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07 来源: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状态,南方相继建立有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其中,齐、梁两朝的建立者来自同一个家族——兰陵萧氏,故南齐、南梁又称萧齐、萧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齐、梁两朝皇族又都自称为淮安一县令的后人,并被明确写入史书。
南北朝发展示意图
淮安,原名淮阴,秦置淮阴县,治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通典·职官十五》载:凡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当时淮阴是人口万户以上的大县,一县之长称为淮阴令。
西晋末年,有一位来自兰陵郡兰陵县(原东海郡兰陵县,治今山东枣庄市东南)的世家子弟在此担任淮阴令,此人便是萧整。
秦淮阴县示意图
后来,北方混战不断,民不聊生,士族百姓纷纷南逃,以避战乱。淮阴令萧整也携家带口,跟随逃难百姓一起南渡长江,避居于武进县东城里(今常州市新北区西北与镇江丹阳市交界处)。其后,东晋在武进侨置兰陵县和兰陵郡,史称南兰陵。这一支萧氏族人,自萧整以下便称为南兰陵人。
南齐南兰陵县示意图
魏晋时期选拔任用官员主要依据门第和出身。萧整南渡后,家族门第并不高,仍属寒门之列,直至南朝刘宋时期,萧氏家族地位才逐渐有所提升。这里除了萧氏族人自身努力外,不得不提到惠及整个萧氏家族的贵人——宋太后萧文寿。
兰陵萧氏宗谱
萧文寿也为兰陵萧氏之后,是淮阴令萧整的远房侄孙女,她也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继母。宋武帝刘裕生而丧母,幼年丧父,由继母萧文寿抚养长大。刘裕事继母极孝,称帝后尊她为皇太后。萧氏一族也由此凭借外戚身份,得以有更多机会从政参政,建功立业,其中就包括了淮阴令萧整的曾孙萧承之。
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南齐书·高帝上》载:(萧承之)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萧承之为萧摹之、萧源之(分别为萧文寿的堂弟和弟弟)所器重,长期跟随萧思话(萧文寿的侄子)转战四方,累立战功,受封为晋兴县男,并卒于右军将军(四品,掌宫禁宿卫)之职。
萧道成自称“布衣素族”,是萧承之之子,淮阴令萧整的玄孙(四世孙)。萧承之死后,萧道成参加北伐,征讨蛮夷,逐渐成为宋室重臣,为朝中“四贵”之一。萧道成平定宗室与方镇叛乱,相继废后废帝、立宋顺帝,诛杀异己,最终于刘宋升明三年(479)在建康(今南京市)代宋而立,建立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画像
淮阴是南兰陵萧氏发家的原点,也是齐高帝萧道成的龙兴之地。刘宋泰始三年(467),北魏南侵,淮北陷没,地处淮水南岸的淮阴成为南北对峙前沿,南朝刘宋在此侨置北兖州。萧道成于泰始三年、泰始六年两次出镇淮阴,广泛吸纳、邀集寓居于此的青徐豪族。青徐豪族流徙于江淮,也亟需寻求政治依靠,迅速团结到萧道成周围,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为此后萧道成平定四方,取代刘宋,立下汗马功劳。
南齐北兖州示意图
《南史》中还记载了这么一则小故事:萧道成在驻守淮阴修理城壕时挖到了九枚古锡玦,下面刻有篆字,众人都不认识写的是什么。随从纪僧真说道:不用辨认是什么字,这是久远的东西,“锡而有九,九锡之征也”。
九锡(通赐)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萧道成后来登基做了南齐开国之君,冥冥中也应验了在淮阴的“九锡之征”。
南齐后期政治腐败,皇族同室操戈严重,享国仅23年便快速衰落,宗室子弟萧衍借势迅速崛起。萧衍也出身于南兰陵萧氏,与萧道成同为淮阴令萧整之后,系萧整来孙(五世孙)。《南史·梁本纪上》载: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同承淮阴令整。不同的是,萧道成是萧整长子萧隽之后,萧衍是萧整次子萧辖之后。
齐梁皇室世系图
萧衍以门荫入仕,因襄助齐明帝萧鸾篡位被封为建阳县男。其后,萧衍两战北魏,担任雍州刺史,诛除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逐渐掌握南齐军政大权。南齐中兴二年(502),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
梁武帝萧衍像
萧衍在南齐曾被封为梁王,登基后以“梁”为国号,禅位诏书曰“齐失德,天命在梁”。有趣的是,萧衍登基后,虽然改了国号,但南齐太庙中“淮阴府君萧整”的牌位,却又在南梁太庙中作为“皇祖”继续供奉了起来。
南兰陵萧氏自南北朝起,先后开创齐、梁两朝,共有二十多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还出现了大批文臣武将,文人雅士。但回想起来,这一切的源头,无不是来自那个带领族人举家南迁的淮阴令萧整。
(作者:嵇伟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