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涟水三里墩汉墓遗址发掘工作追忆
时间:2024-11-18  来源:  字号:[ ]

1.神秘的三里墩

在淮海平原腹地有个涟水县,淮河水系下游的一条重要河流盐河穿境而过。这是一条担负灌溉、漕运的母亲河,因为可以把海盐运达大运河而得名盐河。盐河一路蜿蜒从西南淮阴方向流入,从涟水北部出境,中途经过一个叫刘桥村的地方,这里自古就有个高土墩,位于盐河西岸,可能因离浅集三里路人们叫它三里墩,该土墩高出地面约8米,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皆为黑土堆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农民在改良土壤过程中,曾多次大量挖运黑土肥田。那时种地还没有化肥、农药,肥料主要靠草木灰等农家肥,冬天也会挖河汪里的黑淤泥撒在田地里。说三里墩神秘,主要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讲的玄幻。有的说这个土墩是金兀术妹妹的坟墓,也有说哪家要做红白喜丧事可以到土墩旁求来锅碗瓢盆家伙事等等。

2.流落在民间的古玩

就在公社社员们在取黑泥挖土墩的过程中,无意间陆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的物件,其中有一鎏金三人舞偶特别稀奇。在三里墩发现宝贝的消息迅速在当地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涟水县相关领导的耳朵里。他们警觉地意识到这些民间认为的宝贝可能是文物,对于研究涟水的历史文化应该具有重要意义。于是,立即行动起来,向省里汇报,寻求专业的帮助,很快就得到了南京博物院的回应。

3.南京来人

1965年2月春节刚过,南京博物院派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教授以及两名得力的助理,组成了一支专业的考古小组。先后到达三里墩进行了实地勘察,经过前期准备工作,临时进驻涟水浅集刘桥大队刘姓大队长家里。为了确保发掘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涟水县也专门成立了一个临时工作小组,由副县长张杰仁亲自担任组长,县文化馆干事尹传华担任副组长,文化馆的陈伯纳和曹可怀则为组员,全程协助省里专家的文物发掘工作。

随着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队实施抢救性发掘工作的进行,根据墓葬的形制,专家初步确定三里墩是一座西汉古墓。相继发现其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方向95度,东西长8.1米,南北宽6.1米,墓口至墓底深1.3米,墓壁基本垂直。穴内积石为椁,石块大小不一,高低参差,并无规则。同时还挖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较完整和可复原的有79件、碎片和杂件14件,另有刀币2.5公斤,五铢钱22枚等。

4.抢救行动

初到三里墩,工作组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发掘现场附近没有合适的住宿地点,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他们临时借住在了浅集学校里。时值寒假期间,学校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热情和决心丝毫未减。在发掘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怀着敬畏之心。在现场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雇来的当地农民也是经过大小队认真筛选推荐,他们小心翼翼地按照专家的指挥清理着每一寸土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教授和助理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在关键部位亲自上手,进行细致的挖掘和分析。助理们还认真地记录着现场每一个发现,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5.群策群力

就在南京博物院的专家紧张工作的同时,本地的工作小组成员们,也在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熟悉当地的情况,为考古小组提供了许多便利和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只为能够揭开这个大土墩背后隐藏的历史面纱。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三里墩汉墓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登记搜集流散在民间的文物过程中,刘桥大队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反复动员和国家文物政策宣导,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把散落在群众手里的文物收集起来了,当然相关老百姓也会得到政府相应的奖励。这个过程中也有个小插曲,此前一位公社领导同志曾获得过一个文物,工作组的同志向其索要他总是借故推脱,这时担任工作组组长的张杰仁副县长亲自手写了一张纸条给他,那个公社领导才乖乖地交出了文物。

6.包装运输

三里墩汉墓抢救性发掘的相关文物临时性存放在刘桥大队部,由民兵临时守卫。专家提出建议,为防止发生意外,应该尽可能把文物进行简单包装,以方便后期的维护和运输。张县长把协助包装的任务分配给了副组长尹传华同志,张县长还亲自写了条子,让尹传华去县制药厂看看,请制药厂支持了一批纸箱用于文物包装。部分文物在离开涟水护送去南京时,在县政府大院短暂停留,专家为了答谢涟水对本次发掘考古工作的支持,特在内部搞了个小范围展示,部分县领导有幸开了眼界。

7.宣传报道

为了缓解县内外人民群众对三里墩古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好奇,张县长布置尹传华同志执笔写了一篇通讯报道,简单介绍了三里墩考古工作概况,经过专家审阅后发表。

8.未解之谜

这座规模宏大、结构特殊、随葬器物精贵的西汉古墓主人是谁?《考古》1973年第2期《江苏三里墩西汉墓》曾“初步推测可能与鳢侯应或其家族有关”。鳢侯应即刘邦五世孙城阳顷王刘延之子刘应,据《汉书·王子侯表》载,刘应“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四月戍寅封于襄贲”。国家文物研究中心迅速而积极的回应了这个研究成果。尽管学界有了结论,但民间也流传其它说法,传言认为三里墩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娇之墓,明面上的娇陵在今淮安区苏嘴乡茭陵村,但那可能是个疑墓,墓主家为了防止盗掘,偷偷葬到了三里墩,两地相距也就20公里左右。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充足证据,所以也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

9.意外发现

在1965年2月份这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县工作小组也就解散撤回了。后来听说3月份在继续清理汉墓过程中,在古墓下面又发现还有一处距今约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经现场专家鉴定为大汶口文化。古遗址出土的有石斧、石铲、石锤、石锛、骨镰和陶器等古文物。这些后续的发现又把涟水的历史推前了许多年。

回顾三里墩汉墓的发掘工作过程,不仅为涟水县的历史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涟水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

(作者:尹起,尹传华口述,文章来源:“涟漪文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