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革命战友 杏林伉俪——记新四军老战士、军医陈茂敏、孙秀兰
时间:2025-05-05  来源:  字号:[ ]

陈茂敏、孙秀兰两个农家孩子,一对革命夫妻,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们携手并肩,用不懈的努力和浴血奋斗书写着他们医者仁心的人生。

一、少年好儿郎  参军打东洋

陈茂敏,1925年出身,原籍宿迁。1940年,宿迁来了新四军,还在村里读私塾的陈茂敏,亲眼目睹了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截然不同。国民党军队与日本强盗沆瀣一气、鱼肉百姓,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新四军却憎爱分明、浴血奋战打日本鬼子,为的是更好地帮助老百姓翻身求解放,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1942年,陈茂敏来到了淮北根据地创办的淮北中学求学。在学校里经常接受新四军教员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抗日战争的形势教育,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还经常到附近农村做老百姓宣传工作,听农民对地主剥削的诉苦,提高了阶级觉悟,认识到新四军才是解放穷苦大众的军队。1944年夏天,陈茂敏背着家人,约上几个同学,连夜赶到泗洪县半城新四军四师驻地,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开始在四师卫生部卫校学习,先后做过学员、见习医生、队长、主任军医、分院副院长等。1945年8月,在四师卫生部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北撤过黄河,南下渡长江,先后参加了豫东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京沪杭等战役,出生入死,抢救伤病员,屡立战功。1946、1947年陈茂敏因救治重伤员有功,记一等模范、二等模范各一次。1947年豫东战役记四等功一次。1949年淮海战役记三等功一次。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正营职。1956年被国防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1958年,部队精简,陈茂敏同志服从命令,从部队转业至盱眙。

二、平凡农家女  奋斗革命路

孙秀兰,1924年出生在睢宁县凌城区孙家庄的一个普通农户。当时,她已经和陈茂敏订亲,尚未结婚。1945年春上,孙秀兰从前线回来养伤的乡亲那里得知陈茂敏所在的新四军到达鲁中时,便瞒着家人跑了出来,日夜兼程、一路艰辛,终于寻找到陈茂敏所在的新四军,从此也参加了抗日队伍,走上了革命道路。1946年,两人在部队结了婚。婚后,孙秀兰先后在新四军四师卫生部、三野四院、三野二院、解放军第九九医院当战士,参加过北撤、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著名战斗。在革命战争年代中,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抢救了许许多多的伤员。有一次,部队奉命北撤,过黄河时,上面有敌人的飞机轰炸,下面水流湍急,小船被炸翻,许多战士被水冲走,孙秀兰拼命抓住一位大个子战士的皮带,才幸运地过了黄河。当时卫生队与孙秀兰同行的11名战士,到了北岸,只剩下3个了。孙秀兰在部队负责战场抢运伤员,她和战友们先后在战场上冒死抢救过好多位伤员。有一次部队与敌军在山岗上发生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都很大,子弹在耳边呼呼穿过,孙秀兰和战友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枪林弹雨,在前沿阵地的死人堆里反复翻找,终于又从死亡线上拉回了几位奄奄一息的重伤员。她们机智勇敢地冒死救伤员的英勇行为,受到部队领导的嘉奖。由于表现英勇突出,她先后荣获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等多枚奖章。1956年被国防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南奖字第038号)。同年服从命令从部队转业复员,跟丈夫一起来到盱眙。

三、到地方,发挥医技特长,救死扶伤,德医双馨

1958年盱眙县县委安排陈茂敏同志任县卫生科长兼县人民医院院长,负责全县的卫生工作。当时全县卫生条件薄弱,县医院开始在第一山玻璃泉,后来搬到盱中山上。陈茂敏同志怀着高度的革命事业心,以全县人民卫生事业为己任,为改善医疗条件,减少老百姓疾病痛苦,全身心积极筹划县医院的发展,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多次跑省城争取资金设备,规划选址在盱城城南,艰苦创业,用较短的时间,把一个很小的卫生院逐步建设为初具规模、科室齐全的县人民医院,极大地改善了的全县的医疗条件。陈茂敏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达15年,业务上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医术精湛,享有较高的声望。他长期坚持值班坐诊,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亲自主做各种手术,受到全体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水平,陈茂敏同志发挥自己的军医特长,亲自为新进来的医务人员讲解授课,提高了全院整体医疗水平。为县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全县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陈茂敏同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坚持救死扶伤,视病人为亲人,不分白天黑夜,为群众看病救治,经常给吃给穿,还垫付药费。1961年,岗村公社一农民病危,当时交通条件很差,没有汽车,更没有救护车,为抢救病人,陈茂敏同志发扬部队作风,当时骑自行车赶往六七十里外的岗村,经抢救,病人得救了。回来时,由于天黑路滑不慎摔伤,腿胫骨断裂(后经鉴定为三等甲级伤残)。他曾数次为抢救病人,义务献血。文革中,医院受到冲击,医生不能正常工作。陈茂敏同志白天被挂牌挨斗,夜里仍坚持值班治病救人。有一天,夫子庙小学一傅姓哑吧工友深夜突患急病,经诊断为大出血,命在垂危,陈茂敏主刀手术,急需输血,当时深夜找不到输血员,他立即说:“抢救病人要紧,我是O型,就用我的吧!”边说边撸起袖管当即献血400CC,并坚持做完了手术,病人终得转危为安。后来病人家属送来二只老母鸡,他知道后立即骑着自行车送了回去。然后又去值班坐诊。盱城老百姓称陈茂敏同志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文革”期间,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下,陈茂敏同志于1968年12月1日在县“五七”干校不幸去世,草葬于石牛山。盱城老百姓闻之恸哭。1979年盱眙县委发文为其平反,并隆重召开追悼会,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参加,时任南京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石文光率众老战友也专程来盱参加,并到墓地祭扫。盱眙县人民医院于19979年11月1日为纪念老院长树立了墓碑。

孙秀兰到地方后,始终保持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不居功自傲。老人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老体弱,由于没有退休养老金,目前仅享受老复员军人定补,尽管生活很清贫,但从未向国家提过什么要求。她和子女们住在一起,过着淡泊而幸福的晚年。

2022年1月28日上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晓军在盱眙县看望慰问在乡老复员军人和烈属

(供稿:盱眙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