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永记油行”的记忆
时间:2023-12-05  来源:  字号:[ ]

我家门牌的老号码是淮安区河下干鱼街28号,此房虽已易主多年,但尚存,每每我怀旧去看望时,总是流连忘返。

外婆在世时,曾跟我讲过,我家过去是开油行的,经营的是食用油,在我们本地主要是豆油和菜籽油。那是在清朝时期,我的外公蔡永富与河北村一位名叫杨文贵的商人合资兴办的,共有三间门面房以及后院的油坊和数间库房,外公占大股,故油行的名称,便取我外公姓名的中间字“永”字起名为“永记油行”。外公出生于清光绪五年,即1879年,1962年去世,享年83岁。

当年的河下,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家家都以经商或做手艺为生。但油行仅此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永记油行”油品质量上乘,价格公道,信誉良好。油行位于干鱼街,对面是陈家灯笼店,南边是李家纸扎店,北边有教堂、张家豆腐店、吕家皮匠店、张家面店等。油行以收购成品食用油为主,制作加工为辅。我的外公主要负责收购,带领雇工一起推着独轮车,到徐杨、马厂、席桥、钦工、宋集、茭陵、苏嘴及涟水、淮阴等地的小油坊,将成品食用油收购回来,有菜籽油、豆油、芝麻油等。同时,也顺便收购菜籽、黄豆、芝麻等原料回来加工。然后,再把收购和加工的食用油,分类装到大小不同的油篓,通过湖嘴码头上船,运到南京、上海、扬州等地批发销售。我的爷爷叫姜楚衡,当时在我外公的油行里做账房先生,打得一手好算盘,是油行信得过的大管家。

油坊生意非常兴旺,家里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雇工,在正常情况下要雇五六人,忙碌时要雇20多人。

老油坊过去榨油的工序很复杂,而且全靠人力和畜力操作,特别辛苦,油坊的伙计们几乎常年都是光着膀子干活。具体操作工序分为炒制、碾料、蒸料、装垛、打垛出油几个步骤。这种古法工艺榨出的油,没有任何杂质,油质纯,色泽亮,口感绵滑。压榨后产生的豆饼、芝麻饼,人可以吃,也可以喂牲畜;菜籽饼粉碎后可以给农作物当肥料。

那时,装油基本上是用油篓。我还清晰记得,油篓是由竹荆条编织而成,在篓子内壁糊上几层牛皮纸,再刷上桐油,待桐油晾干后,即可装食油。油篓装油的重量大小为100—300斤。送货上船时,用人抬,或用独轮车推。

在1940年左右,兴盛一时的“永记油行”,在侵华日寇的铁蹄下破产了。因为粮油是战略物资,受到日本人的严格控制,导致油行开不下去了。油行破产后,外公与杨文贵分家,一家分四间房子,老爷柜是一家一半,加工作坊起码几百平方米,铺板每家五块;还有油篓,记得我们家分得的油篓除了留两个在家里用来存放粮食、煤球等杂物外,其余全部送给了制作茶馓的经营户。

也就是那时候,我父亲姜玉荣从家里拿了50块银元,从油行出走,跟着共产党跑到东北参加了抗日联军,一直到1954年才回家。

据外婆说,后院的油坊,是1958年拆除的。到20世纪60年代,工具厂又在加工油的地方盖了一排厂房。我们家分到的还有板凳。这种板凳和正常的长凳一样长,宽约40至50厘米,上下两层,第二层中间是空的,可以放纸币或票据。民国时期有土匪,后来日本鬼子到每户人家不讲道理翻箱倒柜,见东西就抢走了,我家把不能放进水井底的票据,藏在这种木凳中间的空隙里。我家的长板凳原有4个,仅剩这一个。

河下很多人家室内都有水井,也有的在室外,室内水井是用来藏黄金、银元用,上面会铺上柴草或其他东西遮住。我家水井现在不知道填没填,因房屋已卖给一户姓姚的人家。


(作者:姜湘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