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9日,江苏省委办公厅根据中央决定下发了《关于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的文件(以下称《决定》),决定“我省在五年内动员六十万青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动员组织大批青壮年支边是解决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不足,加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江苏省分配给淮阴专区8000人的支边任务,截至1959年6月30日,《淮阴专区一九五九年支边统计表》显示:实际完成8026人,连同随迁小孩合计8576人。淮阴专区首批支边行动已过去60余年,当年移民的档案中仍留存着诸多珍贵细节:垦荒日志、家书信件、会议纪要……这些斑驳的纸页,默默记录着戈壁变绿洲的传奇。
新疆人民欢迎支边青年
一、报名支边的人真不少
新疆地处中国的大西北,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江苏省面积的近16倍,但当时人口不足600万。那里不仅拥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和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还以吐鲁番葡萄、鄯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等特色农产品,以及阿尔泰黄金、和田玉石等珍稀矿产闻名全国。“早穿皮袄中披纱、守着火炉吃西瓜”形象生动描述了新疆气候和环境的一个特点,令人神往。
1959年3月13日前后,淮阴专区各县(市)和有支边任务的人民公社成立了支边工作机构,调配专人成立支边办公室。淮阴专区安排了支边任务的1市7县是淮阴市(即现在的清江浦区和淮阴区)800人,淮安县1200人,沭阳、灌云、涟水、泗洪、宿迁、泗阳六县各1000人。盱眙、灌南、洪泽未分配任务。
“好男儿志在四方”“女英雄支援新疆”,经宣传教育和动员,支边光荣在淮阴专区家喻户晓。不到一个月时间,全专区报名支边的青壮年达12万人之多,远超省下达的任务数。截至1959年4月10日,淮阴市报名7100多人,其中袁集公社报名1200多人;文科公社报名的200多人中,写血书的有34份;钵池公社报名人员中半数以上也写了血书,以此表明他们支边的坚定决心。
支边女青年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
二、支边人员的条件不含糊
省《决定》要求动员的对象应该是年龄在17岁以上45岁以下、本人自愿、政治清楚、家务牵累不大的青壮年,其中要有20%左右生产经验较丰富的壮年。男女比例应大体相等(淮阴专区除沭阳外,其他县市男多女少未达要求);动员对象中党员、团员比例分别占1.5%和15%。此外,还规定以下六种人员不予动员或批准:不符合规定年龄的人员;地、富、反、坏、右分子以及有重大政治历史问题尚未搞清的人员;身体虚弱或患有传染病的人员;在校学生;孕妇;现役军人的爱人。
但在审批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公社做法违反《决定》要求。例如,淮安县南闸公社周庄大队原定6个动员任务,大队干部指定了3对夫妻(共6人)。经审查,其中1人因健康问题不合格,5人思想不通,最终全部人员均需重新调整。涟水县李集公社笪汉大队批准3个人,这3个人全是地主富农,后全部更换。宿迁县黄墩公社新华大队1人报名支边人员,因身体不合条件未被批准,竟服盐卤自杀(未遂)。泗阳县在压缩支边人员带小孩数字后,有的妇女抱着小孩跪求领导……
准备工作的支边青年
三、行装干粮统一做统一管
新疆的冬天很干冷。地方政府特批计划和资金提前为每名支边人员统一准备好御寒的棉衣、棉被、棉鞋、棉帽和赴疆途中干粮。这里照录1959年4月17日的《中共淮阴市委对当前支边工作的指示》中有关内容,可见这项工作抓得如何细实——
“关于物资准备方面。汤集、码头等社对棉衣、棉被已做起部分,其余的社也正在积极地赶制,但有少数公社在用布价格上未能按照规定办事,超过规定价格。”“很多公社为了使支边人员在途中吃好,他们积极设法向有关部门用杂粮换取小麦面做成饼干,做炒面等等,这都是很好的。”由于运送时间推迟,“衣、被、鞋、帽照做,但要由公社统一集中保管。在未出发前,决不要发给支边人员……衣被等物资要在本月20号前做好集中。可将各人的名字写在上面,将来按名字发给……衣服由公社统一加工,可采取量体裁衣,使支边人员取得满意。”“干粮已做好的单位,应不断检查,防止霉坏,如有易霉坏的干粮,要设法处理(可出售或给机关分食,但一定要收钱收粮票),决不可使粮食遭受损失。”
《中共淮阴市委对当前支边工作的指示》
四、运送途中安排有序
将8576名支边人员安全满意地运送上赴疆的火车是项周密联动的工作,涉及汽车、轮船、船闸、码头、邮电、支边供应站等多个单位。淮阴专员公署和淮阴支边办公室对车船运行时间和过闸时间、途中停留吃饭时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据资料显示,淮阴专区汽车运输公司从6月27日至29日三天,直接参加运输的客、货车97部,运送4298人;六个船队从6月27日至7月1日由淮阴运送5000人到达邳县,要求杨庄、刘老涧、皂河船闸三个小时内通过一个船队,淮阴市、泗阳两大桥规定通过一个船队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淮安、涟水、淮阴、泗阳等县(市)支边人员在邳县上火车,其他县分别在新浦、新沂上火车。淮阴专区的支边人员为一个团,团部设在宿迁营,团长由宿迁人行周行长担任,每个县(市)支边人员为一个营,下设连、排、班,团长、营长由淮阴专区的带队干部担任(每个营都有新疆营干),如黄靖任淮阴营营长,陈德祯为淮安支边团部工作人员。每列火车的一个客车厢是营指挥部,是营长、医生、列车长、列车员、护送干部及家属等所在的地方,其余多是装货用的闷罐车。由于是临时安排的火车,路上让道停车多,走了近7天6夜才到达当时新疆与甘肃交界处兰新铁路的尾垭火车站。
五、移民援疆后记
如今的新疆大地上,随处可见支边人的身影——他们中有20世纪50年代响应号召的先锋,也有六七十年代接续奋斗的后来者;有统一组织的集体移民,也有自发投亲的个体迁移者;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建设者,也有改革开放后的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人的真实写照。
当年在尾垭站下车后,放眼望去,四处皆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从这里,淮阴首批支边团8000多人有的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的去了自治区农业厅管辖的国营农场,有的去了自治区的汽车运输公司……经过两三天在尾垭戈壁滩上的培训,淮阴市、泗阳县的部分青壮年就能把车摇摇晃晃地开向乌鲁木齐市等地……支边青壮年大部分人住过“地窝子”,挥过“坎土曼”开过荒,他们用火热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塞外片片绿洲。如今,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悄然过世,尚在的大部分已是八九十岁左右的老人。然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人继承和发扬“老支边”的精神,在田间地头,在工厂矿山……正在为新疆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地窝子”和坎儿井
淮阴市支边带队干部黄靖到新疆后被安排到乌鲁木齐县粮食局工作,他多年奔波在农、牧场为农牧民们服务。其爱人及四个子女被他带到新疆,如今他家已是四代同堂。他的一个孙子黄涛在江南大学毕业后放弃在江苏老家发展,毅然到新疆喀什伏电厂工作。
周震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张煦侯《淮阴风土记》中写到的周庄四员外周万祥——福田庵小学校长。周震霞高中毕业后,于1964年毅然随表姐夫陈德祯(从内地返乡动员支边青年的干部)赴呼图壁县芳草湖农场担任统计员;1966年与当驾驶员的河南支边青年马国瑞结婚,后调到乌鲁木齐市88中教书,现已三代同堂。
清江浦援疆人周震环一家
六十多年过去了,也有一部分“支边人”迁回了老家,但大部分“老支边”留了下来。他们和当地人一起艰苦奋斗,新疆面貌不断焕新。当年的“地窝子”变成了现在高大、宽敞、明亮的新居;曾经的骑驴跋涉,变为摩托车飞驰、轿车穿梭;往昔千里传书的鸿雁,如今化作屏幕前的指尖轻触,瞬息联通。
淮阴青壮年援疆移民已成历史,但援疆工作仍在继续。现在的淮安援疆工作有了全新的内涵——已升华为全面援疆,产业支援、民生支援、智力支援、科技支援、消费援疆、旅游援疆、线团融合等。淮阴(淮安)支边人在建设新疆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也在淮安(淮阴)的光荣册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期淮安援疆成就
2023年4月13日《奎屯日报》整版报道淮安援疆工作
(作者:郭应昭,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