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运河文化

淮安:漕运文化与水工遗产的闪耀之地

发布日期:2025-07-14 来源:

淮安运河文化底蕴深厚,不但形式众多而且数量丰富,在全国沿运城市中首屈一指。但要论起淮安与其他运河城市相比最富有特色或者说差异化的特色,就要数水工文化。水工遗产是最能反映运河本体特征的文化遗产,淮安由于地形、水源、河流关系等原因,修建了大量的河道、闸坝、堤防等工程,留下了丰富的水工遗产。这也是淮安运河文化独有亮色之一。

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效果图)

其一,淮安运河文化底蕴深厚。

淮安有距今四万年前的下草湾新人文化遗址以及六七千年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淮安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时期,邗沟的开凿,加强了南北方的联系。秦汉时期,淮安地区先后属泗水、东海、临淮、广陵等郡管辖,境内有淮阴、盱眙、东阳、射阳等城镇,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有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淮安地处南北对峙的前沿阵地,军事地位上升,是双方的边防重镇,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通道。隋唐北宋时期,得大运河交通之便,经济文化一派繁荣,楚州、泗州为淮河沿线的大城市。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漕运枢纽地位确立,成为黄淮运河工程治理以及淮盐转运中枢,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春秋时期开凿邗沟示意图

其二,淮安水工遗产众多。

据《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可知,全国共有58处遗产点入选,其中淮安、扬州两市名列前茅。扬州有宝应刘堡减水闸、江都邵伯古堤、江都邵伯码头、高邮盂城驿、扬州瘦西湖、扬州天宁寺行宫和重宁寺、扬州个园、扬州汪氏小苑、扬州盐宗庙、扬州卢绍绪宅10处遗产点入选;淮安有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5处遗产点入选。虽然淮安遗产点总数少于扬州,但就水工遗产的比例而言,淮安占五分之四,扬州占十分之三。而且淮安水工遗产规模大、保存好、技术含量高,例如长约140多里的洪泽湖大堤,是包括古闸坝、古堤防在内的系统工程,清江大闸、双金闸至今保存完好。因此可以说,水工遗产数淮安,人文景观看扬州。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淮安双金闸

洪泽湖大堤

清江大闸遗产点

其三,淮安清口堪称水工历史博物馆。

清口是古泗水入淮的天然河口,自古为南北水运要津。南宋黄河夺泗入淮,大、小清口以下成为黄河入海尾闾。明嘉靖三年(1524)以后,大清口淤塞,小清口成为主航道。万历初年以后,针对清口的泥沙淤积,实施蓄清刷黄。清代开中运河以后,黄淮运交会于清口一地,清口治理备受朝廷重视,康熙、乾隆皇帝历次南巡往返,均阅示清口河工。清口是洪泽湖水入黄河、运河的口门,“引湖溜七分敌黄,三分济运”。而一旦黄河水位高于洪泽湖水位,黄强淮弱,清水无力刷黄,倒灌不免发生。  

乾隆皇帝南巡阅示清口河工

历史上为达到避黄保运的目的,实施了筑堤束水、分黄导淮、蓄清刷黄、减黄助清、灌塘济运、束清御黄、改建运口、开挖引河、减水消能、木龙护岸、筑坝挑溜、石工固堤、坦坡护堤、设立志桩等工程措施,涉及河、堤、堰、闸、坝、墩、洞、埽等多种工程类型,一些技术含量高、影响大的工程集中于此。例如,为控制水位,不足十里的运河上建有惠济、通济、福兴三闸,每座闸均由正越闸组成,起到了调节黄淮运间水位差、确保漕运通畅的作用,留下现在仍可见到的连串葫芦形河道。

《运河全图》中的清口河口图

淮安清口是历史上实施蓄清、刷黄、穿黄、济运治水工程的核心区,不仅工程浩繁、规模超大,而且类型多、数量多、分布广,技术含量高,展现了古代河工技术的巨大成就。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以后,南北漕运停止,河工治理不再受到重视,水利工程逐渐废弃,留下了大量的技术类水工遗产,有的完全毁坏不见踪迹,有的至今仍有遗址可循。考古调查发现,今信坝坝头仍保存完好,由长65厘米、宽32厘米、厚40厘米的条石砌成。地面以上可见砌石共7层,底长12.5米,高4.4米,坝口宽近200米。清口水工遗产体现了运河的本体特征和突出普遍价值,堪称特色鲜明的水工历史博物馆。因此《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一书将清口运河遗产归结为“工程遗产”,指出大运河是综合水科学、水利技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集成性工程,是中国古代工程遗产的典型代表。

清口U型河道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内涵、有故事、有特色,未来需坚持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保护,突出淮安运河的独特价值,通过数字化赋能、沉浸式体验和创新转化,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的淮安典范,展现中华文明魅力。今后要充分发掘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不可替代性,继续大力推动文化运河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国家文化公园淮安名片。

(作者:李德楠,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