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众牙刷厂
时间:2025-01-17  来源:  字号:[ ]

1945年初,新四军在抗击日寇的各个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解放了苏北大片土地。但是,日寇不甘心失败,经常对我军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根据地军民坚持反“扫荡”斗争,多次粉碎敌人的阴谋。盘踞在长江以南的日寇,依靠长江天险,严密封锁长江沿岸,扣留大批船只,使军、民用物资运不进解放区,妄想从经济上扼杀我军解放区。

当时苏北工业基础很差,为了解决部队的牙刷供给困难,在繁荣解放区经济,争取自给自足方针的指导下,苏中第三分区决定从所属华中银行拨出华中币十一万元(折合人民币3055元),在黄桥市(现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筹建牙刷厂。先后聘请一些有技术专长的生产工人,随即又派孙太福同志(曾任厂长)前往上海购置机器设备。通过关系,从上海振宇牙刷厂购买了打眼机、拉槽机、抛光机、立孔机四部机器。

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妄想独吞抗战胜利果实,驻扎在长江以南沿岸的国民党部队,对我军解放区封锁很严。孙太福等同志在购买和运输机器过程中,冒着生命危险,吃尽千辛万苦。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利用夜间把机器拆运上船,不敢从长江起运,只好绕道从苏州河星夜兼程,经江阴口开往苏北解放区。1945年10月,牙刷厂在黄桥市何家祠堂建成。厂名定为“大众牙刷厂”。何家祠堂是黄桥市一所古老建筑,坐南朝北,祠堂有屋七间,正堂有楼,地方宽大,整个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当时有职工40人,苏中三分区派生产建设处共产党员张明同志负责厂务。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用最快的速度安装了机器,采购了原材料,同年十一月正式投产,日产大、中、小牙刷300支,牙刷商标名称定为“金星牌”。

转战敌后 坚持生产

1945年冬,国民党部队经常骚扰解放区。为了工厂的安全,大众牙刷厂奉命向北转移,职工们背的背,扛的扛,经过一夜的行程,到达黄桥市东北的谢家荡。以后,立即租用民房,安装机器,投入生产。在谢家荡坚持生产两个月。当我军击退了敌人的骚扰,大众厂又回到了黄桥市。

1946年6月,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挑起了内战。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解放区,还出动大批飞机狂轰滥炸。局势十分紧张。工厂接上级命令,立即租用六只小船连夜装运,向如皋转移。当时跟随转移的职工约有30余人。以后苏中三四分区合并,成立苏中一分区,工厂就由一分区建设处接管,由张英杰同志任经理。到如皋以后,局势有了新的变化。南通、泰州国民党部队向如皋进攻,工厂又连夜向东台县陆子家转移。在陆子家住了三个月,东台县又被国民党占领。工厂被迫迁到十三组(东台县境内),再迁大桥口。同年8月建设处撤销,由苏中经济处接管。厂址迁到东台县新丰镇吉家墩,在吉家墩坚持生产,支援前方。

1947年8月,盐城会战后,形势紧张,又北迁五分区射阳县龙王庙、合德镇、黄家尖等地。同年12月迁至八大家。八大家位于射阳县城东北黄海边,地形复杂,有一望无际的草滩。是一个水网地区。厂址迁到八大家以后,先后建造了十四间简易工房,租用了一部分民房,继续坚持生产。建立了工厂党支部,由夏琼同志任指导员。1948年3月,国民党部队渡过射阳河北犯,离八大家仅有二十里路,情况十分危急。厂部决定将机器埋到草滩下,老弱妇孺乘船转移到海上,余下的职工隐蔽在滩苇中和敌人周旋,后又转移到六垛(现滨海县境内)。待情况有所缓和,又返回八大家,坚持敌后游击生产,以保证部队供给。1948年5月,增加了四台磨板机和动力设备“柴油机”,摆脱了人工摇车,牙刷日产量由300支增至500余支,最高达到1100支,职工发展到70人左右。当时工厂属华中生产建设处管理。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淮海战役的序幕已经拉开,两淮的敌人惊慌失措,狼狈溃逃。

1948年12月,淮阴解放了。为了在生产供销等方面的便利,1949年2月,厂址就由八大家迁至淮阴。机器和原材料用船运到淮阴。男女职工身背被包,肩挎干粮,步行六天到了淮阴城。这座昔日繁荣的古城,经过战火摧残一片荒凉,国民党反动派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大众牙刷厂就在十里长街西边成志中学旧址驻扎下来。当时成志中学占地仅约15亩,仅存30间破旧教室,门窗桌凳全部被毁光。

到淮阴以后,职工立即投入恢复生产工作。从运河边搬运回机器连夜安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投入了正常生产。不久华中生产管理处撤销,工厂就由苏北工商处工管处管理。当时全厂已有职工94人,但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家都住在集体宿舍里,女宿舍60平方住了43人,男宿舍80平方住了48人。拥挤情况,可想而知。职工都吃集体伙食,伙食标准每月10.5元,月终每人发几块钱津贴。当时虽然有几部机器,但主要是手工生产。广大职工虽然在这样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生活,但大家从不叫苦叫累,以厂为家,全力以赴。有时厂里未叫加班,职工主动加班加点。厂领导为了关怀职工的身体健康,下班以后就把车间门锁上,但很多职工正门进不去,就从窗户跳进去加班,老一代职工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后一代的楷模。在生产过程中,大家非常注意节约原材料,即使一根牙刷毛掉在地上都要拾起来重新再用。平时职工之间,互助互爱,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他们为了工厂的建设和发展,不辞辛劳,艰苦备尝。

新中国成立后快速成长

1949年10月,公管处撤销,工厂归属苏北实业公司领导,随后又增加了四部磨板机,牙刷日产量达1650支。后来,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仅次于当时的上海梁新记兄弟牙刷公司,产品在上海、苏州等牙刷行业中有很高的声誉。1970年,设立了注塑车间,开发投产收音机外壳、通话器壳体等产品。同年10月,苏州化工研究所从苏州迁淮,并入大众塑料厂,开发投产增强尼龙1010棕丝。1974年开发生产塑料中空制品,1976年开发生产塑料管材,1978年建立了纺丝车间。1980年开始,先后耗资700余万元,兴建厂房900平方米,并从西德、香港引进成套设备,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1983年,更名为淮阴大众塑料厂,产品采用“金星牌”注册商标。

1987年,大众塑料厂已列入全市60家重点企业,生产牙刷2533万支,其他塑料制品1157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796万元。全部职工851人,主要生产装置33套,动力机械总动力1064千瓦。

大众牙刷厂是当年在战争期间逐步成长起来的随军工厂,为战争的胜利提供重要的生活用品。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地方建设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很大贡献。1999年,大众牙刷厂由于产品单一老化,在市场无竞争力,企业急剧走下坡路,不久破产淡出市场。

(作者:山阳居士,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