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04 来源:
明初开中法实行以后,在以淮安古末口、西湖嘴为中心的淮安新城东门内、新城西门外,先后成为盐商巨贾的聚居地,并延伸至淮安城内。明末清初,淮北盐引批验所大使署、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淮北分司署先后移驻淮安,安东坝巡检司署也随之由安东县(今淮安市涟水县)迁至淮安城西北乌沙河畔,并更名为乌沙河巡检司署。在紧随盐业管理机构迁移之后,全国各地更多的盐商选择举家定居淮安业盐。如山陕阎、高、李、梁、王、刘、乔、杜等姓,徽州程、汪、吴、鲍、曹、朱、戴、黄、叶、胡、潘、俞、殷等姓,云南周、何等姓,以及江南其他部分姓氏。盐商及其孕育的盐商文化,繁盛一时。
山西太谷《王氏支谱》《王氏家谱》
山陕盐商
明代洪武三年(1370),开中法创设,规定商人只要将粮食运到边境粮仓,便可向政府换取贩卖食盐的专利执照——盐引,之后以盐引至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至政府规定的销盐区销售食盐。如此,既节省了朝廷转运食盐的耗费,又能满足军储之用。因此,当时靠近边陲的山西、陕西等地商人,便利用地理优势,往来于北方长城边塞和两淮盐区之间,成为明代最早兴起的盐商集团,被称为“山陕商人”或“西商”。清代程钟在他的《淮雨丛谈》中记载淮安:“郡城著姓,自山西、河南、新安来业鹾者,有杜、阎、何、李、程、周若而姓……”
明代首先来淮业盐的山陕商人有阎氏、高氏、王氏、杜氏、李氏等家族,他们较早为淮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太原阎氏。明代山西迁淮盐商中,最早应是太原阎氏家族。阎氏先祖本山西祁县人,始由阎仲宝于元初迁居太原,至第七世阎翰为迁淮第一世,业盐。阎翰曾因边防输纳粮草有功,被朝廷赠官太医院吏目,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其《射阳先生存稿》中,就称赞了他的经商才能:“弘、宣助国之功,荣奉拜官之令。范老孳生,终秦亚吴之绩;卜公畜牧,还成佐汉之名。”阎翰共生有4个儿子,其中长子阎国顺,官至上犹县训导;次子阎士望,官至陕西狄道县知县。阎氏盐商十分富有,“居有庐,耕有田,艺有圃”,重视文化风雅,“凡举行典礼,必购高文巨笔以重其事,如吴郡沈石田山水,文衡山草书、山阳吴射阳锦幛词,多藏于家”。到了清初,阎氏家族还出了一位大学者阎若璩。他是迁淮始祖阎翰的六世孙。他的母亲为明代嘉靖年间淮安状元丁士美孙女,祖母则是正德年间探花蔡昂的曾孙女。
太原杜氏。在山西太原杜氏盐商家族中,最著名者莫过在湖嘴修建绾秀园的大盐商杜光绍家族。清代淮安学者吴进在其《山阳志遗补》中称:“杜氏园为淮阴(注:今淮安市淮安区)园亭极盛者。”明末该园曾以接待福王朱由崧等诸王避难闻名一时,杜光绍还为朱由崧提供了大量金钱。他的儿子杜首昌文化修养极高,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刊刻书籍,绝非淮安普通盐商子弟所能比拟。据不完全统计,杜氏以商籍在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参加科举考试的就有24人,杜首昌、杜义昌、杜荫昌、杜又昌、杜永昌等人,均是知名的儒商。
太原刘氏。太原刘氏家族与杜氏有亲,且一同在淮安业盐。清代同治《重修山阳县志》中一篇介绍刘汉中的传记中,就记载其:“曾祖业鹾来淮,占商籍。”刘氏在《淮安河下志》中被誉为“淮之巨族”,不但聚居河下,淮安城内也有大量产业。其家族曾在连续五代人中涌现出6名进士,民国《淮安河下志》中云:“明季至国朝,河下科第极盛者莫如刘氏”,朝廷还特以“五世巍科”匾额褒扬刘氏。
襄陵高氏、乔氏、李氏、梁氏。在晋中平原上的襄陵县(今山西省襄汾县),也有四氏定居淮安业盐。一是高氏,代表人物是高溱,号仰山,官至户部检校。高氏是襄陵县的大族,先后有几代人为官。来淮经商后,同样边读书、边做官、边经商,是典型的官商。二是乔氏,在《吴承恩诗文集》中,就有称颂乔氏盐商母亲的词语,称赞其“两淮揽胜”“三晋流芳”。明末之时,乔氏家族在淮安还诞生了一位清官乔尧仁。时战乱频发,淮安城内百业凄凉,他便出资千金修城招民,使得百姓赖以安度,并为他立《去思碑》,祀“忠义”。清代淮安学者曹镳在其《淮山肄雅录》中还记载了明末清初商籍生员中,有乔养宏、乔梦笔、乔升圣、乔纪圣、乔文蔚等人,皆为其家族中人。三是李氏,代表人物为清初进士李时谦。其自迁居河下绳巷后,人称“绳巷李”。不过李时谦来淮后不久就弃商从儒,只存其门族内另一支系仍经营盐业本行。四是梁氏,代表人物有梁承祖、梁景鸿等。
太谷王氏。山西太谷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王氏家族于明代嘉靖年间来淮业盐,原先落籍于淮安府清河县(今淮安市淮阴区),祖茔、祠堂设置于武家墩。清代道光以后,纲盐改票,王氏盐商另辟蹊径,遂迁居淮安府城南门大街,转行典当业。时王氏所经营的上坂街永懋当典、龙窝巷永懋当典以及南门大街肇庆当典,规模不小。此外,河下油麻业“王寅昌”,也是王氏家族的商号。王氏转行后,也并非完全不触碰盐业。如道光年间王履谦,钦加盐运使司盐运使衔;王播,议叙盐运司知事、候选同知衔;王璜,补任盐场大使、分发浙江、议叙盐运司运判等等。说明王氏家族一直都参与盐务。清末著名出版家、地理学家王锡祺便是其族人。
延安杜氏。由陕北延安迁来的杜氏家族,始迁祖名杜岐,字凤山,又字来仪。明代天启《淮安府志》中有他的小传:“杜岐字来仪,原延安勋胄。性沉默,慎言笑,轻财广施,窭人多所依活。少年志四方,因其叔世为淮之山阳商,挟重资由秦而南……”吴承恩还在《贺杜凤山迁新第障词》中称杜氏为“巨望”。
《竦塘黄氏统宗谱》、槐塘程氏显承堂十七支派
徽州盐商
徽商源起于皖南地区的徽州府,以盐业经营为大宗,并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商人集团。明代弘治五年(1492),值淮安人叶淇任职户部尚书,他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将开中法改为“折色”,即商人们无须再将军需运往边镇,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就可获取盐引,行销食盐。此时,靠近两淮盐区的徽州商人闻风而动,随即取代了山陕商人在淮安盐业经营上的主导地位。清代康熙《徽州府志·风俗》中云:“徽之富民尽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明清时期,徽商以“贾而好儒”著称,并推崇“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他们懂得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仕宦上的成功,在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同时,善于利用官商身份来促进家族的产业经营。徽州盐商迁居淮安者为数众多,不但对淮安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且对地方文化风俗等方面有着很大影响。
歙县黄氏。徽州府治歙县竦塘黄氏是明代较早迁居淮安的徽州盐商之一。其家族黄五保于明代中期“挟资治盐于淮阴(注:今淮安市淮安区)”其后代黄钧宰在《金壶浪墨》中述:“黄氏之先,为皖南著姓,聚族于黄山。当明中叶,分支迁苏州,再徙淮阴,累世读书,科名相望,七传而至荆玉公,为明季诸生。”黄钧宰是清代中后期著名戏剧家、文学家,因世居板闸镇,故号钵池山农。另有黄曰堪家族也是由明代歙县迁淮,为谭渡七川分支。
歙县程氏。歙县岑山渡程氏从明代中叶至清代,是两淮地区显赫的盐商家族之一。程氏盐商在淮安被称为“十三家”,即指程氏有13个支系在淮安从事盐业经营。但仔细排列他们的家族关系,实际只有3支,但归根结底都属于“槐塘程氏显承堂岑山渡派”一系。清代淮安学者杨庆之在其《春宵呓剩》中记载,岑山渡程氏最早迁居淮安的是万历年间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的程嗣功,其兄程嗣启、弟程嗣烈均为两淮盐商。杨庆之称:“吾邑徽商程氏,东晋新安太守元谭之后,十四世为灵洗,十五世为文季。至明万历,名嗣功者,由徽之岑山渡始迁于淮,入安东籍。后又由安东分支扬州之甘泉、仪征,又数传,居近山阳者入山阳籍,如玉和煜、桥门步荣、袖峰钟、治平均、仰裴师晋、访渔宗源、与九席龄、竹坪熉皆是。”
岑山渡派始迁祖程诚,原本身世寒微,居于大程村。先被吴氏收养,后在其姐安排下,“赘庄上方翔斋公宅”,成了商人方氏的赘婿。因方氏无子,程诚便顺理成章继承了方氏财产,“后以庄上山水不协,迁居岑川,创业兴家”,直至87岁去世。程诚身后共育有5子,成为淮安盐商的主要是其三子程梅一支后代。程梅重孙程昂宗这支第九世程大功首先以业盐发家,在淮安产业不小。其堂弟程大典亦为盐商,主要在扬州业盐,家族在淮安也有产业。程大典长子程量入为扬州著名盐商,后代也有不少人在淮安业盐。五子程量越业盐定居淮安后,因赈济淮扬灾民、赎回被掠百姓、建立育婴慈善机构等善举,被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邀请入籍。程社宗是程昂宗之兄,他这支中的第十一世程必忠,先是寓居于安东县(今淮安市涟水县)文庙旁,因其乐善好施,被当地邀请加入安东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程氏一直占籍安东。程必忠育有3个儿子,长子程朝聘,次子程朝宜,三子程朝征,后都成为著名的大盐商。程氏中还有一些人成为文化名人,如程量越的六世孙程钟,熟悉地方掌故,有《淮雨丛谈》等著作。据民国《淮安河下志》中记载,明清时期,仅定居淮安河下的程氏家族,就涌现出6名进士、12名举人、11名贡生,还出了1名武举人。
休宁汪氏。汪氏盐商不但业盐路广,官也做得最大。清代初年,徽州府休宁县人汪之潢在皖北亳州为官,后流寓淮安,经营盐业。至其第五代时,家中培养出一名殿试榜眼,后成为道光皇帝老师、上书房总师傅的汪廷珍,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汪氏还有一支于乾隆时期迁来淮安业盐,代表人物汪文益为休宁拔贡,喜爱书法、绘画,搜罗古今医籍,精通传统医学。虽汪氏通儒、入仕、能医,但并不影响其家族经营盐业生意。汪氏家族业盐旗号“洪德”,曾获皇帝“恩赉粟帛”之赏赐。至清末汪魁元时,汪氏正式停盐业医,此后还出了一些名医,如汪九成、汪振瀛等。汪氏初大批聚居河下,后逐渐移居淮安城内、下关等地,如汪廷珍就曾移居淮安府学东侧。
歙县曹氏。歙县曹氏盐商于明末进入淮安,至清初时已成为淮安势力较大的盐商之一。其家族代表人物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均官至一品,权倾一时。据清代学者李莘樵《山阳河下园亭记》中记载,淮安萧湖东岸一处园林——曹家山,即曹振镛祖父曹景宸购宁夏兵备道黄宣泰之止园改成。曹氏另有曹岂麟一支,同为曹文埴族人,随曹景宸来淮。曹氏家族于淮安、扬州等地均有产业。
歙县吴氏。吴氏盐商主要来自歙县丰南(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号称“门第清华”,是寄寓淮安的徽商文化大族。吴氏初居休宁县,后迁丰南,至明代嘉靖年间迁淮。史书中称其家族“凡十一世,为茂才、掇巍科、登华朊、领封圻者,多有传人”。其家族中,以金石学家吴玉搢著名。吴宁谔、吴宁谧、吴玉镕、吴玉揖、吴玉抱、吴初枚、吴次枚等三代子弟,皆以科第文章显名于世。即便如此,吴氏并未弃盐从文。另有吴孔龙一支,随叔父来淮业盐。时歙县汪景纯“行盐于淮阴(注:今淮安市淮安区)”,因“常卧病”,便将生意托吴孔龙主持经营。
歙县鲍氏。歙县棠樾鲍氏于明代迁淮,经营盐业。鲍氏多有善举,如鲍越就常行修路、建亭、凿井之事。居于扬州的两淮盐务总商鲍漱芳,曾于清代嘉庆十年(1805)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使淮扬周边数十万人获救。后又为抢险护坝、疏浚河渠等,集众输银300万两。鲍氏在淮安后多居于车桥,这在清代学者潘亮彝的《车桥闻见记》中有记载。
歙县殷氏。殷氏家族最早于清初来淮,世代业盐。淮安河下估衣街上市河南岸有一处“殷家码头”,即为其族人运盐所建。道光年间盐改后,殷氏一蹶不振。殷自芳是其族人,为清末著名水利专家。
徽州盐商程大功与其弟程大典家族世系
(作者:刘怀玉,文章来源:“文史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