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清江浦淮海路的过往
时间:2023-11-06  来源:  字号:[ ]

路最能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新中国成立前,清江浦大大小小的路(街)多是石板路、泥结碎石路或泥结简易路,路(街)宽多不足3米,3.5米以上能走汽车的仅有南北门街、河北路、县街、石码头街。新中国成立后,清江浦第一条柏油路是1959年改造的东西大街,第一条水泥路是1965年修建的闸口至原清河公安分局前的河北路段。

70余年的发展,清江浦的路越走越宽,越建越好,南下北上,四通八达,而最具历史代表性的是淮海路。淮海路贯通于1960年,原南起清江浦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上的淮阴大桥,北至废黄河的王营大桥(又叫南大桥),全长5.85公里。经多次拓宽延伸,现在的淮海路南达宁连公路,北至淮安火车站,全长16公里,串起了清江浦与淮阴两区。淮海路,路长道宽,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路两边,高楼林立,店铺栉比,尽现淮安市主城区即清江浦的热闹与繁华。

关于清江浦过去的南北通道,《淮阴市志》有载:“民国11年(1922),筑八面佛至西坝口泥结石子路。民国16年在石码头北筑瓜鱼线简易公路及由南北穿城而过往八面佛达王营的泥结简易公路。民国25~26年,修筑中山路,即南北门大街。民国25年夏,将宽窄不等的旧街拓宽为7米的新式道路……路长780米,与同期建成的北门桥配套,打通苏鲁干线的交通。”按现在的地名叙说,这条南北通道应是南起清浦大桥南堍,过大运河后,向北走淮三路,经南门外小街,接人民南路,跨过里运河的北门桥后右拐上河北路,在水门桥消防中队东侧与海事局、航道处办公楼之间的巷子(巷南口叫马路头)转向北,经淮海广场,斜向现桑园路,继续向北至废黄河上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处,穿过标志桥后走王营前进街,再向北跨盐河后入小营东西道,北上沭阳……。安涉桥北的石码头街,是清江浦史上的南船北马必经之路。

1960年前的淮海路是几段泥结石子路合成的。1956年,改建水门桥向南到环城马路,路幅宽15米,车行道宽10米;1960年,新辟水门桥到淮海广场一段,时称淮海中路,路宽45米;淮海广场向北至王营大桥是原有公路,路基宽12米,路面宽5.5米,后扩建为7米宽机动车道,两边是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两边是粗壮高大的白杨行道树;护城河桥到淮阴大桥于1960年接线,路基宽10米,车道宽7米。为连通淮海路,1958年12月在里运河故道上水门位置处建造了长62米、宽5米的木便桥。

1960年又在木便桥东20米处开工建设块石桥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水门桥,于1962年竣工。新桥建成后,北堍一度成为清江浦新商业区,商店、饭店、旅社等皆冠以新桥字号。1976年,全线统一确定路宽46米,机动车道12~14米,4车道,非机动车道7米,人行道5米,绿化带4~6米。2000年后,全线再次改造,撤除了绿化带,移走了道旁的法桐树,拓宽了机动车道,淮海路更加宽阔通畅。

淮海路曾是205国道的组成部分。205国道从秦皇岛山海关区起,到深圳罗湖区止,全长3160公里。王营大桥北首的路西边曾立有一块205国道的里程碑。随着淮安城市的发展,穿城而过的205国道先后3次改道,分别是由东向西并行的南北走向的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北京路、90年代末竣工的西安路和21世纪一十年代通车的韩侯大道。

淮海路路名是纪念淮海战役胜利之义自不必说,这里说一说与淮海路相关的一些渐行渐远的过往。


繁忙的十字路口


淮海路经过的里运河北至废黄河之间的地方多是繁荣大队、富强大队的农田。1960年左右,路两边的单位也不多,路东有蚕桑场、服装厂,路西有清江中学、文具用品厂、淮阴行政专员公署、农科所等。淮海路快车道上每天有64车队的由货车改制的长客车跑徐州一淮阴……八面佛(淮海广场)东旁的路两边是酱醋厂,露天的一排排黄豆酱、腌菜大缸上盖着芦篾大斗篷……

1963年后,渡过3年困难时期的淮海路上的车辆多了起来,淮海路水门桥北堍的十字路口曾经是最繁忙的地方。淮海路与河北路在这里互交,里运河北岸的再制盐厂、煤球厂、面粉厂、西粮库等门前的码头上每天都有很多上下货的车辆需经过河北路,加之南来北往东去西走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辆需通过十字路口,这里的交通比博古路等路口自然繁忙得多。交警队最早就在这个路口设了交通指挥岗。当年管理全市交通的警察仅有一个中队,人手不多,而水门桥十字路口交通岗却每天有专人轮班,中队的警力多放在了这里。交警中队队长姓钱,个头不算高,壮实的身材,方方正正的脸,他天天都上岗指挥交通。在他严格要求和管理下,水门桥路口交通秩序井井有条,从没发生过人为拥堵。

早期的淮海路十字路口没有交通灯,交警站在十字路口中央的漆着红白色竖条的1米多直径40公分高的圆台上指挥交通,无论严寒酷暑。交警挺立的身姿,立正——左转——右转,十分精神;醒目的红白相间的指挥棒随着值勤交警的右手的运动而变换指向,张臂指右——屈臂指左——收臂朝下或伸臂指前——收臂朝下。干净利落、准确机械的指挥动作,让各路机动车辆有条不紊地或左行或右行或直行。交警们娴熟潇洒的指挥动作简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常常引起路人的兴趣而驻足观看。

水门桥十字路口是清江浦最早设置交通岗亭和红绿灯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初,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处,有一座圆形交通岗亭安装在1米多高的钢管支架上,交警上下岗亭需爬四五级铁梯,岗亭有一圈弧形可活动的玻璃,便于观察四个方向的车辆;70年代后期,十字路口东又设置一座砖混底座的新岗亭。这里的交通繁忙和交警的指挥管理给老清江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便的商业网点


淮海路贯通后,路两边的商业网点逐年多了起来。引人注目的商业单位有百货公司地委门市、一招、淮海饭店、淮海旅社、淮海路菜场、楚天宾馆、云集楼、四海楼、清江商场、供销大厦、淮海大厦、博古路百货商店等,而建在水门桥北堍两边的新桥五化交、新桥饭店、新桥旅社、新桥理发店、新桥水产店、新桥土产店、新桥糖烟酒店、新桥肉店、新桥酱杂店和清江浴室、新时代照相馆等商业网点深受消费者欢迎。

这些商店经营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且位置好,故博得头彩。新桥五化交商品齐全,吊辘轳、锤、斧、铁丝、元钉、自行车配件、电灯、电线、高音喇叭、收音(扩)机、油漆、染料、食碱、明矾等都可买到,四乡八集的人常到这里采购;新桥饭店主打淮扬菜,楼上雅座,楼下流水席,早、晚餐有油糍、阳春面、盖浇面和水晶包供应,方便了附近居民和过往行人;新桥理发店剪、吹、烫手艺精,顾客常需排队;新桥旅社价格不高,服务不孬,常住的客人可包月,有外地企业供采人员长驻于此,租房设立办事处;新桥水产店后面有冷库,门市上经常排队供应平价的冷冻小朝(鲫)鱼;新桥土产商店的锅碗瓢盆、缸坛绳席、竹器鞭炮,家家都用,不乏人买;新桥糖烟酒店不少商品曾凭票供应,出售的洋河、双沟酒,散装1.32元/斤,瓶装1.52元/瓶,逢年过节时,店里人头攒动;新桥肉店上午卖鲜肉,下午卖猪头肉、牛肉、糖醋虾、花生米等熟菜,等盘小秤的秤杆被油手抹得亮光光,熟猪头肉0.60元/斤,买好的熟菜用荷叶包裹;新桥酱杂店除卖酱油、醋、盐、大头菜、什锦菜、酱瓜、大椒酱等外,还卖香烟、火柴、蜡烛、卫生纸等日用品;新时代照相馆拍照、放大、着色都行,拍摄或重印的照片一般3天就可以拿到。新桥附近的商业网点给当年居家生活的清江浦人提供了诸多方便。


拥挤的一路公交


20世纪60年代左右,自行车是稀罕物,寻常清江浦人城里城外出行则多靠双脚。淮海路开通前的1958年,清江浦就有人坐上了淮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用1辆吉姆西和2辆小道奇货车改装的公交车。当时开设两条线路,其中一条运营线路是马路头至西马路,长3.5公里,这是淮海路上最早的公交。另一条线路是马路头到闸口,运营时间不长即废止。1959年有5辆车投入运营。

马路头曾是很热闹的地方,也是有历史沉淀的地方。之所以称作马路头,正是因为它是清江浦至王营的马路的开头,有众多进出清江浦城的商旅、骡马、毛驴、黄包车来往于这里。民国时期,侵淮日军的战车碾过这里;解放清江浦城的支前民工及运送的粮草通过这里;挥师东北的黄克诚部队经过这里;北撤山东的由苏皖边区政府人员组成的“黄河大队”和李一氓主席在这里与清江浦告别……

上世纪60年代初,唯一的1路公交南起点改为东大街,也就是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东的位置。这里有一块旷地,方便公交车停放和调头,北至西马路。后来又向南延伸至楚秀园,北延伸至小营……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公交票价是3分~1毛2分,上车按站头买票,售票员收钱后必撕一张长方形小票给乘客备查。那些年,运行车辆少,候车时间长,乘车人又多,车内很拥挤。但在很多人眼里,站着乘公交也是件很幸福很惬意的事。

1960~1962年的困难时期,汽油匮乏,淮海路上曾有汽车改用蒸汽机作动力,除司机外,还需有一个人专门给锅炉加煤烧火。

淮海路承载着清江浦道路交通的厚重过往,见证了淮安城市的巨大变化,在淮安进一步堀起的未来,淮海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会变得更加靓丽!

(作者:郭应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