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轮埠路往事
时间:2024-10-18  来源:  字号:[ ]

从前,轮埠路是从大闸口往东沿里运河的一条石子路。改革开放后,改造为沥青路。

轮埠路各个路段景观差异较大。大闸口到花街街头为西段,有废旧店、五金店、闸口运输站、土产店、友联饭店、水果店等。此段路坡大、行人多、车子多,显得嘈杂热闹。此路最东端为东风造纸厂,附近有大片的农田,俨然一幅田园风光。轮埠路分布着国营、集体、社办(小集体)三种所有制企业,从招牌上便可辨出。清江市日用化工厂有一个“市”字,便是集体单位;清江罐头食品厂、清江酱酷食品厂没有一个“市”字,便是国营单位;清江市闸口运输站上有闸口公社中“闸口”二字便是社办企业。

说起轮埠路,必须说到轮船码头,地点在花街头对面往东一点。“文革”时,该码头仍在使用。码头由木料搭建,呈楼梯状,两侧有栏杆架设,往下延伸。旅客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上船去。民国初年,山东有个姓俞的回族人,自己名居川,因清江浦河运兴盛,便来淮谋生。他起初曾栖息在山东会馆,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开办了私营轮船公司,有客货船二十多条,于是便将儿子取名“财成”,轮船公司使用的就是这个的头。轮埠路与花街相交处有一个很小的土产店,紧临花街烟酒店,该店因道路扩宽而面积狭小。该店的房产便是俞居川的家产之一。民国时,该房屋为协昌杂货店,老板为张南池(又名张寿鹏),是俞居川太太的内侄。后来,俞居川的儿子俞财成慷慨大方,十分潇洒,几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相逢意气为君饮,俞财成犹如著名作家陆文夫《美食家》中的主人翁,被清江浦人称为“美食家”。据说他只要看一看色彩,或闻一闻气味,便知菜肴的咸淡、口味。建国时,俞财成已吃光了家产,卖光了田地,成了贫民。不然,便是财产充公,扣上地主兼资本家的帽子,成为专政对象。这就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清江肉联厂路对面西侧有一个摆渡,运送南北过往的行人。此摆渡存在了几十年,与轮船码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停运。建国后,东粮库在轮船码头东侧建有一个粮食专用码头,有两台吊车。轮埠路上唯一的一座桥,就在东粮库门前数米远。东粮库粮食进出码头都从桥下经过,清江文庙被东粮库占用,主建筑大成殿和崇圣殿已斑驳,摇摇欲坠,而吴公祠被日杂公司作为仓库占用,面目依旧,这两个单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迁出。古建筑经修缮,重又焕发光彩。吴公祠和移建的陈潘二公祠建筑更趋完善,增加了内厅的文字、图片等布置。位于轮埠路中段南侧的石桥是一个老地名,地处域郊结合部,在民国时,以“挑八根系子的”闻名清江浦,建国后,仍能见其身影。“挑八根系子的”分“硬八根“和“软八根”。“硬八根”为担子前面系有四根不易弯曲的(竹编)绳子,有卖辣汤的,卖绿豆圆的,卖豆腐脑的和卖糖粥的,“软八根”为扇担前后八根绳子都是软的,有挑头挑子的,收废品的,卖菜的等等。

现今的轮埠路沿河新建了绿化带、御龙园、栈桥和亲水平台等,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地方。随着清江浦至淮安区里运河南岸绿化带的建设,轮埠路也越来越长,越来越美。

(作者:张元鼎,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原文选自张元鼎《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