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那些关于里运河的记忆
时间:2024-08-01  来源:  字号:[ ]

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便居住在清江浦东大街的大源巷,距里运河仅有百余米。在那里生活20多年,几乎天天与里运河有交集,可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也感慨于斯。现在所居地虽有变化,但还常到里运河畔徜徉,对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里运河旁生活生产的各种场景,给我留下了诸多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前,里运河边的人家,家家置有或大或小的水缸。有人家从水井汲水,但井水硬(矿物质多),多数人家爱用木桶、铁皮桶从河里挑水。在60年代初,清江浦还有挑水工脚穿草鞋“嘿哟嘿哟”地打着号子,挑着两只木水桶快步穿梭于汲水码头与用户之间。后来挑水工被政府安排了固定工作,为一些住户挑水成了他们休息时间的第二职业。而多数人家用水还靠自己挑。靠近运河的人家淘米洗菜、洗涮碗筷、漂洗衣被总爱到拾级而上,顺阶而下的水码头。

里运河边的石码头

市区的大小码头忙忙碌碌。河北岸再制盐厂码头、煤球厂码头、面粉厂码头和河南岸航运联社码头、淮阴电厂等码头的起重机在咕噜噜地响,码头工人上重麻包时的拖长音“上—那—来—哟”和行走时的“嗨—哟”声混响成一片,给泊岸的船上、下的货物有煤炭、黄沙、石头、小麦、面粉等物资。中午歇晌时,工人们大口咬着搬运工会食堂送来的大馒头,咀嚼打在大搪瓷钵里的荤蔬,一碗温开水咕噜噜地下肚……这些都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里运河旧照

河面上一条船就是一户人家。无论是泊岸还是行船,每天船家要用带着长麻绳的小木桶将水从河里提上来,或用长柄水舀将水舀上来,冲刷船帮、船板;套着银项圈、后脑勺留着小辫的娃娃被2米长的麻绳拴在船柱上;拴着狗绳的一条小土狗或走动或伏下,不时空吠几声……船儿随着轻轻的水波在轻轻地晃荡。早、中、晚时,船妇操刀弄勺,烹饪食材,制作船餐。烟气在船后舱上方袅袅娜娜,空气中飘着船家的饭菜香。此情此景是多么恬美!

船上人家

夏天赤脚在河里淘米是最为惬意的事。白色的淘米水引来一群群长不大的小鱼,它们争相吮吸淘米水中的精华,摇头摆尾,憨态可掬。倘若你用双手去抓,它们都会倏地一下子窜得远远的。好一幅小鱼儿戏人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道的冬天也是或阳光,或阴霾,或飘起雪花。但比起现在,温度低得多,清江浦零下十几度是常有的事。里运河岸边几棵光秃秃的老树,突兀在那里,衬托出冬天的凄冷。河道里的风在河堤的遮挡下似乎小一点,停在岸边的船都关上船舱的小门窗。

逢上滴水成冰的天气,有岸上人家还要下河挑水、淘米洗菜、浣洗衣被。河面结冰,要用捶衣棍把冰砸开,有时冰冻得厚,只能砸开一个不大的冰窟窿,浣洗衣被的速度要快,否则,衣被会冻起来…… 沾上水的码头被冻得光溜溜地滑,行走石级上须小心翼翼。

结冰的运河

1958年那年寒冬,零下近20度,里运河被冻得实实在在,冰层很厚。清江闸西旁的双摆渡,水门、北门等处单摆渡渡船都被冻在河中不得动弹,一些胆大的人就直接从冰面上走到对岸。

 倘是大雪飘飘的时候,天暗红,岸边白雪皑皑,河面犹如一条灰色的长丝带牵着被雪包裹的舟楫,远望过去,依稀朦胧,若隐若现……真像一幅写意水墨画。

里运河让我学会了游泳。炎热的夏天,少年时代的我经常会穿着一只短裤,脖子系上一条毛巾,到码头附近的水里边消暑边学“狗刨”,刨的次数多了就熟悉了水性。12岁的时候,我随门口一名水性好的青年在太阳落山后的一个傍晚,竟然敢在水门桥东边的水码头下水,从河北岸游到河南岸后又折游回北岸。

里运河边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下河扑腾几下,姑娘也不例外。那时候,里运河水质好,北门、水门、再制盐厂、石桥等附近的河面是游泳者常玩的地方。狗刨、侧泳、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捣猛子(潜泳)、踩水,各显神通。盛夏的中饭后,河面像开锅一样,浪花四溅,人声鼎沸。

夏日里到运河里游泳是一大乐事

最令人赏心悦目、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在水门桥看跳水。每年夏天,总有几位游泳高手站到桥栏上跳水,其中有一位跳技最高。高高的桥栏杆垂直到河面足有20多米,他头不晕,眼不花,腿不颤,镇定自若。在人们的“跳啊!跳啊!”催促声中,他猛力起跳,双臂向前,鱼跃而下,引来观赏者阵阵惊叹……只见团团大气泡从人扎下的水面冒出,半天不见人影……正当人们揪心的时候,跳水人却从落水处东面的十几米处探出头来。也有几个胆大的青少年捏住鼻子,两眼一瞎,直通通地跳下去……不一会儿,他们就在冒着串串水泡的地方露出了顽皮的脑袋,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水,向桥上人骄傲地招招手,便向岸边游去。

民间跳水运动

20世纪60年代前,清江浦里运河大闸口是我常去玩的地方。在那里看到清江正闸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大,湍急的河水从闸口翻滚而下,水流跌落的哗哗声响彻四周,清江正闸下口大塘里漩涡连连,令人头晕目眩。船下行过闸,如临大敌,险象环生;船上行过闸,需用绞关,让人揪心。

清江正闸下口船塘就是大港湾,20世纪70年代前有许多船停泊在那里。有淮阴轮船公司的北至邳县和南到镇江的客船,分快、慢班,每天一班;有烧煤的竖着黑黑大烟囱的蒸汽机轮船头,也有柴油机作动力的轮船头;有500吨位的铁驳船……放眼望去,舳舮栉比,场面壮阔。淮阴轮船公司设在港湾的南岸上。旅客上下客船要走多级石阶,经过跳板和码头边的一条趸船。

老轮船码头遗址照片

 轮船头拖着船队是运河上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线。船队犹如一支有前锋后卫的部队,指挥部就在轮船头。一个船队一般链10多条中型船,若每条船运200吨的货,那么全船队能运三四千吨,运价低而运力大是船运的最大优势。

轮船尾部螺旋桨向后推起的急流,直冲用缆绳与轮船头后缆柱相缆的第一条船的船头下方,激起白花花的波涛,两条绷得紧紧的缆绳关乎整个船队的前行。船队的前后联系靠鸣汽笛和吹哨子。系缆绳组合船队是船上人最忙的时刻,也是岸上人最喜欢望的一段表演。这是凭技术凭反应的责任活,一声长哨传到轮船头驾驶舱,轮船头汽笛再一声长鸣后,船队就起航了。航行中,其他船工可休闲,而每条船的掌舵人不得大意,要随时调整航船的方向。

运河上繁忙的船队

船队犁开河面,会给河两边送去排排波浪,特别轮船头单航时,速度快,推起的波浪也最猛。在水码头淘米洗菜浣衣被的要赶紧带着东西向上跨两级台阶,不然滚滚而来的排浪会打翻淘米箩,卷走菜和衣物,溅湿河边人的鞋、裤。

市区里运河里常有轮船头拖木筏或竹筏通过。清江闸东有淮阴地区木材公司,公司大院里有一连通里运河的大水塘,专门存放来自全国各地的木材。清江闸西有清江市竹业社(后改名为制伞厂),在原工人文化宫东面。这里是斗姥宫的旧址,有一处大汪塘,每年从福建、江西等地购来的竹筏都库存在这里。

轮船头一次要拖十条左右的木筏和竹筏,木筏或竹筏中间的筏子上有个“人”字棚,供筏上人休息和吃饭之用。世上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其中之一说的是船上人辛苦,而撑筏人风吹日晒雨淋就更辛苦。

1960年,大运河新航道在距清江浦沙河故道的里运河南4里地的地方开通,从那以后,大型船队多走新航道。新航道两岸建起了多座现代化的码头,货物吞吐量成倍增长。现在,北门桥至河下之间的老航道已不走货船,有的是大大小小的游船载着欣赏古运河风光的游客悠闲地来往其间。

(作者:郭应昭,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