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天明化工职工子弟学校回眸
时间:2024-03-11  来源:  字号:[ ]

春日的早晨,伴随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穿过天明化工厂门前的水泥路,我们来到了天明化工厂职工子弟学校旧址,一栋废弃的教学楼前。满目的灰尘,破烂不堪的门扉,历经四十年雪雨风霜,已像一个垂暮的老人,于无声处,在向人们静静述说着那一段如烟往事。

透过锈迹斑斑的教室窗户,依稀看见斑驳的黑板上残留的字迹,想起曾经在这里求学的莘莘学子,恍惚有朗朗的书声在耳畔回响。教学楼后的水泥广场和偌大的操场上荒草正在疯长,凭添了一份落寞。孤零零的旗杆风中萧瑟,依稀还是曾经的模样。岁月悠远,一路走过,见证了往日的喧嚣与热闹,承载着多少学子美好的回忆。


子弟学校的由来


子弟学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是指某些大型单位或企业为方便职工子女接受教育、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专门办的学校,一般只招收该单位内部员工的子女作为学生。这些学校一般位于离市区较远的公司,为了让职工不用为子女上学的问题分心,专门办的学校。

最早关于工厂子弟学校的政策是195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工矿、企业自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定》。此时期教育财政经费管理体制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统收统支、三级管理”转向1954年“条块结合、块块为主”,地方由此获得了更多统筹协调财力、物力发展教育的权力,由此催生了众多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工厂自办学校、半工半读、业余学校等就是此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工业化深入到国家三线腹地,工厂子弟学校这种依靠工厂在教育投入上“自负盈亏”式的集体办学模式也随之在“三线地区”开展起来。绝大部分“三线建设”时期的工矿、企业均开办了附属的子弟学校,其中很多子弟学校在随后的时间逐渐发展,在当地教育系统中起到了较强的引领作用。天明化工厂职工子弟学校也是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子弟学校的发展历程


天明化工厂职工子弟学校始建于1985年春季,当时六七十年代工作的职工子女均都在读中小学年龄,由于工厂没有学校,职工子女分布在不同地方读书,每天心挂两肠,牵涉职工精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子女教育问题也影响职工的稳定,工厂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想方设法往城市调动,给工厂建设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经过工厂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创办职工子弟学校,并于1985年2月6日向盱眙县人民政府行文请示。盱眙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2月26日批复(盱政发〔1985〕29号),同意天明化工厂自办学校,校名为“天明化工厂职工子弟学校”。规模为小学1-5年级,所涉教职工人员配备、工资、奖金、福利、场地等办学经费均有工厂自身解决,学校行政领导及管理由工厂自行负责,教学业务工作接受盱眙县教育局领导。

子弟学校创办初期,教学设施简陋,在简陋的砖瓦房里,几块木板钉起来的简易桌凳,一块用墨汁刷黑的墙体便撑起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梦想。建校初期,因学校场地有限,学生没有操场,学校将原厂幼儿园场地作为校园,占地约2500平米。后与林场沟通协调,林场提供了15亩土地作为学校操场,天明化工厂子弟学校接受林场职工子女在子弟学校就读。

建校伊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工厂从车间抽调一名车间副主任负责筹建工作。同时,在全厂职工中抽调有过教师经历或者文化程度较高的5名职工到学校任教,教师待遇按照工厂职工待遇执行,同时也享受国家规定的教师应享受的寒暑假等待遇。

子弟学校于1985年3月正式开学并教学,学校创办初期只有1-3年级3个班,共70多名学生;1985年秋季开学时已经有1-4年级,8名教师(1名师范分配生、又抽调2名职工),150多名学生(在外地就学的学生陆续转到厂职工子弟学校),1986年通过市国防工办分配了6名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为学校正规化教学奠定了师资基础。1986年秋季开学,学校已经有小学1-5年级5个班近200名学生。

因教师队伍壮大,许多家长积极要求学校开设初中部,经排查摸底,共有初一学生近40名有意向回厂读书,经工厂研究并报盱眙县教育局同意,决定增开初中部。因事先没有预订教材,县教育局和新华书店帮助协调,从省新华书店临时调剂了40套初一教材及教学资料,保证了1986年9月1日正式开学。至此,子弟学校已经有教师15名(陆续从教育局及兄弟厂校调进6名),学生近260名,学校初具规模。1988年秋季开学时,已经有一年级到初三8个班级,22名教师,330多名学生,绝大多数职工子女都转入职工子弟学校就学。

1989年6月,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第一批初中生毕业,其中有3名成绩优秀学生升入淮中。部分学生选择技工学校就读,为将来进入工厂做储备。

子弟学校自创办以来,紧紧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发展核心,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立足岗位、立足课堂、立足改革与发展,走规范化管理之路,深挖校内外各种资源,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在县教育局、古桑乡教办悉心指导下,不断和其他学校开展校际交流,定期参加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古桑乡各学校之首。


子弟学校的撤销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职工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他们在县城逐步购房并入住县城,孩子也随之转入盱眙各学校上学。职工子弟学校在校生逐年减少,至1998年秋季开学,学校仅余28名小学学生,教师15名。1999年暑假期间,工厂领导研究决定并向县教育局说明情况,自1999年秋季停办子弟学校。那时还没有相关政策解决工厂办学遗留问题,对子弟学校现有在校教师本着鼓励靠自身关系调离工厂,不能调离的由工厂自行消化,分流到工厂其他岗位。对上学期尚在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与古桑乡协商,工厂支付给古桑乡教办3万元教学资金补贴后,统一转入古桑相关学校就读。至此,天明化工职工子弟学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漫漫的岁月长河中,这所承载几代职工子女求学梦的子弟学校,终于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14年的坚守,见证了国家、社会、单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子弟学校的出现,解决了子女上学的难题,安定了职工队伍,稳定了职工思想,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更应该被深深地铭记。


(作者:嵇小娟  单位:盱眙县文史资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