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淮河化工往事——《国营九三九五厂厂史》摭谈
时间:2024-02-01  来源:  字号:[ ]

这是一本草绿色的精装本厂史,封面上是烫金的文字:《国营九三九五厂厂史》(1965年-1985年),页眉上写着:江苏省地方军工史志丛书,落款时间为:一九八八年二月。

时光回到47年前。翻开大事记,泛黄的纸张记录着那些如烟往事。一九七六年条目里记载:“5月中旬,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来厂检查落实柬埔寨实习生来厂实习的有关事宜。”简单两句话,信息量却是特别巨大,五机部副部长到一个地方企业来落实实习生的实习事宜,可见事情的重要性与非同小可。

“3月22日,成立柬埔寨实习生培训办公室。”“4月6日,柬埔寨12名学员来厂学习培训梯恩梯生产技术,历时6个月。”“10月10日,柬埔寨实习生学习期满回归。”1977年条目里有这样的几条记载。

一条条记录,脉络分明地记载着当年发生在淮河化工(简称淮化,代号九三九五厂)的一段往事。历史把重任落在了淮化,历史选择了淮化,历史也选择了盱眙。一切都要从淮化的建厂说起。

1964年,全国迅速掀起了建立“三线”,加强国防建设的热潮。1964年秋冬,中共江苏省委根据中央要加快“三线”建设的战略方针,决定将苏北的盱眙县作为江苏省“小三线”后方建设基地。

九三九五厂作为“小三线”地方军工厂被列入建设计划,并随即进行厂址选择、人员配备和组织实施等一系列工作。1964年10月,江苏省委后方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包厚昌及江苏省轻化工业厅副厅长徐以达等人,深入盱眙县山区和平原,实地勘察,选择厂址。他们先后察看了位于西南方向的林业、古桑公社等山地情况,最后驱车来到国营三河农场场部。农场党委热情地接待了包厚昌一行,并指派党委副书记石正宏等人参与厂址的选择,最后确定选在三河农场“劳改河”的北岸。1965年春,九三九五厂作为“小三线”地方军工厂,在盱眙县境内的三河农场开始筹建。

梯恩梯是淮河化工建设项目中的军工产品,被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和进行爆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是综合性能最好的炸药,被称为“炸药之王”。

全厂从上到下的指导思想都很明确,把梯恩梯生产线的建设作为工厂建设的重点,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建筑工人进厂后,率先破土动工的是梯恩梯生产线,最先安装设备的也是梯恩梯生产线,建设时间最短和建成投产最快的仍是梯恩梯生产线。抢时间、争速度、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是当时建厂总的指导原则。

根据上级指示,梯恩梯生产线要“小、少、快、土”相结合,即规模小,年设计能力为100吨;投资少,实际建成仅需30万元;上马快,从基建到投产只用了6个月时间;生产工艺土,采用间歇硝化生产工艺。工厂梯恩梯生产设备是利用南京化工厂搞中型试验用的小型设备拆迁改造的。1965年7月,设备拆迁到厂,随即进行改造和安装,12月10日便全部安装结束。

1965年末,梯恩梯生产线的基本建设和设备安装工程结束,通过检查验收后立即组织全车间职工投入试生产。1966年8月27日,江苏省轻化工业厅向工厂正式下达梯恩梯生产计划。车间职工全力以赴,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生产了68吨梯恩梯合格品,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

1970年8月,工厂奉第五机械工业部之命,将具有投资少、上马快、工艺简单(间歇硝化法)等特点的梯恩梯生产装置制作成模型,送到北京参加常规兵器展览,受到了中央的肯定。

1971年,工厂针对梯恩梯车间生产不平衡的地方进行了第三次改造,制造三段硝化锅一台,使年生产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高20%。1972年,梯恩梯的实际年生产量为1021吨。1978年,梯恩梯生产量达到1224.32吨,创造了建厂以来年产量历史最高纪录。

1965年11月,梯恩梯生产线还没有正式投产就接受了外地学员的培训任务。据记载,从建厂到1976年,工厂先后接待了全国各地30多个兄弟单位来厂参观学习,同时为上海、浙江、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福建、辽宁、甘肃等省市近20个兄弟厂家培训350多名技术工人。这些学员在车间工人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少则几天(单项培训),多则半年便圆满完成生产操作技术实习任务。

1977年4月,柬埔寨派来12名学员学习。工厂对此十分重视,成立了柬埔寨实习生培训办公室,由副厂长章德钦负责抓这项工作。

1979年4月,淮化根据江苏省军工局指示,拆除了梯恩梯生产线。至此,梯恩梯的生产正式下马。近半个世纪过去,当我们再去回望这一段历史,依旧让人难忘。

(作者:赵海洋   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