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知青时代的四张照片
时间:2025-07-10  来源:  字号:[ ]

第一张,时间:1975年冬天。地点:城南公社院内。城南公社小河大队知青代表会的合影

照片中前排就坐的有大队妇联主任、分管知青大队干部、贫下中农代表和知青带队干部。后两排是由各生产队经过贫下中农代表推荐、大队评审通过的知青代表。这张照片为何人所拍已经完全没有印象。

那是我插队农村的第一年,经生产队推荐我作为知青代表第一次参加了城南公社召开的知青代表会。

一般知青代表会和“三干会”基本都选择在冬天,因为冬季里天寒地冻,田里不能种植经济农作物,那是资本主义尾巴。只能种些入冬的小麦及油菜大葱,除了兴修水利挖河工,基本没啥农活可干,相对其他几个季节比较清闲,农村的冬天叫“冬闲”也叫“猫冬”。

知青代表从全大队近80多名知青中产生,在农村三年时间里,我曾参加过三次知青代表会,记忆深刻的也是第一次,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我们距离市区最远,靠近武墩地界的西南角,交通不便,只能搭乘队里到城里拖大粪的手扶拖拉机到公社集中,知青代表会需要一天半时间,公派开会时间算两天出勤照常记工分的规定深得人心。

第二张,时间:1976年4月,地点:城南公园。出席清江市第三次知青代表大会城南公社代表

插队半年多,日出而出、日落而息,每天清煮大白菜、烀冬瓜、蒸山芋就是我们一日三餐的常态,清汤寡水的稀饭被我们戏谑为“深吸一道沟,一吹几条浪”,经常在田间被饥饿折磨得头晕眼花,那年十九岁的我,好渴望痛快吃一次肉。

知青代表会是一次给身体加油的机会,饭堂飘过来的饭菜香味严重干扰我们开会的注意力,领导发言讲的啥,知青代表和贫下中农代表讲的啥完全不记得,心里光惦记着中午能吃到一顿肉。终于熬到了散会的时间,我们就餐的职工食堂长条桌子上端上了雪白的大米饭,成盆的猪大肠,大骨头汤,油亮亮的猪头肉,黄芽菜烧粉丝,大萝卜烧红烧肉,还有猪肝筋之类的猪杂碎,这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大硬菜,我们的眼睛也随着一盆盆泛着油光的大菜亮了起来。

谁都没时间说话,只顾埋头干饭,辘辘饥肠被这些油水一点点填满,精神也一点点被激活,大家欢畅地大快朵颐、大碗喝汤,光盆行动非常彻底,连残存的一点汤汁,也被年轻力壮的男知青泡饭下了肚。食堂的大师傅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用大铁勺敲着盆说,吃完再添哦,慢慢吃啊猪肉管够,半年来第一次实现吃肉自由,吃得痛快,喝的酣畅,有人说:嘿,就凭这顿饭,下湖时足够我可以跟村民吹几天牛皮呢。

那是一顿幸福的午餐,猪杂碎的香味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记忆里,此后多年再也没有吃过那么正宗的土猪肉。

回城后我们大队知青每年都会小范围小聚一下,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总有人遥想当年插队时的那些人,那些事……插队的故事总成聚会绕不开的话题,要是能有现在这么些好吃的,放在当年还不把这盘子都给啃了吞下肚。大家深知粮食美食对人的重要意义,聚会结束历来都是各取所需的光盘行动,浪费就是暴殄天物,就是对粮食的不尊重,对食物格外珍惜的习惯,已是知青渗透到骨子里的东西。

第三张,时间:1976年冬,地点:三招院子里。清江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第一期理论学习班。

当年参会人员还住在三招一宿,其中有支持单位的代表,早餐是稀饭馒头大头菜,外加雪菜萝卜干一些家常小菜,最好的配置是每人半个鸭蛋,一切两半的放在盘子里,有一个单位的代表早上迟迟没有来,半边鸭蛋就剩在盘子里,旁边一个面容菜色又瘦小的男知青嘀咕着,再等两分钟这个人要是还没来,我得把这鸭蛋干掉了,结果刚吃完那半个鸭蛋,那迟到的某单位带队干部、面相很憨厚的中年人气喘吁吁地赶来了,说是路上车胎没气了才耽搁了,多吃半边鸭蛋的人看着那半边蛋壳无比尴尬地说:“不好意思哈,我以为你不来吃早饭呢,把你的那份鸭蛋吃了。”那个中年人潇洒地摆摆手,没事没事,不是还有那么多小菜嘛!

第四张,时间:1976年冬,地点:时代照相馆。知青代表在党校学习结业小组照。

第三次知青代表会是在市委党校,也是住在那里集中学习一些中央关于知青的相关文件和毛主席著作,约十天左右。城南公社分了几个学习小组,我参加的小组分别由三个大队的知青组成,轮窑、柴米、小河。分组讨论时有组员说,太好了,我们这个组轮窑是烧砖头的,有房子住,柴米有柴烧有米吃,当然离不开水啊,小河流水哗啦啦,这就是天意最佳组合。

会议结束后,不知谁提议去照相馆集体留影做个纪念吧,于是在那个冬日暖阳的午后,集体步行到当时水门桥北的时代照相馆,留下这张青春的纪念。

抚今追昔,照片上那些青春洋溢的知青们,现在都已年过花甲近古稀。还有令人唏嘘的是,照片上有一部分人已经病故,把青春和热血永远留给了农村那片“热土”。有的因各种原因没能回城,真正做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与土地相依在那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知青的经历充满艰辛,成了我们人生宝贵财富,青春虽已不在,但青春无悔。因为知青的蹉跎岁月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坚强意志,成为生命中最为宝贵和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岁月的刻痕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间。

(作者:陈亚林,文章来源:“清江浦人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