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书院坐落在渔沟镇西门内,现渔沟中学身底,准确地说,在现中学大门口。路东部分为书院院落,不算大。东边一百多米处,有渔沟历史最悠久的三元宫道场;东北部几十米处,有个佛教圣地延寿庵;西部有几大间建筑——向善堂,为吴家创办的慈善机构。紧邻西圩墙散落着几户人家,分别是王氏和马氏。在整个渔沟镇西,围绕书院,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荷塘溪水,形成了幽静的读书圣地。
临川书院的门楣上镶嵌着一块大约宽一米、高四十公分的大理石,上面刻着四个阴文隶体字“临川书院”,可惜在文革中被毁。这几个招牌字虽然不大,但在昔日淮阴非常有名气。据《咸丰清河县志》载:临川书院,在渔沟,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管钜建。……崇实书院,清江浦,乾隆三十三年(1763)建。”可以看出临川书院是清朝时期,清河(淮阴)县最早的书院。
那么临川书院是渔沟谁建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光绪淮安府志》,看到记载:“吴钜,字任斯,璜之孙,康熙中,以贡生例授同知。子,湛、泓、瀚。……瀚,字碧海,诸兄皆贡京师,瀚独力行义恤于乡里。所居渔沟镇,地下瘠贫,子弟失学,瀚请于邑令管钜……今所谓临川书院者也。瀚置宗田三百亩……瀚,文誉不及父兄,而德器甚茂。疾笃时,里中有祈以身代者,汛卒自来集于门为之守望,闻其卒也,号泣同声。”
在这篇介绍吴钜家族的地方志中,书写吴瀚的文字最多,(通过这些详细的介绍),足见当时他对淮阴的贡献之大,他病重了,竟有人要以身代之,他去世,多少人在门口守望、同悲同泣?可以想见,他的高尚德行,也被百姓认可。
吴瀚这位临川书院的缔造者,住在渔沟什么地方呢?
先父陈兆居(1925——2016.11)回忆:“他家住在现渔沟粮管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淮安市农业银行行长吴延准先生就是吴瀚的嫡裔孙。”吴延准先生是我父亲的发小。他的家就在那里,家里挂有吴瀚的画像,瓦房有数百年之久。这个房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渔沟粮管所拆掉。
《光绪淮安府志》把吴瀚的父亲和曾祖父吴璜都进行了表彰,吴瀚的事迹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吴氏宗谱》记载:“八世吴瀚,行四,字碧海,岁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相当于省属地级市秘书长),县志俱附传。”可惜在淮安的古文献中,没有发现吴瀚的诗文,毕竟已与我们相隔三百余年了。然而,我在《钵池山志》上看到一首渔沟吴氏五世祖吴璜的诗,现录于此,以示吴氏后人,《丹凤台》:
传闻王子乔,或云淮王焉。
淮王王子后,王子淮王前。
神仙亦淡漠,不必问何年。
此山结太古,混茫盘古先。
灵气结寰宇,洪濛几点烟。
五丁无巨斧,神工作未全。
粗者及仙佛,精者蕴圣贤。
河图久未出,凤乃鸣其巅。
滔滔凤化鸡,鸡凤谁媸妍?
鸡化不以时,神丹亦枉然。
小物何足惜?昭昭台畔泉。
晨夕此中味,可以乐便便。
当时的临川书院,史料记载的较少,课程是千古不变的四书五经,考取多少秀才、贡生、举人,也不得而知,但是从渔沟镇的几姓族谱中,如《万氏宗谱》《王氏宗谱》《蒋氏宗谱》《李氏宗谱》等,就可以看出,渔沟镇不断有秀才涌出。但是,总体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还是吴氏,这从《吴氏宗谱》中,就可以看出。
自临川书院的创建,又过了百年,渔沟镇吴氏第十一世祖吴朝观发迹后,又重新修建书院。据《咸丰清河县志》载:“嘉庆十五年(1810),吴朝观,与其弟昌基及族子安静,又予以重建。”重建的书院,面貌焕然一新,随后书院的投资者吴朝观、吴昌基的子嗣皆从这里脱颖而出。吴朝观的几个儿子都以太学生入仕。吴昌基的儿子吴以諴以贡生入仕,任淮安府州判。而后,吴朝观之孙吴昆田还考中了举人。
据先父听老辈讲,当时的书院比私塾大几倍,吴家遍请淮安名师来讲学、任教。据道光年间淮阴学者蒋阶(字升之)的《甦余日记》记载,他在渔沟临川书院讲学,后生鲁一同也来听过课。据说,后来淮安府有名的大学者如潘德舆(举人)、鲁一同(举人)、吴以諴(贡生)、吴昆田(举人)等都在此教过书。这在《吴氏宗谱》的大量文章中可印证,蒋阶的《甦余日记》里也有详细记载。如鲁一同画的《梅花图》,鲁一同父亲画的《鸡》,民国期间渔沟还很多,现在还有鲁家父子画作在渔沟。
这些淮安有名的学者为吴氏家族中优秀男丁教学,其他异姓,只有非常富有之家和跟吴家有亲戚关系的才可入学,还有的异姓学子甚至举一族之力来此求学,如渔沟杨庙的杨氏,到了民国期间还用这种方法培养族中优秀后生。
书院学习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童生,没有考取秀才的,可常年在此学习直到考取秀才为止。有功名的秀才,这类考生一般过几天来一次书院,主要是写文章给老师批改,准备参加淮安府考试。府考前几名者,才能参加南京考举人的乡试。乡试的前几名为举人,举人后几名为贡生,他们皆可入仕。据传,吴昆田青年时期考几年没有中举,最后请考取举人的涟水举人鲁一同来辅导作文,并答应若考取功名,就将吴家的四处庄园赠予他。后吴昆田果真中举人,吴家兑现诺言,赠与鲁一同共数百亩良田作为酬谢。如今,宋集、南吴集、五里和大兴庄都有鲁一同后人,从这可说明一切。清末,大兴庄的吴涑(号温叟),是举人吴昆田的小儿子,当时也是淮阴著名学者,可惜没有考取举人。吴家的几位秀才都出其门下,如吴琳中、吴珍中兄弟两人。吴次藩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他是温叟叔的学生。
父亲回忆,我们陈家到渔沟二百多年,也就是他这一辈才有机会进西门口学堂。吴家划时代的进步是在清末废除科举以后,办学校,兴教育。这次书院转型的关键人物是吴朝观和吴昌基两堂兄弟的后代,分别是吴钟骥、吴涑、吴琳中、吴珍中和吴其稑。这几位开明绅士,顺应世界潮流,广纳异姓子弟入学,最大的进步是把算术当主科来教。当时的渔沟小学堂,学制是初小五年,高小四年。除算术外,课程还有修身(德育课)、读经、古文、诗词、作文、习字、文学、历史、地理、图画、体操、手工、商业和农业等。
父亲陈兆居(左)与作者表叔董振富合影
民国开始,渔沟小学学制就由九年制改为七年制了。初小四年,两个班,初小毕业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高小读书。
先父每次说到此,都会感慨万千,当时渔沟小学堂的学生,废除科举前,都是准备考秀才的童生。渔沟小学堂毕业生,就相当于秀才了。学堂老师也非常厉害,如大兴庄的吴涑(号温叟)、吴琳中、吴珍中和吴其稑都在此教过书。
吴琳中在清末民国时期担任过淮阴教谕、视学(相当于现在分管文教的副县长),家在现在的渔沟粮供所之东,父亲称“琳大爹”,考取过秀才,是渔沟三大书法家之一。
吴钟骥家住现在的渔沟小学之西和西园庄,也是当时淮阴有名的学者。教算术、自然科目的老师,大多是江北大学堂(淮阴中学前身)毕业的学生。父亲听说,泗阳的张相文先生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曾任第一届中国地理学会会长,早年在江北大学堂任堂长),每次回泗阳走渔沟,吴家留吃饭,饭后都要到渔沟小学堂开个公开课。
滑田友的夫人在《淮阴文史》第七辑写道:“田友1912年在地主吴琳中创办的渔沟小学学习,1918年毕业,1920年考入江苏省第六师范。”实际上,当时他的同学还有吴天明(医学博士)、吴学迟(画家)、吴竹书(教育厅参事)、吴其铅(省政府参事)等兄弟几人,除此之外,还有渔沟东乡的李大庄的李可拔(黄埔军校四期)、渔沟北乡蒋桥人蒋瑞清(国民党将军)、汪庄的胡海泉(抗战时期淮阴县长)和五里的曹济生(抗战时期仁慈医院院长)等等。可以说,只要是在1900年前后出生,并在地方志上有记载的淮阴北乡人,大部分都是渔沟小学学生。
先父在跟我讲当时淮阴几所有名小学时,称渔沟私立小学教学质量是首屈一指的,能和渔沟小学媲美的,在城区,一所是淮师附小,另一所是绳武小学。张煦侯先生在《淮阴风土记》里如是赞誉这所学校:“在城有绳武,在乡有运商及渔沟,……然语学风之朴质无华,其生徒常二分尘土气,则渔沟小学,或者即可褎(xiu)然称首,未可知也。”
毕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初,国民五区徐家溜人丁永华先生,在台湾历任小学教员、中学教员、中学校长和大学教授,他在《略谈渔沟小学》中写道:“乡区有几所高级小学,一般说来,公立的远不如私立的办得好,原因是私立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完好,师资阵容亦较坚强。如渔沟小学和吴城小学,它们均由吴氏捐出近两千亩田地作校产,所有教室宿舍以及办公设备,几乎都接近近代化标准。同时,他又采取精兵主义,每班不超过三十五人。师资方面,都属一流角色,不但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须负责守纪,待遇亦特别优厚,所以幸而获聘的人,也多兢兢业业,克尽厥责。”
丁永华先生是我表伯父董振富(字抑平)先生渔小同学,董振富先生民国时期任渔沟区最后一任区长。丁永华先生与父亲也熟悉,我表伯父董振富先生早期在台湾与我们家通信,都是丁永华先生从加拿大转回的。
父亲会说,民国初期,渔沟吴家为办好渔沟小学殚精竭虑,选校长可谓隆重,被选中者第一次来,都是用轿子抬来的。上任的校长,在渔沟街鸣锣开道,最后到学校,吴家校董把账册一一交清。中午午餐时,吴家在渔沟有头有脸的绅士全到场。校长不管年龄多大都坐首席,校长的月俸也是淮阴最高的,达三十块大洋一月,供吃供喝。公立一般最高在二十八元左右。假如吴家校董与校长在教学管理中,发生误解,校长把脸一横说:“我是你们家用轿子抬来的!”言外之意,你说的不作数,我说的算。被吴家请来的老师,早期大多是六师毕业的(这类老师解放后大多是江苏省大专院校的教授),后期大多是淮师毕业生。像涟水的石湖乡村师范(顾祝同创办),高宝地区的界首师范毕业生,渔沟吴家望都不望(瞧不上)。被渔沟小学选聘上的教师,薪俸在淮阴教育界也是最高的。小学最优老师达三十元,与校长同薪,如清末秀才、沭阳宿儒吴铁秋先生。他是沭阳小学和中学的创始人,曾任淮阴六师教师,抗战时期流落渔沟教书。(他的儿子就是中共建国后第一任摄影家协会主席吴印咸先生。)一般教师达二十四块大洋左右。当时的淮阴县公立小学如徐溜、五里等高小校长也就二十四块大洋左右,乡村校长达十五块大洋左右。比较一下可见,渔沟小学薪资之丰。其次是老师的伙食,学校聘请专业厨师做饭,伙食之高,丁永华先生在文章中有记载,在此不再赘叙。父亲的表姐夫夏叔侯先生是渔小校长,也是父亲老师,有一次天下大雨,他就把父亲带到教师食堂吃饭,使他大开眼界,烧炒五六个菜,可谓丰盛之极。这也是他老人家少年时期,非常想从教的原因之一。
待遇之优是老师尽责的基础。
丁永华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从民国十五年进去,直到毕业,导师均为卜益三老师,他态度严肃,可是言语却很温和,上课时,循循善诱,从无大声责骂,但学生却个个由衷地敬佩他。……他写了一手好书法,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我的父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渔沟小学毕业,他年老时,几个同学,如吴纯一(原北京科教电影厂厂长)、吴延准、王叔成(台湾国民党退役中校)等等,从外地回到渔沟,无不怀念他们的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街上的吴一士(引謇),还有渔沟北乡“横沟三杰”夏叔侯先生、吴引诫(又明)先生、丁梅先生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玉盛(号叔侯)校长,教学之认真,他教父亲读高小两年,终身受益。夏叔侯先生是胡适之的学生,原本可以在淮阴城清江浦教中学,那时淮阴北乡匪患严重,他是渔沟横沟人,为了照顾家庭回乡,被吴家聘为渔沟小学校长。胡适之的学生应是白话文最好,但他的传统古文也不一般,夏叔侯先生是他的叔祖父夏屋渠的学生。夏屋渠先生是清末秀才,毕业于两江师范,民国初年任江苏第七师范(在连云港)校长。他老人家的小儿子,就是淮阴革命创始人之一的夏如爱先生,他们和吴家都是亲戚。张煦侯先生在《淮阴风土记》中写道“……间住夏家,皆诵书力作,为邑中士族。”当时,淮阴教育界有三大名人,俗称“淮阴三只侯”分别是:王营的张煦侯、渔沟的夏叔侯和五里的郭楚侯。夏叔侯先生教书有个特点,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是在中秋前后,明月高悬的时候,把学生带到渔沟圩墙上赏月,并讲讲其中词意的。他非常重视白话文写作,他常说,学国文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文章写通、写顺,他反对咬文嚼字、佶屈聱牙,讲究用词准确,把一件事叙述得明明白白。批改学生作文时,他往往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当处,发下去让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互相改,然后交上来,再改一遍,加点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再交给他。最好的文章他会用红毛笔在文章尾部写上自己的字号“叔侯”,以及年、月、日,送给学生,以示嘉奖。作文一般一星期布置一篇,他常说:“作文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推磨,走了两年,还在原点转。”他也时常把自己写的文章,油印给学生看。就这样,一班三十个同学,经过两年打磨,作文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父亲的同学吴纯一先生,小学毕业,参加革命后主要从事宣传工作。王叔成先生从军后,入台,退伍后考入师范,在台湾教高中语文。后来,解放初的渔沟淮泗中学学生,如渔沟街的吴引亚先生(原淮阴县中高级教师)、陈宗美先生(原淮阴师院院长)等等,都是他的学生。
父亲晚年常说:“我能有今天,首先感谢的是吴家办的渔沟小学,请来了淮阴名师教学,使我小学毕业就能在淮阴从小学到中学教书几十年,也才有你们姐弟四人和子女的今天。”当然了,我父亲终身也无什么成就,晚年出了一本《陈兆居先生祖孙三代画集》。我的作文就是他指导过的,但还没有达到他老人家的期望值。父亲和夏叔侯先生的文风是一脉,可惜我还没有相承。当时渔沟夏叔侯先生的文笔和王营的张煦侯先生是可以媲美的。父亲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在渔沟,他老人家的画风和书法,可以体现出渔沟吴家文化的熏染之深。
纵观我们家族,我父亲的表、姨兄弟,能出去闯天下的无不出自渔沟小学。如父亲的叔伯哥哥陈兆友(字子良)先生,即我的二伯,渔沟初小没有毕业,大伯陈兆福先生带他到南京工作,后二伯前往延安,解放后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建人之一。父亲的表哥范维荣先生,渔沟蒋口人(儿子是渔沟医院范正亚医生),渔沟小学毕业后考入承志中学,初中毕业后便投身抗日,在泰兴的黄桥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姨表哥刘澄波和董振富先生,渔沟小学毕业后考入淮安中学,后入淮师,抗战时期参加国民革命军,抗战结束后,董振富挂少校军衔,任渔沟区长。刘澄波挂中校军衔,任泗阳县大队长(相当于人武部长),他们俩后来都去了台湾,学问也是极其出色的。这个只是我们一家从渔沟私立小学出去的人,其他家族的收益,大家可以推理。可以想想,民国期间渔沟方圆百里,只要出去工作的,大多受益于吴家办的学校。
渔沟私立小学和中学,就是吴家的一块心头肉。
父亲陈兆居所绘渔沟中学
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大约在1937年左右,吴珍中先生的长子吴天明先生回乡,他是一位医学博士,在上海广慈医院行医,吴家就请他给学生上个公开课。其中,就有学生问,飞机是怎么上天的呢?他讲的很多,同学们大多听不懂,最后从身上拿出打火机,演示飞机发动机就要烧这种油。后来,他和校长夏叔侯先生,谈了好长时间。不久,夏校长在讲课时,就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吴大博士准备办中学了,你们以后不要到外地读书啦。直到1948年,大家才知道吴天明投资中学的事情。那时淮阴选区竞选国民党国大代表,吴天明和高天摩竞争激烈,但吴天明的宣传广告中,有做慈善和投资渔沟中学、小学数十年的事迹,最后把曾任过淮阴几所学校校长的高天摩给比了下去。
1938年,曾任淮阴师范学校美术老师的吴学迟先生,放弃高薪,回到故乡渔沟,实现叔伯兄弟吴天明的理想,创办渔沟中学。这所学校可是现在淮阴区管辖范围内的最早中学。
当时的渔沟中学,只有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和小学高年级在一起。
此时,小学部校长夏叔侯任中学教导主任,丁梅和吴引诫又任初中老师。当然了,中学老师的薪资就达到近百元了。据说吴家都是鼎力支持,教育设备始终是全县最好的。所以,有在城区读初二的,都回到渔沟读初二。别的不说,就说厕所,厕所是文明的象征,渔沟中学的女生厕所就是当时最先进的木头做的马桶子,每个马桶子都是一间一间的隔开,形成了私密小房间,到到“文革”时期才被拆除。校园的美化,是经过画家吴学迟先生的巧妙设计,古树和花草,相得益彰,小河流淌着诗情画意。台湾作家司马中原(吴延玫先生)在《母校与恩师》中写道:“松树围成的校园,园中遍植各类花木……”
然好景不长,随着日本鬼子的疯狂进攻,徐州、宿迁、泗阳和渔沟相继沦陷。渔沟中学和小学,迁到西园庄吴仲坚的庄园,继续开办。为了使中学不落入敌手,渔沟中学也上演了一次淮阴版的“南渡北归”(即抗战前夕清华、北大等西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学校迁往本县较偏僻的宋集王祠堂,继续保持这一捧来之不易的文明复兴之火。这次的迁移,学校把图书、器材都转移到宋集,在这次转移中,吴学迟先生,采纳了中共党员吴引诫先生的建议。随着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渔沟中学成为了红色抗日的革命摇篮,为抗日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知识青年。1943年,随着淮海根据地的扩大,渔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向东迁移到老张集的大雄庵,成立淮海二中,成为淮海抗日政权的机关学校,为中共培养了大量的干部。
1945年抗战胜利,同年9月,吴引诫先生又把淮海二中迁移回渔沟原址,继续承担民族复兴之重任。1946年,国共内战开始,这个学校随华野七纵北撤山东,大批学员参军。《中国共产党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历史》第一卷评价这所学校:“淮海二中在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创建,依靠党和群众,坚持敌后办学,……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抗日干部,壮大了革命力量,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没有北撤的老师,在吴学迟校董的领导下,在清江浦租用陈家花园,开始渔沟中学复学。为了扩大影响,学迟先生又请回了他的同门兄长、国防部长顾祝同的秘书长、淮阴宿儒吴茨藩先生任校董主席(顾是茨藩先生的学生)。此时学校扩改为5个初中班,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质量提高,获得社会普遍赞誉。吴家则在资金上给予极大支持。像吴茨藩先生这样的人物任校董主席,可能在渔沟中学的历史上后无来者了。
1948年暑前,渔中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承认学籍。不久国民政府南撤,渔沟中学学生如吴延玫(司马中原台湾著名作家)、吴原岱等数十位同学南迁,最后入台。1946年秋,随部队北撤的淮海二中部分师生于1947年又回到了大雄庵,开始艰难的行程。1948年秋,渔沟和淮阴城解放,学迟先生又把清江浦的私立渔沟中学迁回渔沟,将其与中共北撤回来后的淮海二中,合并成为淮泗中学。
1952年淮泗中学的师范班搬迁到清江浦石码头成立淮阴师范学校,自此,他老人家本可以随师范班到淮阴城工作,然而,新组建的渔沟中学离不开他,他老人家更离不开他精心建设的美丽校园。
随后,渔沟的部分年轻教师到淮阴八十二烈士墓所在地刘老庄组建刘老庄中学(这是解放后,淮阴县委办的第一所中学),当时我的父亲就在其列。不久,现在的淮阴区中学又从渔沟中学分离出去。
父亲常无不惋惜地说:“学迟先生如若不回乡办学,像他的同学滑田友(雕塑家)那样,走出去。他老人家一定也会和滑田友一样,彪炳中国美术史册。然而他的回乡,又成全了淮阴县中学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吴氏以“履仁抱义,潜德不耀”的家规家风行善乡里,我们应以感恩的心态来回望这段历史。这样,善良就会得到承继,正义终将得到发扬光大。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无以为谢,唯有把先父给我讲的点滴写下来,以告后人,铭记历史。
(作者:陈新 单位:中国银行淮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