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一百多年前淮阴西坝小火车的故事
时间:2024-07-23  来源:  字号:[ ]

新长铁路

1996年,我市新长铁路建成通车时,报纸上报道这则新闻时,用了“淮阴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这样一句话,我感到不妥当。这是年轻的一代不太了解我们淮阴近代交通发展史,其实,淮阴(当时的清河县)是全国最早(1911年)开通铁路的城市(当时属较大城市)之一。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爷爷最喜欢对我和姐姐讲的就是西坝的小火车和电灯的故事。他20岁为西坝小火车扛(装车)过几年大包(盐包)。爷爷说:西坝铁路建成通车当天,王营镇、西坝镇万人空巷,市民们欢呼雀跃,全镇歇业三天。试通车当天,火车头上冒着浓浓的黑烟,一路鸣笛开过洋桥(据多位八九十岁老人指认,洋桥位置在今富丽花园小区北边古淮河上)。洋桥口直到西坝火车站,人山人海,众多小孩跟着火车后面跑,黑压压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缓慢行驶的火车,去看稀奇。都说王家营和西坝人真有福气,连汽车都未看到,却先见到火车了。二万多名运盐工及其家属,还有各行各业的人都来看热闹。王家营镇、西坝镇、小营乡、杨庄乡、马头乡等四乡八集人们也关门上锁去西坝看火车。

火车站上临时搭建的“大彩棚长廊”,披红挂彩,大红灯笼高高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行各业商会的文艺团体扭洋歌、玩花船、踩高跷、舞龙舞狮、跑小驴和歪歪精等等也纷纷舞动起来。盐务官员、富商名流、社会名流、清江浦城里各个衙门官员、淮城(今淮安区)各级衙门官员等都坐着首趟火车前来尝“鲜”。西坝盐商大宴官员、宾客,连续多天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

淮阴区西坝公园

小小的西坝古镇为何要修建铁路呢?一是清代末年,众多维新派大臣都将清江浦作为清政府拟建设南北铁路运输重要节点进行了规划,这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二是盐商为缓解堆积如山盐包的迫切需要,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外部因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兴盛。同治十三年(1874年)提出“电线铁路必应仿设”的口号。据《詹天佑与中国铁路》载:“极陈铁路利益,请先造清江浦至京,以便南北运输。”当时没有引起清政府足够重视,未予采纳。

几年后,光绪四年(1878年),早期维新志士薛福成写的《创开中国铁路议》,更是具体提出了建设铁路路线图。他主张“自京师而西为路达太原,南京为路达汴梁,东南为路达清江浦”。另据史载:中法战争前,淮军将领刘铭传奏请光绪帝修筑铁路三条:一由清江浦经山东到北京;二由汉口经河南至北京;三由北京通盛京,西达甘肃。不久左宗棠也奏请清政府,速修清江浦至通州的铁路,以便南北运输;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纪泽也奏请清政府修筑北京经清江浦达镇江的铁路,也未被采纳。

在孙中山的宏大铁路规划中,有两条重要铁路同淮安有关。第一条,是海州南京线(连云港经涟水、淮安到南京);第二条,是新洋港汉口线(盐城经淮安、盱眙到武汉)。

据《戊戌变法史》载: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康有为赴京师上书请求变法,写成《请开清江浦铁路折》,他主张“宜用漕运之便,十八站大路之地,先通南北之气,道近而弗省,宜先筑清江浦铁路,即以折漕为之。”由于顽固派阻挠和反对,光绪皇帝没有看到这份奏折。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光绪帝命令两江总督张之洞修筑由北京到清江浦的铁路。因张之洞是湖广总督,他家乡观念十分严重:便提出修铁路“芦汉为要,江宁、苏、杭次之,清江筑路非宜”。(《清史稿卷149·交通一》)。

从上面史料看,众多的国之大臣,有识之士,都力荐修筑清江浦铁路?他们以为: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后,清江浦就逐渐繁荣起来,并成为运河之上南船北马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繁华大镇。

内部因素: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两江总督陶澍实行盐政改革,“废纲盐,行票盐”。同时又规定,淮盐盐斤只能由盐河运到西坝囤积,再由岸商贩运出栈,销往各地。每年运销皖、豫、湘、鄂一百二十八万包,还加上销往南方各省,每年总销量二百多万包。最多时,每天多达上万包。这么大的货运量,每天需几百只盐船从西坝古淮河装船,转运各地。最为要命的是,大闸口的上下游水位落差有好几尺高,常使下水过闸的船危险重重,船翻人亡时有发生。即使能平安过闸,也要花费大把银两,雇用放闸工,增加了食盐销售成本,还担惊受怕。因此西坝盐栈盐包堆积如山,运输十分缓慢。陆地虽有不少独轮车帮助运盐包,但每车只能装一包,每天从西坝到臧家码头只能往返一趟,真是杯水车薪。西坝盐商十分着急,他们便主动提出自己投资兴建铁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张謇等江苏士绅,在里运河北岸“清江铜元局”(今大运河文化广场偏西南),挂牌成立“江苏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驻浦办事处”。该办事处为江苏铁路北线指挥机构,曾计划以清江浦(淮阴)为中心,建清徐(徐州)、清瓜(瓜洲)、清海(连云港)等数条铁路。为解决修筑清西铁路资金困局,除了西坝盐商集资外,省铁路公司又在招募国内商人入股,很快筹集374万银两。终于在宣统三年(1911年),清西(清江一西坝)、西杨(西坝一杨庄)的两段铁路先后建成通车,总长约20里。随着一列由英伦三岛进口的蒸汽小火车引进,正式开始营运客货。爷爷说:小火车在杨码头装满盐包,在茂盛街、太平街转了一个弯,转头向东朝清江浦方向返回。清西铁路建成通车,确实解决盐包“积栈多,销运慢”的大问题。

爷爷告诉我:西坝小火车一开始有两节车厢带人,十多节车斗装盐包(车斗都是歪歪车,也叫翻斗车、侧翻车),由于锈蚀等原因,后来只剩下6节车斗。火车装卸站台,靠盐栈的一侧地面比火车轨道高出二三尺。盐工扛着盐包,侧着身子向车斗一歪,盐包就掉进车斗里,车斗里两个工人迅速将盐包码放整齐。比向船上装盐包省了很多力气,关键还是非常安全。西坝盐包装船,要向下走长长的淮河大堆坡。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走上盐船跳板两三步,跳板就开始上下颠簸,不会走跳板的人,根本不敢走,心里总是害怕掉水里。爷爷说他亲眼看到过掉水里的盐工,人被摔伤了还赔盐老板的盐钱。

歪歪车

随着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清江浦至西坝的铁路逐渐失去优势,最终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停止使用。火车的翻斗放置在桑树园(今清江中学向东至淮师学院),铁轨和枕木被国民党当局拆去造军火,其他的货场物资、设备被当地人逐渐瓜分。曾经辉煌一时的小火车,从此寿终正寝。盐商远走他乡,苏北小上海的西坝日渐萧条,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晚上灯火辉煌,说唱嬉闹,猜拳行令的风流夜景一去不复返。

淮安北站

笔者和百岁老人陈耀荣聊天时,问他西坝小火车之事,他说上私塾时期,他和同学在汰黄堆南边桑树园里(今清江中学东至淮师学院)玩,看到小火车的车斗(歪歪车)他们还爬上车斗里去玩。他还记得一个同学的裤子被刮坏了,撕了一个大口子,怕回家挨打竟哭起来了。后来车斗也被军队运走,造枪械了。

轰动一时小火车连同繁盛的西坝,一起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提起这段历史,我们淮阴人还应该值得骄傲的!

(作者:戴官宝,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