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古称山阳,为晋代一大镇,始建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东晋义熙七年(411)设山阳郡,同时置山阳县。历史上曾是郡、州、路、府所在地,明清时期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其城池构造独特,到明清时期,已形成由旧城、新城、联城三座城相连组合而成,街巷是按古代城市街巷格局,呈现出“棋盘”格式,不仅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融入了江南传统建筑特点,营造出古朴、深厚和庄重的气氛。“大跃进”时期(通常指1958年至1960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热潮,但也是一场极“左”路线的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受此影响,当时淮安县城内在突击进行街道拓宽改造进程中,制定的《关于淮城市镇建设工作方案》,远远超出县域财政经济承受能力,街道拓宽改造和桥梁建设计划大半未能完成;突击拆除近万间房屋而难以重建;许多工程项目因资金严重不足被迫核减、下马;给当时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伤害。
一、“大跃进”前夕县城街道基本状况
(一)“棋盘式”的街道,传统建筑风貌。淮安城内主要街道从建城起,相传在隋唐时已初具形式,不过当时基本上都是土质路面。至北宋,漕运、盐运量相当庞大,商品经济相应地得到发展,城内主要街道随之改建成砖石路面。从元、明至清代中叶,历代朝廷在淮安曾先后设置漕运总督部院和盐运分司署,加之淮安路、府署,山阳县署等,一大批官员驻留淮安,俨然如省会,经受了历代战争的考验和风雨沧桑。新中国建立后直至“大跃进”前夕,许多街巷民居仍保留着明清时期,“青砖灰瓦”提脊式房屋,沿主街道两旁为二层楼房或普通民房的各类店铺节次鳞比、错落有致。大多用木结构的门板、格扇门窗,不少具有苏北特有的建筑风貌的庭院,形成“前店后作坊”,经营南北杂货、手工制品、烟酒茶叶、糕点食品等,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主次街道路中心,铺有梯形条石(用条石依路面横铺,两边再竖铺)或直接用长方形条石在路中心铺设,两边用青灰(望)砖立面铺设路面,路肩外再用青灰四方砖、或青灰(望)砖、瓦片立面错位铺设,有的还铺成条型状、丛字状、菊花状,十分美观大方、简洁明快、典雅别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街道、坊巷的基本格式,不仅具有独特的“棋盘”式格局,还融合了江南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展现了淮安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二)街道狭窄拥挤,路面破损不堪。新中国建立后,淮安县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随着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不断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县城原有街道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改变,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手推车、黄包车、平板车,行人与担子的数量成倍增加,而街道路面宽度只有5—6米左右,显得非常狭窄、十分拥挤。路面已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地基下沉、高低不平,下水道、排水沟不畅,遇有大暴雨,不少路段漫水很深;文渠河道淤塞严重,岸璧破损塌陷,沿渠桥梁多有损坏。后街背巷基本上为土质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雪天满身泥水,车辆行人非常不便,已直接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骡、马车只能在老城四周绕行,而无法进入城内。扬(州)清(江)公路客运班车,只能沿运河东堤行驶停靠。1952年11月,从运河东堤文通塔苑、县中学门前至府市口,拓宽改造了第一条马路为西门大街。1954年10月,在新西门运河东堤新建立的淮安汽车站,已开通县境内的车桥、流均和钦工、宋集等晴通雨阻农公班线,还必须从城外南北两个方向绕行。
(三)房屋整体陈旧,破损倒塌严重。由于淮安县城历史久远,主要街道除旧社会官员大户、地主商贾、社会名流遗留下来的房屋建筑质量较高外,沿街店铺、普通民居房屋全都是木质结构,梁、柱粗细不均,大多已腐朽严重。墙体虽然很厚,俗称为“三六、四八”(厘米)墙,但实为“空心斗”,大多外包青灰砖、内包半截砖砌成,也有内外墙体全部用青灰砖外包,但中间填充物基本为碎砖瓦片,泥土加少量石灰拌和,渣灰泥勾缝;墙面基本上是白石灰掺草末灰涂沫。房屋整体十分陈旧,有的地基下沉、墙体变形、甚至倒塌,已严重影响到居民生命安全。据1958年11月,县委、县人委向省委、省人委和有关厅局书面报告:“全县经过调查,县城歪、破、漏的房屋约有13000余间,占总数四分之一左右,每逢大风大雨,房屋均有倒塌现象。如1956年底,县人民银行因房屋倒扑死伤5人”。
二、周总理要回家乡看看,制定“高指标”建设方案
1958年7月,副县长王汝祥赴北京,两次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在西华厅的接见,并邀请周总理有空回家乡来看看。8月,县委、县人委讨论县城街道拓宽改造等问题,决定成立县城镇建设委员会,制定出《关于淮城市镇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市镇建设方针任务。
(一)派王汝祥进京,总理两次接见。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等口号,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从各个方面开展起来,随着“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到来,淮安县委、县人委在全县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县城街道拓宽改造和县乡公路突击铺筑运动。7月23、25日,副县长王汝祥受县委、县人委和全县84万人民的委托,赴京后两次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在西华厅的接见,王汝祥向总理汇报了家乡近几年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情况。周总理亲自为淮安县委题写了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对淮安县委及各级领导、干部群众都是一个极大地鼓励。王汝祥从北京回来后,及时向县委、县人委汇报了在京受到周总理接见的时情景,讲到他已邀请周总理有空回家乡来看看,总理愉快地答应了!县委、县人委领导们认为,总理已离家乡快50年了,淮安城还是老样子,连汽车也开不到城里,这怎么向周总理交待?难道还让总理坐轿子、坐黄包车回家?
(二)制定建设方案,街道拓宽宏伟。1958年8月,县委、县人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县城街道路面拓宽改造,文渠河道整治和兴建改建桥梁,南北出入口道路拓宽等问题,决定成立县城镇建设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淮城市镇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市镇建设方针任务、做法与要求、施工步骤等。《方案》中明确街道拓宽改造,涉及干线(主街道)4条,路宽32米。一是南从运东闸到礼字坝南北穿城马路(鼓楼在中心,穿过体育场,今漕运博物馆遗址),两边拓宽,全长6215米。二是西从运河堆堤经过响铺街、棋盘街、院东街,东到东长街县卫生院门前,全长1412米,再向北拓宽1650米。三是西从新西门经过府市口到东门东西马路,原有房屋维持现状,但新建房屋必须按标准留路(包括北门已拓一节马路)。四是环城马路,以城墙根为路基中心,南北两端与运河堤上公路衔接,环城一周。支线(次街道)2条,路宽17米。一是东长街、西长街两条马路,南从环城马路北至新西门东西马路,全长均为1300米,东长街拓西边、西长街拓东边。二是从县人委门前东西马路两边拓宽,两端接连东西长街马路。同时兴建“两园四馆”即:“城北公园、城南公园、文化宫、文化馆、博物馆、工农业展览馆。街道、河渠两侧,市民住宅及周围全面绿化、到处成荫,形成城市公园化”。
(三)拓宽文渠,两三年改变面貌。《市镇建设方案》中对文渠河拓宽改造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从北门外进北水关向南拐弯向东,经旧县政府、兵役局后檐,并从兵役局东边转弯向南,经过卫生院后檐到淮师东边出南水关入涧河,河面宽度为25—30米。二是从运河叽心闸向东,经过南市桥、鼓楼广场,从白虎桥向南由仓桥向东,与上述河渠合汇,河面宽度为15—20米。三是其它河段也适当拓宽。随着街道和河渠拓宽,必须兴建和改建大小桥梁26座。”
1958年11月1日,县委、县人委再次提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拆建結合、分批施工、破旧立新,各得其所,力争在二三年内根本改变淮城面貌”的奋斗目标,“继续强调要在1958年内,完成西长街和从体育场向西到西门段的拓建;1959年完成南北穿城、县人委门前的东西路的拓建。同时做好西长街和从体育场到西门的地下水道和路面的铺筑。1960年完成东长街、体育场东段的拓建和南穿城、县人委门前的东西的地下水道的铺筑及环城的铺筑。桥梁、公园、绿化等工程结合在拓建中同时安排施工的要求”。
三、省长惠裕宇来淮考察,快速高效拆除主要街道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深入开展,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掀起,淮安县城街道拓宽改造进程大大加快,6天6夜共拆除房屋9546间,约117794平方米,作为落实周总理答应回家乡看看和省长惠裕宇亲临来淮考察的回报。
(一)省长亲临考察,为拆除再鼓劲。1958年8月26日,省长惠裕宇亲临淮安考察,县委第一书记李仲英、第二书记马云、县长赵荣洲等县委、县人委领导,当面向省长惠裕宇汇报了有关县城街道拓宽改造情况,惠省长当面指示:“淮城是总理故乡,总理最近可能回家乡看看,淮城街道狭窄,不便通车,你们要做些准备!”。惠省长对县委、县人委批准县城建委制定的《关于淮城市镇建设工作方案》表示满意。县领导对惠省长指示精神心领神会,于8月26日当晚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了街道拓宽的行动部署,並要求从8月26日当夜起,每天动员15000人左右的拆迁队伍,不分晴雨天,不分昼夜,不计报酬,不怕苦和累,全力突击,全面开展了对拓宽街道的沿街房屋进行全面拆除工作。
(二)主动配合搬迁,限时快速拆除。根据县城建委制定的《市镇建设方案》对5条主次干道沿街房屋进行拓宽改造的要求,组织若干拆迁队(组)实行分片包干,拆迁人员所到之处,指点拆迁范围,不论是机关学校,沿街店铺,还是普通居民,他们不讲条件、不讲安置、不讲价钱,积极配合、主动搬迁。座落在韩侯祠东50多米处的县工人医院,是新中国建立后用普通民房改建的,不足20间,因响铺街拓宽改造东延,而门诊部、急诊室、办公室等10多间需要拆迁,该院从隔壁县总工会借用了五六间,并在院子里搭起了临时帐篷勉强就医营业,只用3天就腾空交付拆迁。拆迁队(组)直接上门,到沿街住户家中进行动迁,只登记户主姓名、门牌号、拆除房屋间数、丈量面积大小即可,不需要办理其它任何签字手续,并自行搬迁。拆除一两间的,将家具物品向其它房间转移即可;全部拆除的,向亲戚朋友家借住,而且自找搬运工具,将家具物品与老人小孩一起搬迁。房屋腾空后,登记人员随即通知拆迁人员到场,他们自带绳索、大锤、棍子等专用工具进行拆除。屋顶、梁柱与门窗用绳索用劲拉,四周墙体用大锤捶、棍子捣,由于民屋基本上都是“空心斗”墙,一般三间民房拆除只需五六个人,用一小时左右即可拆除,大大加快了拆迁进度。
(三)五条主次街道,拆房屋近万间。从1958年8月26日至31日,先后只用了6天6夜,就对5条主次干道拓宽的沿街房屋,包括工商企业用房、机关学校用房、居民用房全部进行了拆除。据1958年11月1日,县委、县人委向省委、省人委,淮阴地委、专员公署的报告:“共拆除房屋9546间,约117794平方米。其中:南门大街3707间、48820平方米;响铺街2710间、33676平方米,西长街1080间、13200平方米;东长街535间、6580平方米;察院街164间、2018平方米;运河堆堤1350间、13500平方米”。 房屋被拆除后,并紧接着对拓宽街道路面进行建筑垃圾清除,分层次平整压实好拓宽的路基;加快了进行全面的路面铺筑。如此“高指标、高速度、高效率”的拆除,在全省其它县市也绝无仅有。
四、推进街道拓宽铺筑,整修后街背巷路面
1958年9月初,县委、县人委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县城主要街道拆除扫尾与建筑垃圾清理,全面开展拓宽道路的铺筑,要求人人参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干晴天、抢雨天,昼夜施工,不计报酬,确保各项工程任务的完成,以实际行动迎接国庆10周年!
(一)组织施工队伍,投入路面铺筑。从1958年9月起,县城建委、县交通运输指挥部,组织县交通局和县公路管理站负责全面施工,并抽调淮城镇(公社)各居委会共2000余人,全面进行南门大街东扩、响铺街东延、东长街西扩、西长街东扩等,对被拆除拓宽后的路面,进行全面整理铺筑。分三步进行:一是将清理房屋拆除后可以利用的房料(梁、柱、门窗)、砖块、瓦片等,及时送到指定地点堆放,用于房屋重建;碎砖瓦片、泥灰等建筑垃圾作为铺设路面最底层。二是将城砖已敲碎好的大、中砖子按层次进行铺设。三是将小砖子与少量石灰、城墙夯土(俗称填土)掺和,通过层层压实成为路基,铺筑成碎砖结石为基础的砂石路面。由县交通局组织县搬运合作社三个大队、淮城装卸社的平板车、手推车负责城砖、砖子、石灰、黄沙和填土等路料的转运工作;组织县木船合作社轮船和木帆船负责从外地运回黄砂、石子、石灰。两条主要街道拓宽延伸路面铺筑:一是响铺街,从运河东堤经过响铺街、院东街延伸至东长街到卫生院门前,全长1412米,路宽32米(含两旁人行道各3—3.5米)。二是南门大街,从镇淮楼三思桥起,至南门外耳洞河桥止,全长1200米,路宽32米。实际只拓宽铺筑西侧半幅,路面宽约20米。两条次街道拓宽路面铺筑:一是东长街,只拆除了西边房屋,北从新西门大街,南至巽关环城马路。二是西长街,只拆除了东边房屋,北从新西门大街,至堂子巷,两条全长各均1300米,路面宽17米(含两旁人行道各3米)。至1959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完成路面铺筑6000多平方米;用城砖铺设两边路牙和下水道、排水沟总长达12000多米。
(二)拓宽出入口路,解决卡脖子段。随着城乡人民群众往来不断增加,通往县城出入口道路的南、北门外,道路狭窄、路况太差、坑凹不平,显得十分拥挤,车辆、行人难以通过,形成了卡脖子地段。不仅连接城外的街道两旁房屋非常不整、七高八低,大都是清朝末年、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而且还有新中国建立后临时搭建的简易棚户,与猪牛羊农贸市场连在一起,脏乱差严重,污水横流有碍市容。县委、县人委决定用3年时间分期解决南、北这两处“卡脖子”问题。1958年11月,首先拓宽南门外出入口公路,从南门外小吊桥南起至运东闸公路,全长2184米,其中小吊桥南至排水渠桥北段为1987.2米,铺筑路面宽度为10米。1959年春,拆除南门外耳洞河已破损的木质桥,改建宽8米的水泥桥。1960年8月,拓宽北门出入口公路,对淮(安)涟(水)公路城区段原路基只有9米、路面宽度只有5米的泥结石路,改铺筑为砖石结构砂石路,面宽度为8米。将南起北门外至礼字坝,全长1900米,路基拓宽到12米,并拆除已损坏严重的木质桥,改建宽10米的水泥桥。经过2年多努力,对南、北门外两个出入口道路的拓宽改造,桥梁改建,环境整治,不仅使南、北门外街道面貌大大改观,而且道路通行能力大大增强。
(三)整修后街背巷,铺设泥结石路。从1958年11月起,至1959年9月,县委、县人委决定,对县城后街背巷道路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以及居民周围环境脏乱差进行整治。一是对老西门大街、上坂街、驸马巷、龙窝巷、堂子巷和河下湖嘴大街、竹巷街、估衣街等老街道的条石路面进行全面整修,更换个别凹陷过深或损坏的条石,整修补齐条石两边路面青(望)砖、立瓦。二是对土质路面的后街背巷进行重新铺筑,改用碎砖子铺设成泥结石路面;整修、疏通淤塞不畅的排水沟、下水道,使小型人力车畅通无阻,挑担和行人步履轻快。三是动员居民“自扫门前雪”,对民居大小院落路面,家前屋后人行小道破损严重的,由居委会负责组织施工进行整修,需要青砖瓦片从居民各家各户收集,不足从房屋拆迁工地补足,共完成路面铺设总长达4500米;整修、疏通排水沟、下水道总长达3800米,以实际行动迎接国庆10周年。
五、新建重建回迁房屋,整治文渠改造桥梁
在组织街道拓宽路面铺筑的同时,县委、县人委组织力量,采取各种办法,对已被街道拓宽拆除的所有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和居民用房,尽可能新建重建回迁;对文渠河进行彻底疏浚,整修已塌陷的两边河堤岸壁;新建整修改建桥梁。
(一)寻找空闲地带,尽快重建房屋。在组织街道拓宽路面铺筑的同时,对已被街道拓宽拆除的所有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和居民用房,尽可能新建重建尽快落实回迁,采取的主要办法:一是对主次街道两边面积较大的空闲地,尽可能安排机关单位、中小学校进行新建,对沿街商业门店尽可能进行改造利用重建回迁。二是对后街背巷和近郊空闲地带(包括部分蔬菜地),大小水塘一律填埋,统一用于新建重建居民区和居民点。三是南从马福街,北至河下大桥运河沿线,原运河东、西堆堤两边被拆除的居民,原则上迁至东西堤护坡下自建,也可自找别处“见缝插针”重建。四是对大批量的散户居民,由居委会负责动员向环城周边内外空闲地建房。县城建委组织了另一支非常庞大的建筑队伍,由县建筑站和淮城建筑队为主,负责全面施工,并由居委会组织建筑队(小组),动员社会上的泥瓦匠、石匠、铁匠、木匠、漆匠等投入重建房屋中来。用被拆城墙碎砖子和填土打基础,用原有拆下来的旧房料和旧砖瓦建房。1958年11月1日,县委提出:“本着因陋就简拆多少建多少的原则”,计划新建房屋、土建工程124994平方米,其中:企业单位、机关学校45674平方米,居民户79320平方米。其中有县综合办公大楼1幢3000平方米;商业局1幢1200平方米;邮电局、银行各1幢1500平方米。
(二)疏浚整治文渠,改修砖混桥梁。从1959年4月至9月,县人委组织抽调近郊5个公社民工2000多人,自带粮草、被褥,手推车、铁钬、铁锛、箩筐、布兜等劳动工具,按大队在文渠河边“安营扎寨”,就地搭建工棚,实行包地段、包任务、包进度。主要工程有:一是对文渠河进行彻底疏浚,清除河床中沉积的淤泥、杂物。二是用城砖整修已塌陷的两边河堤岸壁。三是对沿途跨文渠河、干河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或砖木结构桥梁(包括护栏)进行整修,因计划内木材严重短缺,只好用部分拆除民房的旧房料代替。四是桥梁整修尽可能改为砖混结构桥墩,减少木材、房料使用量,桥面原则上改为预制水泥板铺设,不少预制板内由于钢筋严重短缺,只好用废旧钢筋代替。
(三)新建河下大桥,整修改建桥梁。一是新建河下大桥。1958年8月,县人委为解决里运河河下片区工厂、学校等广大人民群众两岸往来交通问题,曾先后准备兴建河下大桥,多次申请终因资金和木材、钢材计划未有解决而搁浅,1960年县人委自筹资金,从计划木材中划拨,由县交通局负责新建一座砖木结构的桥梁。大桥两边桥墩从水下地基至桥面采用砖石墙,除用部分石块外,其余都是用旧城北角楼拆下来的城砖砌成,桥面与桥栏杆为木质结构,用钢筋拉牢固定。二是修建改造三思桥。镇淮楼前木结构三思桥损严重,1959年下半年,将原木结构桥改建为水泥混凝土结构桥,两边桥墩和助拱由城墙砖块砌成,桥面和桥栏杆均用钢筋水泥预制而成,桥长10米、桥宽9米,载重量8吨。三是在县城街道拓宽路面铺筑中,对原有3座木结构桥拆除后进行了填埋,将文渠河改道取直;4座砖结构桥加宽后改为暗渠或暗桥,保证文渠河正常排水。四是后街背巷路面铺筑或整修中,也对20多座木结构或砖结构桥进行了整修加固,有3座桥改为助拱砖结构桥,或将桥面和护栏改为钢筋水泥预制结构,大大加强了桥面通行能力。
六、超越实际盲目蛮干,许多工程项目被迫停工
在“大跃进”运动中,各地提出了脱离实际的“快马加鞭一日千里”计划指标,各行各业争“放卫星”。淮安县也刮起了超越实际、攀比赶超、盲目蛮干的风潮,这在街道拓宽改造、房屋拆迁重建中尤为凸显,大大超出了地方财政承受力,使《市镇建设方案》目标无法实现。
(一)街道拓宽铺筑,成“半拉子”工程。由于县建设资金严重困难,请求省委、地委后又无法解决,建筑材料严重不足,特别是水泥、黄砂、钢材、玻璃等已无计划供应。迫使3条主街道拓宽铺筑工程收缩。到1959年9月,已成为“半拉子”工程项目有:一是西延打通拓宽响铺街(1966年11月改为向阳路,1977年3月,改为镇淮楼东、西路),从响铺街向西至老西门渡口东堤,清理西门庆城门(包括瓮城)部分城墙地基后,对已拆除的街道房屋进行清理,平整部分农田;向东打通西长街至东长街县卫生院门前1412米,原计划路面宽32米,实际不足30米(含两边人行道3—3.5米)。二是拓宽南门大街,从镇淮楼文渠河桥起,至南门耳洞河桥,原计划路面宽32米,西幅沿街房屋被拆除后,东幅沿街房屋拆除被叫停,路面宽只有20米。东幅沿街店铺、民房,直至“文革”后期的1971年才进行拆除路面拓宽。三是北门大街,从府市口至夹城、新城外,夹城有碍道路部分城墙地基,直至“文革”后的1969年才被彻底清除,拆除了沿街部分店铺,平整部分农田,路宽不足20米。
(二)“三条半”干支路,未能开工建设。县城建委《关于淮城市镇建设方案》中,计划拓宽铺筑干线(主干道)和支线(次干道)共6条,其中有3条半未能开工建设,分别为:一是南北穿城项目,从运东闸北至礼字坝南北穿城马路(鼓楼在中心,穿过体育场),两面拓宽,全长6215米,路面宽32米。二是县卫生院向北拓宽项目,从县卫生院再向北拓宽,全长1650米 。三是环城马路项目,以城墙根为路基中心(南北两端与运河堤上公路衡接)环城一周,路面宽度32米。四是从县人委门前东西马路两边拓宽,两端接连东西长街马路。
(三)房屋超量拆除,无法恢复重建。县城建委由于对房屋拆除后砖瓦、房料利用率严重估计不足。已被拆除的9600余间房屋,80%以上都是外墙包砖、中间填充物均为碎砖瓦片掺泥填充,梁、柱木料大都是直径在22m左右,不少木料只有16-18m左右,而且腐朽十分严重,被拆除后砖瓦、木材使用率只有30%左右,易地重建缺口太大,已无法恢复原有建筑面积,绐居民住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人口少的可以挤一挤,人口多的只能投亲靠友。水泥、钢材、木材、玻璃等许多建筑材料也严重不足,计划内供应的数量很少。尽管县委、县人委多次向省委、地委书面报告,要求增加财政拨款和解决计划内建筑材料,而迟迟未能答复。县城建委只好在原有基础上,本着因陋就简、充分利用的原则,将原有的旧木料、旧砖瓦能尽可能多重建一些房屋,多解决一些特殊困难的无房户。截至1959年末,才重建房屋(包括建成、在建)6000多间、80000多平方米,大约占原拆除房屋总量的63%左右。尽管房屋缺少3000余间以上,但淮安的老百姓还是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深埋怨言、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
七、“高指标”已骑虎难下,带来后果无法估量
(一)财力无法承受,许多工程下马。“大跃进”运动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影响,全县大规模的县城道路拓宽改造,成了“半拉子”工程。3条半主次干道未能开工建设;拆除房屋9600余间,尚有3000余间无法重建;新改建26座桥梁只完成了10座;计划新建城北公园、城南公园、文化宫、文化馆、博物馆、工农业展览馆等“两园四馆”项目,只有文化馆项目在原淮安书院旧址上新建了6间平房,并利用土堆和空闲地建了一个小型青年公园;工农业展览馆项目,还是利用原有旧房简单改建而成的。特别是响铺路东延伸,县工人医院被拆除后的房屋再也无法重建。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严重紧缺,大大超过了承受能力。
(二)承认自不量力,深刻检讨记取。1959年2月17日,县委经过多次研究认为,“对于1958年10月开始对城市拓宽改造,先后拆除房屋9600多间,拓宽街道马路9000多米”的“高指标”,确实远远超出了县财政经济承受能力,县委通过深刻反醒也已经认识到,已无法恢复达到原来建设方案目标。向淮阴地委并江苏省委作出书面报告,并检讨承认:“没有经验,由于考虑不周,本来估计拆房、建房问题不大,但当房屋拆除、街道拓宽之后,能用的旧料为数不多,造成无力继续施工兴建,带来市容更加不正,街道崎驱不平,房屋无法修复,更加残破不堪,使机关、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用房和市民住房更加困难。这是我们头脑发热、估计不足、自不量力所为。工作被动,教训深刻,检讨记取”。县委同时认为:“房屋已经拆除,街道已经拓宽,在这旧的已破、新的难以继续立之际,倘若就此停止,实属难堪”。
(三)大幅核减“计划”,“高指标”已落空。由于地方财力无法承受这样“高指标”,1959年7月27日,“县委再度慎加研究,对原计划作了大量核減。原计划铺筑街道总长9277米(包括下水道),现核减为6000多米;原计划新建民房38474平方米,现核减为24000平方米;原计划新建机关、学校、企事事业等用房45674平方米,现核减为25838平方米;原计划架设街道桥梁(包括涵洞)26座(处),现核减为10座(处)。”实际上“生米已煮成熟饭”,已无法挽回“高指标”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按照县委核減后的街道拓宽铺筑总长,只占原计划的66.67%;复建民房总数,只占原计划的56.57%;架设桥梁只占原计划的38.46%;整个建设经费,仅占原计划的39%强一些。县委提出:“在二三年内根本改变淮城面貌”的奋斗目标,已完全落空了。对两条文渠河拓宽改造,一是从北门外进北水关向南拐向东转向南,经卫生院到淮师出南水关入涧河,河面宽为25—30米。二是从运河叽心闸向东,经南市桥,从白虎桥向南由仓桥向东,两河渠合汇,河面宽度为15—20米,也无法实现了。
(四)省地压缩投放,仍坚持再复建。 1959年7月7日,省委“关于压缩财政投放的指示”和淮阴地委贯彻省委指示的电报下发, 已经明确没有更多资金用于投放城市建设改造,可是县委于7月27日,仍向淮阴地委请求批准继续拨款,报告中强调:“本应立即遵照办理,唯因正在施工的工程,如果停止,一旦遇到暴雨冲刷泡倒,不仅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造成损失,而且房屋困难、市容不正,影响亦不好”为理由。要求再建必须的几项工程:一是市民住房,原计划建1333间,已建成392间,正在施工45间,占原计划33%,必须再建250间。二是商业用房,原计划建510间,已建成284间,正在施工32间,占原计划62%,必须再建44间。三是企事业单位用房,原计划建146间,已建成107间,占原计划73%。县工人医院尽管必须急需复建门诊室9间,可是已无能为力,县委、县人委只好被迫将该医院撤销,医务人员分流。对于建设经费的筹措,县委、县人委再次提出:“采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出力献计,利用破料,因陋就简,积极筹建的办法和紧缩县财政的非必要支出的拨款。”这已成为口号而无法实现。当时全国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下滑势头,“大跃进”带来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造成国民经济“大倒退”的趋势已经凸显。到了1960年初,随着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指1960年至1962年)的到来,全县经济面临更大衰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极度困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作者:董树华,文章来源:文史淮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