钦哉任副所长兼内科主任医师。因受房屋条件限制,治疗所只设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妇产科、小儿科门诊。遇有重病员不能来诊疗所诊治的派医生出诊。来所就诊的群众有的全部免费,有的只收药费和敷料费,使一般穷苦民众都得到了看病的机会。
齐仲桓
诊疗所开诊后,距淮安近百里路的涟水、淮宝县的患病群众都纷纷赶来看病。医生的医疗技术过硬亦深得群众信赖。居民韩某夫人难产已经三天,经产科的医生施行手术后,安然脱险;马某夫人腹中生了个囊肿,多年不知是什么病,经手术将腹中囊肿取出后病愈。西长街夏某的七八岁女孩患流行性脑膜炎,经确诊后,即行注射、服药治疗,不几天就脱险了。2月27日,艾群在新华日报发表《人民的医院》文章,介绍淮城诊疗所。
仁慈医院外景(1928年)
1946年4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市仁慈医院召开卫生行政扩大会议,会期一星期,各区专署,县、市政府暨卫生院院长等主管人出席,民办医院、卫生合作社主管人参加。边区政府指出,卫生事业是和平时期工作之重要一环,自应力课正轨,提高工作效能,以适应各地实际需要。会议期间,各地汇报目前卫生状况、现有医务机关、现有人员、最为普遍的流行病及救济需求;各地对卫生医药、中西医生、医院行政组织系统等提出建议。4月5日,军区卫生部长齐仲桓在会上作了“新四军的卫生工作是怎样搞起来的”重要报告。5月20日,在淮城卫生事务所领导下,成立“淮安中西医研究会”,推选张贤为主任委员,推选中医宋畏天、西医阮素光为第一第二副主任委员。研究会下设调查研究、防疫急救、宣传教育三股,每股设正副股长各1人。研究会从事调查瘟疫流行,鉴别药品真伪、防疫注射,特殊情况如空袭中受伤人员的抢救和卫生常识的宣传等工作。并着手筹办中医中药免费诊所,为有病无钱而得不到治病机会的贫民服务,亦作为学习研究基地。淮城卫生事务所拟将产妇休养所扩大为产科医院,打算以最低的费用或免费来收容产妇;拟办助产训练班,训练新法接生人才,进行土产婆登记,采取工读办法加以改造,成绩优秀者,发给营业执照。5月下旬,卫生事务所举行中西医考试,淮城、河下等约30余人考试及格,发给《淮城市医生开业执照》。6月8日,整军复员工作开始。军区卫生部拟将部队卫生机构除留必要人员外,复员到地方进行卫生工作。准备在淮城、清江、高邮、宝应、宿迁设立5个民众医院,并与各阶层人士密切合作组织地方卫生事务委员会。民众医院的主旨是将药品大批购进,按成本价替群众治病,赤贫亦可免费给药,从地方公益金中抽出一部分补偿之。
淮安县卫生院欢送“第四届助产训练班结业”合影(1951年)
齐仲桓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要做到:(1)把病治好,(2)药费便宜,(3)技术正规,(4)以达到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他向记者介绍淮城诊疗所时说:淮城诊疗所“现在每天有150人以上来看病。他们把病人用小车和驴子驼来,有的还要求住院。现在正设法将病房扩大,并抽一些技术较高的干部参加病房工作。”齐部长告诉记者已决定把淮城诊疗所扩大为人民医院。并说:“我们有X个后方医院,每个医院有多名病员,现在正在突击治疗,使他们归队,参加生产。目前,开展群众性的治疗工作尚有具体困难,主要是药品非常少,人民要求看病的太多。我们看到病人躺在床上,不能不替他们医治,今年灾荒严重,淮北淮海等区脑膜炎、回归热等病流行,而盐阜淮涟一带,向来是黑热病流行地带(占世界第三位),我们派许多治疗队到农村去为病人服务。但是药品不够,使我们不能满足病家的要求。我们希望救济总署送更多的药品来,或者派医疗队来帮助我们工作。”6月20日,华中军区司令部批准军区卫生工作会议所拟定的协办地方卫生事业一案,军区司令部要求各部队在所在驻地组织人民医疗机关,如诊疗所、人民医院、医生合作化。
1946年5月,复兴区瘟疫流行,许庄村62户有41户人家有病人,全区4月份就病死16人。区政府、区联会为防止瘟疫蔓延,抽出生产资金2万元(抗币)于14日创办“大众医院”。聘请地方中医刘宾南、西医刘德恺、李济民轮流到医院应诊,对抗属、穷人不收“封子钱”,并免费给群众治疗黑热病。后来,又从钦工“益民医院”请来胡仲亚、何云桂二位医生,来医院开诊。
同年,淮宝县回归热、伤寒、梅毒等疾病流行。淮安周边各县市积极行动起来,与疾病作斗争。淮宝县政府于5月10日开会决定由医师9人、政府1人成立两个巡回治疗组,分赴病灾最重的陈集、盐北等区医治病人,到月底治愈了2964人。清江市调查统计全市13万人口中有1万人患有伤寒、回归热、花柳病、疥疮等疾病,市政府提出“减少疾病”的口号,除在群众中扩大宣传卫生常识,还拿出6.7万元华中币购买药品,治疗发病人数较多的伤寒、回归热病人,鼓励中医用中药医治病人,对疗效好的治疗方法予以奖励。6月初,苏皖边区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卫生局正式成立,在淮城中山路开始办公。19日,专员公署发出“为促进卫生建设,解救人民病苦,并加强各县卫生行政领导,特建立卫生局专责领导,委令郑刚同志为卫生局长”的训令。7月5日,召开各县人民医院院长会议,已设立县人民医院的由院长出席会议,正在筹备中的人民医院由主要筹备人员出席。会议讨论了各县人民医院办理方针,了解工作情况,具体布置今后工作并使卫生局与人民医院建立了领导与帮助关系。
1946年11月,新四军主力北撤,淮安县人民政府机关向季桥方向转移。 11月6日到达苏嘴吴码时,决定将县政府医务室、复兴区大众医院、益民医院合并,成立淮安县人民医院,由民政科长陈方白兼任院长。嗣后,医院的医务人员将药品、器械 “一担挑”,跟随地方武装人员,与敌人周旋在淮安大地上。
(文章来源:“淮上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