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史料
聚沙成塔 涓流入海——淮安考古七十年发展历程概述
时间:2023-11-01  来源:  字号:[ ]

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淮安作为江苏文明的重要探源地,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博物院就在淮安青莲岗开起了田野考古工作,发现了江苏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率先提出了“青莲岗文化”的称谓,这也是建国后江苏提出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淮安位于苏北腹地,黄、淮、运交汇于此,古有“九省通衢”之称。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划几经更易,先由淮阴地区更名为淮阴市,后又更名为淮安市,所辖县区由多减少。在1996年宿迁设市前,淮阴堪称“苏北第一大市”,全市13个县区考古工作均由清江博物馆(后改名淮安市博物馆)承担。直至2019年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由原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整体移出,成为苏北第一家独立法人建制的专业考古机构。

在这70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代考古人为淮安的文物考古事业栉风沐雨,奉献一生,创建了许多不斐的业绩。至2022年底,淮安所辖县区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约180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2处;馆藏各类文物1853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26件(套)、二级文物373件(套)、三级文物2042件(套)。开展的考古项目近400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淮安境内的田野考古如火如荼。特别是近几年实行考古前置政策后,考古任务愈加繁重,仅2022年一年淮安完成的考古项目就近70项。

聚沙成塔,涓流入海。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淮安考古的发展历程,熟知淮安不同时期的考古成果,下面我们按事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对淮安70年来的考古工作做一次全面的回顾。


第一阶段:开创期(1949一1965)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前,淮阴地区仅有清江博物馆一家股级文博单位,编制4人,在行政上隶属清江市文化局领导,但在业务上实行以市代地的职能,在地区文教局统一领导下辅导全地区各县文物工作。

本地区只有个别文化干部接受过省级文物与博物馆知识的培训,对近代的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普遍缺乏认识,注重传统的金石学文物研究。1961年,南京博物院文博干部陈炽下放淮阴市博物馆(后更名“清江博物馆”),负责淮阴地区文物考古工作,成为我市第一位考古专业人员。

由于地区文博力量的薄弱,田野考古工作主要依靠中国科学院与南京博物院组织进行。在此期间,先后发现淮安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下草湾古人类化石、杨庙宋代壁画墓、涟水三里墩西汉贵族墓、盱眙秦汉东阳城遗址与明祖陵等重要历史遗存。其中青莲岗遗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于1956年提出了“青莲岗文化”的称谓。下草湾引河采集的晚期智人股骨化石,距今约四五万年,也是当时江苏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在更新世晚期,淮安地区已经有人类的活动。涟水三里墩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包括嵌绿松石铜鹿、立鸟镶嵌几何纹铜壶、错金银龙纹鼎、错金银牺尊、铜马车(图一)、裸体铜舞俑、银鹰座玉琮等,在造型、纹饰、镶嵌技巧方面都是绝佳的工艺品。

1961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难时期,南京博物院尹焕章、赵青芳、张正祥等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发扬筚路蓝缕,宵衣旰食的创业精神,不怕困苦,不辞疲惫,多次深入淮阴地区及洪泽湖周围进行考古调查,共计发现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汉唐古遗址、古墓群近百处,发表了《淮阴地区考古调查》与《洪泽湖周围的考古调查》两篇学术报告,为这一地区文物资源保护与考古工作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第二阶段:动乱期(1966一197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下简称“文革”),持续十年的政治动乱,严重地影响了文物保护与考古事业的发展。至1968年,清江博物馆与文化馆、图书馆三家合并,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馆”。

在“破四旧、立四新”极左路线的引导下,淮安不少文物古迹遭受破坏。最为惨痛的是明祖陵玄宫顶部与宫墙都被拆除;淮安郊外许多官宦的墓园被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族墓地也被盗掘,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文革”前期,江苏的考古工作完全处于瘫痪状态。省院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封、资、修”的批斗对象,成了靠边站的“臭老九”。针对全国历史遗产肆意破坏的混乱局面,周恩来总理多次做出加强文物保护的指示,批准国家与地方举办出土文物展览。并同意《考古学报》《文物》和《考古》杂志复刊,这3种杂志成为“文革”以来最早复刊的学术杂志。在郭沬若、王冶秋、夏鼐等人积极努力下,我国考古工作逐渐恢复正轨,工农考古队伍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此期间,淮阴地区重要的文物发现有涟水岔庙尹东庄汉墓、河网小西庄与朱码战汉贵族墓群、盱眙东阳庙塘西汉墓群、泗洪曹庙东汉画像石墓、金湖高邮湖渔业村良渚玉器出土点、淮安菱陵商代铜斝出土点、盱城沙岗西晋纪年墓等。经考古勘探发掘的地点有盱眙东阳庙塘汉墓群、淮安石塘吴承恩家族墓地、泗阳屠园打鼓墩汉魏画像石墓、泗洪松林庄古猿化石点(定名“双沟醉猿)、清浦区城南高庄战国墓等。

“文革”期间,盱眙东阳城遗址成为我省重点考古基地。1976年冬季,在此举办了江苏省第一期工农考古训练班。主要培训对象为南京大学工农兵大学生与淮阴地区亦工亦农人员,除学习考古专业知识外,还组织参加秦汉墓葬、古城址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组织机构方面,至1974年,清江市文、图、博三家再次分开,仍称清江博物馆,编制增至8人。至1978年淮阴地区文教局文、教分开,成立地区文化局。根据省文物局文件,各县图书馆从文化馆中分出,并在各县图书馆配备一名专职文物干部,增强了江苏基层文物队伍的业务力量。在此期间,各县文物工作者配合农田建设,经常拖着板车下乡征集出土文物,并向广大群众宣传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恢复期(1979一1999)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的推动下,淮阴地区的文博事业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建立淮阴市。清江博物馆改名淮阴市博物馆,并由股级上升为科级单位,成为淮阴市十三个县、区的中心博物馆,编制15人。为充实市馆业务力量,先后从所辖县、区调入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考古征集部。淮安市(现淮安区)和盱眙县相继成立博物馆,考古工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

因“文革”十年文化教育的禁锢,知识传承出现脱节。为了加速文博战线人才培养,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的文博干部培训班不断举办,在职人员进入高校接受专业理论的教育,形成了炙热的求知氛围。

在此阶段,市、县文博人员积极地开展考古调查与学术研究活动。除完成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外,还多次参与南京博物院专题调查。市、县文博人员先后对洪泽、金湖、淮阴、清浦、宿迁等地重点文物埋藏区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全市主要遗址与墓葬的分布情况。这些调查成果后来编入2008年《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

在田野考古方面,协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完成泗洪县天岗湖松林庄森林古猿化石点(命名“江淮宽齿猿”)、下草湾戚嘴火石岭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梅花龟墩新石器时代遗址、重岗袁集西汉画像石墓、盱眙河桥六郎墩西周遗址(两次发掘)、沭阳县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三次发掘)、盱眙县东阳小云山5号~7号西汉岩坑墓、明祖陵总体布局钻探等考古项目。

市、县组织的抢救性发掘有泗阳贾家墩汉墓、盱眙观音寺龙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东阳小云山西汉“陈阿贾”墓、清河区窑汪清代沉船、盱眙东阳大云山采石场郡东、东阳、山西汉墓群、河桥周郢西晋元康纪年墓、东阳老虎山战汉墓群、黄花塘徐墩楚墓、淮安城东孙徐明墓、涟水妙通塔宋代地宫、洪泽龟山宋代塔基地宫等。至1996年,宿迁从淮阴市析出,此后泗洪、泗阳、沭阳、宿预、宿城等县区的考古工作由宿迁博物馆执行。

发现的珍贵文物有泗洪曹庙祝圩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淮安季桥凤凰墩明墓出土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盱眙穆店出土的楚汉金币窖藏、淮安城东明墓出土的元、明字画25幅、淮阴码头出土的明天启《清口灵运碑记》石刻、盱眙旧铺出土的“工盧季生乍(作)其盥会盥”吴国铜匜、淮安西长街出土东魏佛教造像碑等。

此外,盱眙县图书馆文博人员,对第一山摩岩题刻与散存碑刻逐一查对,共计登录现存题刻168块,发现旧志漏记和湮没无闻的宋代题刻12块,其中有苏轼的《行香子词》一方,弥足珍贵,填补了史料的空缺。


第四阶段:发展期(2000一2018)


跨入21世纪,淮安的文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淮阴市博物馆(2001年更名“淮安市博物馆”)提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编制增至31人。至2015年,洪泽县、涟水县、淮阴区也相继建立博物馆。随着国家大型基本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蓬勃兴起,文物保护与田野考古任务艰巨。考古工作者发扬老一辈考古人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踔厉践行,夯实基础,创造出许多历史的辉煌。呈现出重大发现多、考古项目多、参与单位多、招聘人才多、专业技工多、援外任务多、学术成果与获奖项目多的崭新局面。积沙成塔,涓流入海,淮安的考古事业在苏北大地奋力崛起。

重大发现多。本期先后发现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清浦区运河村大型战国墓(图二)、清浦区财富广场南北朝家族墓地、河下古镇元末明初龙泉窑瓷片埋藏点、盱眙大云山西汉早期诸侯王陵墓、淮安生态新城明代板闸遗址、盱眙宋代古城墙遗址、市经济开发区黄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等重要的历史遗存。

考古项目多。本期开展的考古项目约130处,其中重要的发掘项目有淮河入海水道一期苏刘新石器时代遗址、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宁淮高速公路华塘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千棵柳商周遗址、盱眙泗州城遗址、清浦区运河村战国墓、市区财富广场南北朝家族墓、金湖徐梁古墓群、盱眙东阳小云山西汉陈氏家族墓、盱眙维桥范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楚州区翔宇花园古墓群、南水北调淮安段明清墓群、清浦区韩信城遗址、市经济开发区山头遗址古墓群、河下古镇元明龙泉窑瓷片堆积、淮阴区码头镇明远路与清口枢纽遗址河工遗存、盱眙东阳大云山西汉王陵、泗州城遗址、清浦区韩母墓南隅古墓群、盱眙甘泉山项王城遗址、鲍集戚嘴古生物化石点、清浦区御马墩汉墓群、淮安生态新城明代板闸遗址(图三)、淮安青莲岗与黄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等。

参与单位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地下文物层见迭出,考古项目接踵而至。我市考古队除自行完成大量的发掘项目外,还配合南京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徐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完成淮安境内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其中大云山西汉王陵、泗州城唐宋遗址及南水北调工程项王城遗址等,都取得了不斐的考古成果,促进了文化与技术的交流。

招聘人才多。自2003年至2018年,淮安市博物馆先后从厦门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引进考古学专业硕士生、本科生共计6人。各县、区博物馆也引进各类文博人才多人,全市壮大了专业队伍,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传承态势。

专业技工多。淮安聘请专业技工起始于2007年韩信城遗址的考古。这支来自陕西凤翔秦国故城的技工队伍,具有丰富的田野考古实践经验。尔后,河南洛阳的专业技工与本地技工也介入到淮安的考古工作方面来。他们协助领队做好调查、勘探、发掘、修复等工作,成为淮安考古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援外任务多。在此期间,我市考古队还服从省文物局统一调配,至外市参与盐城川东港拓宽工程丁溪村遗址、东台北海村遗址、南京明故宫皇城遗址、溧阳东滩头遗址的考古项目发掘,圆满地完成了境外的援助任务。

学术成果与获奖项目多。本期较比第三阶段在考古报告与专题研究方面有了明显的增多,初步统计本期发表的文物考古学术文章近百篇,还编纂了《淮安金石录》《淮阴高庄战国墓》《人文淮安一一淮安考古文选》《淮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淮安运河村战国墓》《明祖陵600年》《淮安运河村战国墓木雕鼓车保护与修复报告》《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京杭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考古报告》等考古专著。其中《淮阴高庄战国墓的青铜舆饰及相关问题》《明祖陵的营建及其神道石刻》《明代祖皇二陵石刻上的龙纹》《淮安金石录》《江苏淮安财富广场南北朝墓群发掘报告》等学术论著,在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评选中获奖。淮安运河村战国墓、清口水利枢纽水工遗址、清浦区王庄村古墓群、小丁庄墓地、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汉墓群等发掘项目,获江苏省田野考古优秀成果奖。


第五阶段:繁荣期(2019一2022)


2019年5月,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由原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整体移出,属于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下属正科级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名,成为苏北第一家独立法人建制的专业考古机构。至2021年,机构再次扩大,由原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原淮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合并,成立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设定事业编制30名。

在这短暂的几年内,随着考古前置工作的逐步推进,淮安的田野考古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全市完成考古勘探与发掘项目200余处。其中重要考古项目有涟水元代嵇安墓考古勘探、清江浦区城南乡先锋村战汉墓地发掘、涟水湖畔首府汉代遗址、南宋水闸、明代城墙基址发掘、盱眙河桥蒋坟眼西周遗址发掘、淮安区东城花园明清墓群发掘、盱眙宣化村宋代石灰窑址群发掘、市生态新城板闸镇老街遗址发掘、淮安区新安小学六朝、唐宋及明清墓群发掘、淮安区唐宋至元明清庆成门遗址发掘(图四)、盱眙东阳村山南西汉墓发掘、清江浦区淮安工业北片战汉遗址发掘等,还完成了清口水利枢纽遗址和淮河下游地区(淮安)史前遗址专项课题的调查与勘探,并参与了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发掘,揭示从史前、商周及汉唐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使我市考古队员得到一次很好的工作历练。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下,在市文物局直接领导下,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淮安的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建设新实验室与考古工作站,提升科技考古水平,完善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其主要标志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考古队伍年轻化。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以25-42岁青年人员为事业骨干,项目负责人年龄都在三、四十岁年龄段之间。全所上下充满朝气。还有多名女青年担当考古任务,奔波田野,绽放芳华,成为新时代考古战线上的娘子军。另外,依托考古工作站,通过社会招募和同行机构合作的方式,建立了一支以“90后”为主的年轻修复队伍。

二是学科理论专业化。至2022年,所内共有12名考古学专业背景人员、2名文物保护专业背景人员、1名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专业背景人员、1名公众考古专业背景人员,学历层次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9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正、副高级研究员7人、中级馆员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拔尖人才1人、骨干人才4人。6人已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质。还在本省内聘请多名专家顾问,指导考古及研究工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至2023年6月,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取得了国家级考古发掘团体资质,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是部门设置系统化。所内共设置办公室、考古部、项目管理部、文保部、信息技术部、公众考古部、岔河工作部七个部门。职责明确,互补共荣,全方位开展文物考古业务工作。

四是田野考古规范化。严格遵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运用科技手段,加强考古资料的采集工作,加大对出土文物的修复。自2019年起,全面执行考古勘探与发掘验收制度,确保田野考古工作质量和出土文物安全。

五是行政管理制度化。各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与考古工作融合发展,在各考古项目上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廉洁自律,遵守职业道德。

六是公众考古常态化。从2019年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文明曙光一一青莲岗文化淮安黄岗遗址考古成果展》起,长期对外开放,向公众宣传淮安的历史文明。接连不断地举办了各类考古科普和研学活动。结合考古工地,积极开展“双提宣传”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对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同时,在洪泽区岔河工作站和老子山龟山村设立考古研学游基地,着重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的认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感。

七是考古成果学术化。本期我市考古工作者加强了对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在各级期刊发表考古报告及研究论著40余篇,出版《淮安石刻·碑刻卷》与《淮安石刻·石雕卷》专著两卷。其中《江苏淮安板闸遗址发掘简报》获省考古学会2020年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另有《江苏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战国至两汉墓葬发掘简报(论文)》等10余篇学术论文获省市不同等次成果奖。小丁庄墓地、正大清江制药厂墓葬群、荷湖5#地块工地、文化考古游·研学游项目、王营新减坝遗址等发掘项目获江苏省考古学会各项成果奖,标志着我市田野考古技术队伍的成熟。本期还举办了首届“江苏青年考古论坛”与“淮安黄岗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暨‘青莲岗文化’高峰论坛”;成立了“淮安市考古学会”,凝聚全市10家文博单位学术力量;并与淮阴师范学院签订协议,双方将在项目开发、文旅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以及文化传播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这些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创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淮安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尹增淮  薛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