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运河文化

交通枢纽高地——涟水

发布日期:2024-04-07 来源:

提到涟水,可能很多人的印象是偏于一隅的苏北小县城,既非战略要地,亦非交通要道,称之为“枢纽高地”,有点像自我拔高。其实,涟水的“枢纽高地”之称真不是“王婆卖瓜”,她是全国少见的一个集“空铁水公”于一身的县。近年来,涟水县持续发力,以教育之乡、美酒产区、生态水城、枢纽高地“四张名片”为突破,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标识度、美誉度全面提升。


一、


自古以来,涟水的“要地”“枢纽”地位,便当之无愧。清康熙《安东县志》是这样记述涟水的区位形胜的:“……取吴取陈者,宿师以御敌;伐魏伐金者,建营以铸兵。屹然皆称重镇焉,洵南北之襟喉,淮海之锁钥也。”“东滨渤海,西带沭河,三涟绕北,长淮襟前,为淮阴之负扆,齐鲁之屏障,昔称边徼雄军,今属水陆要地。”

 涟水今世缘集团    


古代涟水,地处淮河入海口,濒淮临海的独特位置,使之成为重要的淮海门户。唐武德四年(621),涟水升格为涟州。垂拱四年(688),开凿涟水到海州的新漕渠(又称官河),用于盐运,涟水的水运地位得到加强。所以从唐代起,涟水以水路为主的物流枢纽地位就已经确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涟水县升格为军。绍圣五年(1098),发运使王宗望对唐代开凿的运盐河进行大规模疏浚。竣工后,皇帝赐名“通涟河”,即支家河前身,“楚、海之间赖其利”。明清时期,涟水还驻有两淮盐运分司,管理淮北盐场的运输调拨,也足以说明涟水的枢纽地位。

  唐宋时期涟水的水路就很发达    


此外,古代名人的足迹也能说明涟水水陆交通的地位。唐代大诗人高适,曾于天宝三年(744)沿淮河而下,目的地就是涟水,不仅留有《东征赋》记述其事,在涟客居期间还留下《涟上别王秀才》《涟水题樊氏水亭》两首诗。其“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更成为当时淮浦之地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长安三万里》的主角高适曾到过涟水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两次路过涟水。一次是在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时,取道镇江、扬州、楚州、涟水、海州往密州。另一次是在元丰八年(1085),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在由常州领命赴任登州途中经过涟水。苏轼的行程说明,由苏南往山东,经过涟水从路线上看是最优选择。就连南宋最出名的大奸臣秦桧,在建炎四年(1130)由金营回宋时,也选择了从涟水渡过淮河的这条线路。

 大诗人苏东坡两次到过涟水    


历史上,每逢朝代更迭或者战乱,涟水都会成为争夺要地,如春秋时期的吴、越、楚相争时,涟水先属吴,后则时而属越,时而属楚。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设立涟口戍,是淮北三大军事要地之一。宋金对峙时,涟水水陆城寨更为必争之地,于宋则依为淮扬屏障,北伐前哨;于金则视为战和触角,南进跳板,故多次出现朝宋暮金的拉锯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涟水根据地是连通淮海、盐阜两大根据地的重要枢纽,在保证盐河交通线,屏障盐阜、拱卫淮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期间,涟水战役更是为宿北大捷和后来的孟良崮战役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抗日战争时的涟水县图    


二、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国范围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涟水“空铁水公”的“枢纽高地”名片越擦越亮。


      01航空


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于2010年9月正式通航,2018年二期改扩建工程启用后,机场升格为4D级,有国际国内航线39条,年旅客吞吐量200余万人次,货邮1万余吨。2022年,三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完成后,对提升淮安航空货运枢纽能级,推动淮安“枢纽新城”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添新动力,涟水的“枢纽高地”地位亦更为突出。

淮安涟水机场    


       02高铁


 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高铁穿境而过,2019年12月,高铁涟水站正式建成运营,日均停靠列车30余个班次。

涟水高铁站   


       03水运


作为涟水水运历史最悠久的盐河航道焕发新活力,2014年,盐河航道全面完成“五改三”工程,通航能力进一步提高。

苏北“水上高速通道”——盐河航道   


       04公路


境内有京沪高速公路(G2)、长深高速公路(G25)、克黄线(G233)国道3条,省道6条,县道27条,县域“五横六纵三射一环”骨干路网完备,公路总里程2586.93公里。

涟水境内的高速公路 

  

“空铁水公”的优势,使涟水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畅通之地、兴旺之地。涟水作为淮安“枢纽新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和全市一起,充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作者: 徐和平 张骞之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