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07 来源:
盱眙地处水陆要冲,历来是南北通衢枢纽、兵家必争之地。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言:“盱眙县为水陆冲衢,由汴京适吴楚,自东南适秦豫者,亦取其道。……盱眙因山建城,俯瞰原隰,南通江表,北拥淮流,左顾扬润,右瞻濠寿,长为兵冲,屯戍搤塞,较南北朝尤要。”(《光绪志·卷一疆域·形势》)唐代李吉甫在《方舆纪要》中也说:“临淮者(今泗州故城),汴泗之冲,舟车之会,为必守之地。周世宗与南唐屡战于泗州、盱眙之间。”
那么,这条通衢南北的古道究竟在何处?走向如何?据本人查阅史料、走访耆老、个人回忆和实地勘察,发现在古代的盱眙确实存在一条交通南北的古驿道,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更为确切地了解盱眙“善道”之名的由来、善道之途的走向、善道留下的遗迹等有所帮助。汇集前人论证结果并经初步论证,我们认为,在盱眙境内古老的“驿路”“燧途”与“善道”基本重合,虽然在部分地段因为地形、村镇的原因略有间距,但走向还是基本一致的。
一、烽燧之途——传递敌情的烽火台
烽燧,是古代边防告警、传递敌情时点燃的烟火。白天燃烟叫“燧”,夜晚举火叫做“烽”,合称为“烽燧”。《明史》记为:“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在古代盱眙,不仅在春秋时为吴徐之界,在战国时为吴楚边境,在南宋时为宋金界河,历代战事频发,所以墩台设置一直没有中断,直到清朝末年,墩台仍然保留完整。据《盱眙县交通史》记述:直到清末时,全县烽火台63座,其中大墩12座,小墩51座。仍按照大墩派兵5名,小墩3名,设墩房3~5间,全县派驻兵245名,均属盱眙县地,并设专管各墩台的千总1员,把总1员,外委1员,统归都司管辖。如清光绪年间,盱眙就设7座驻兵墩台:如八里岔墩台一座,派兵五名;义井墩台一座,派兵五名;穆店墩台一座,派兵五名;旧铺墩台一座,派兵五名等。均属盱眙县地。还有,在往北的泗州州境、往南的天长、六合县境的部分墩台也属盱眙县管理。在1984年普查时,残存墩台尚有10多座(见图1、2)。
(图1、2)盱眙境内的五里墩(左)小雨山墩(右)烽火台(1983年拍摄)
盱眙中学老教师张志诚先生曾在1980年代撰文《盱眙古道寻迹》中说:沿今徐宁公路线到六合,多数烽火台遗址在数十年前尚历历在目。本人儿时经常徒步从穆店经洪泽桥到县城,对这些烽火台大多都有记忆,盱眙境内的这条烽火燧道从盱眙城出南门直向东南,有迹可寻的就有:天台山南麓两处(盱城镇后山,陡沟巷后山)、五里墩(县农行路对面)、雁门关(二中西北围墙外)、八里岔墩(华润苏果附近)、十里营(毛营)、岔路口(苏营)、洪泽桥(太和街道友法)、三里墩(义井北)、烟墩山(义井南、三皇铺北)、穆店山、薛大墩(穆店街北)、侯庄三里墩(穆店街南)、马湖店墩(原马湖中学院内)、马湖南窑三里墩(出土陈璋圆壶处)、莲塘山墩(莲塘街北)、燕墩山墩(莲塘街南)、大字营墩、旧铺墩、小雨山墩(茶场)、九女墩(张洪)……(文载《盱眙文史资料》第10期)。
对于张老先生所叙述的烽火墩台本人儿时亦是记忆深刻。于是在今年1月份,本人又重走此道,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墩台大多消失,如八里岔、毛营、洪泽庙、义井北、穆店街北、穆店街南等都遗迹全无。马湖店中学院内的墩台,是我在中学时为平整操场,同学们硬是“抬”走的。而被称为“炮坞子”的穆店山头那座“最为雄伟高大”的墩台,也因采石,早已不复存在。唯见义井南的烟墩山顶的墩台,仍然完好如初,甚为欣喜(见图3)。
(图3)穆店北的烟墩山烽火台遗迹
在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后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重要军情只有通过“快马递送”或“燧火烽烟”来传达,这些墩台正是烽燧传讯的重要设施,也是善道之途的见证。仅在穆店境内,就有义井(烟墩山墩)、穆店(穆店山墩)、莲塘(燕墩山墩)三座驻兵墩台,各墩台分别“驻兵五名”,至清代后期驻兵撤走,但墩台则一直保存了下来。笔者在小时候经常到穆店山头的墩台上去玩,那时候我们称山头上的这个墩台叫“炮坞子”,站在上面,向北可以远望盱眙山,向南可以远望莲塘山。而从西边的东高庙、东边的田家洼远望穆店山,则山体高大雄伟,穆店街也明显高距于一岗垄之上。
二、驿路铺递——商旅车马通行之道
古代陆地运输靠车拉人挑,所以,修筑比较宽敞、平坦的道路则非常重要。据《史记》载,“秦王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眼堙谷,直通之。”这就是秦 “直道”,也称“驰道”。
在春秋周灵王时期,盱眙境内就有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这条道路选择在高亢之处、岗垄之脊,避开低洼沼泽、河涧汊交之地,并配以驿站、渡口、铺递、集市,以便行旅休憩、车马歇脚。这条道路以盱眙为中,北伸南延,贯通南北:在善道渡口乘船渡淮而北,顺岗垄经太平集、管镇、鲍集、双沟,再经娄林(今睢陵南)、蒲隧(今宿迁北)可去齐、鲁、晋、赵;自善道渡口(今盱城)而南,经五里墩、八里岔、十里营、洪泽庙,也是顺着岗垄经义井集、三皇铺、穆店街、马湖店、莲塘驿、平原铺(今旧铺)、棠邑(今六合)以达长江,渡江再南经延陵(今常州)、勾吴(今苏州)可达吴、越、闽、粤。
在盱眙境内古有四条古道:向西去往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南),向西南去往来安(今安徽省来安县),向东北去往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区),但这三条古道沿线并没有明显成线的烽火台遗迹。但是向东南的一条古道却明显不同,《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盱眙有东南驿路经穆店、莲塘,去一百五十里达天长”。而且这条古道尤为特别,它的沿途不仅有大量的烽火台遗迹,而且还设置有若干铺递,其中的莲塘更是古今留名的古驿站。在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六·军制·驿铺》上这样记载:“自县总铺至东义井铺二十五里,自义井铺至莲塘铺二十里,自莲塘铺至张官铺四十五里,至天长县界。”并记:“旧莲塘驿。治东南四十五里。”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卷三·建置》也记道:“莲塘集,距县五十里,百余家,可镇。”“义井集,距县二十五里,军卫营,三四十家。”“莲塘公馆,在莲塘镇,通天长、扬州路。”可见,在明万历年间,莲塘、义井都已经成为很大的集镇。
当时,在莲塘不仅设置有“莲塘驿站”,还设置有“莲塘公馆”,从天长、扬州、六合(南京)方向来的官员使臣,都会到莲塘驿站、莲塘公馆暂时小憩。据说,当时的莲塘公馆与莲塘驿站设在一起,原有二三十间青砖小瓦的瓦房,自然形成四合院,均为接待之用。莲塘驿站遗址位于莲塘山上(原粮管所位置),集镇街道顺坡而下。在莲塘驿站遗址曾挖出大量的建筑条石和古代砖瓦,还有拴马石、石马槽、石柱杵、石门槛、石磨、石碾等。老街中间至今尚存有百米长、一米宽的青石路面,青石中间有深深的车辙印痕,又直、又深、又光滑,应是历经千百年车轮磨砺而成(见图4)。
(图4)莲塘驿的石板路与车辙印(2020年8月摄)
烟墩山北的山窝铺在战国时就是一个驿栈,南来北去的过往客商在此休息打尖,驿栈也渐成繁华市井,热闹非凡。为了解决过往行人商贾用水需要,好善之人便开挖水井,汲水以供,乡人效仿,义务挖井越来越多,最多时街上有水井七十二口,故此地改名“义井”。而烟墩山南的一个小村,也随着车马人流兴盛起来,这便是“山皇铺”。后来公路改道,此地也就渐渐地冷落了,如今成了一个很小的小山村。
据清光绪志载,在清末光绪年间,张官铺(今安徽天长张铺镇)、蒋家集(今安徽天长大通镇)、便益集(又叫潘虞集,今属安徽天长大通镇)都属盱眙县,可见盱眙县域之广。
三、善道之迹——交通上国会盟之地
盱眙境内的古道得到历朝历代官家使者、商贾文人的青睐,南方吴越等各国的使者们通过这条道路,从南方而来,渡过淮河去往北方;北方齐鲁卫晋等国的使者们也从北方南下,通过这条道路去往南方。盱眙之地成了南北相交之地、访问盟约之所。所以有人言“此道善也”。还言:善道者,道善,道路平坦,沿路平安;地善,景优气畅,宜人居住;人善,待人温和、诚信义气;脉善,风水宝地、万事必成。正因其交通方便、驰达迅疾,位于南北镶嵌衔接之处,且境内山水相依、风景怡人。有山,可登高望远;有水,可休憩洗尘;实乃会盟议事之绝佳场所,故诸侯各国常在此地会盟、商议大事、制定决策、屯兵争战。于是,盱眙古名亦称“善道”, 自春秋而源起也。
据《春秋·左传》载:鲁襄公五年(亦即周灵王四年、卫献公九年,公元前568年):“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仲孙蔑乃鲁国大夫,孙林父乃卫国卿大夫,鲁卫两国大夫与吴会盟,地在善道。《左传》又载:“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寿越乃吴国特使,孟献子乃鲁国使节,孙文子乃卫国使节,相会之地又选择在吴国之善道。不仅是这条道路好走,也更是吴国北境之地,南北相交之界邑。“善道”者,何地也?晋人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曰:“善稻吴地,《左氏》作善道。”南朝阮胜之《南兖州记》云:“盱眙,本春秋善道地”。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记为:盱眙“本春秋善道地,襄公五年会吴处也。”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载:“阮胜之记云,都梁山通锺离郡,广袤甚远,出桔梗、芫花等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言:“盱眙,春秋时本善道也”。清学士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亦引阮胜之“盱眙本吴善道也”之说。《左传》释“善道”为“今盱眙县北”。《大清一统志》则明言:“盱眙故城在今县东北。春秋时吴善道邑。”可见,盱眙“善道”之名,春秋即已呼之,无议也。
但善道作为一地、一邑外,还是一条道路。吴国公子季札数次循善道经盱北上以访齐、鲁、晋、卫诸国,过徐国时与徐国国君相处以沫,留下“季札挂剑”的千年佳话。1985年在旧铺镇北出土了刻有铭文的“春秋吴季子匜”,是为善道之途实证(见图5)。
(图5)春秋吴国公子季札青铜匜
循道而行者,当然不只是季札一人,应该还有许多。也不都是交通上国、友好出访,也许有的人还有其他目的。在莲塘驿的南边燕墩山麓,就有一座“吴王坟”,清同治《盱眙县志》就记:吴王坟,治南莲塘,石狮尚存。旧志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吴王究竟是谁,但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当数西汉时“七王之乱”的带头大哥“吴王刘濞”。吴国地大物博,今盱境东阳乃属其辖,吴王在东阳长泽洲兴建太仓、在铜城镇冶铜铸钱。当然,吴王刘濞不得善终,人死亡国,国易其名,由“吴国”改为“江都国”,王亦由“吴王”改为“江都王”,继吴者江都王刘非在东阳大云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汉江都王陵”,为我们留下一座华丽无比的“地下博物馆”。如果这座“吴王坟”真的是刘濞所设的“疑冢”,那他的伎俩也太拙劣,没有骗到谁,却落了个身首异处。沿途掩埋的那些宝物,也都成了无主之财。驿路之途马湖店出土的稀世珍宝“陈璋圆壶”和“镇盖金兽”,说不定就是吴王在落荒南逃时遗留之物,或许是他仓促掩埋无数珍宝的其中之一吧。1982年,人们在无意间挖到了这件宝贝时,身在九泉之下的吴王刘濞不知道有什么感受(见图6)。
(图6)马湖南窑三里墩出土的陈璋圆壶
这条驿路虽然善而通畅,但在义井北的龙王山足下有一条大涧,夏日山洪暴发,洪水如野马脱缰,上千斤重的石磙竟然被冲入大涧,翻滚而下,积于大涧转弯之处,石磙累计无数,故称此涧为“磙子涧”。而这条大涧却又成了这条道路的一条“天堑”,时因山洪而阻隔。东汉末,广陵太守陈登在盱眙境北屯田兴农,筑破釜塘蓄水溉田。为方便交通,便在磙子涧上修建了大型双梁石平桥——洪泽桥,宽丈二尺、长六丈四尺,桥跨大涧,交通两岸,使得这条道路更为通畅。可惜的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座桥就已经垮塌了(见图7)。
(图7)当年已经垮塌半边的洪泽桥旧照(1965年拍摄)
而莲塘更是古道上的一颗明珠,处于南北交通要冲,是饱览古今的千年古驿。尤其是唐宋以来,多少墨客骚人、文人雅士、诗人词家途径此地,深为莲塘的优美风景、纯朴民风、深厚古韵所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诵诗篇。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益所作《盱眙莲塘驿》诗,罗隐所作的《莲塘驿》诗,五代十国诗人刘兼的《莲塘霁望》诗,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苏轼的《同景文咏莲塘》诗,明朝宰相刘基写的《莲塘曲》,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写的《过莲塘驿》和《莲塘水月庵》诗,王阳明之父、成化状元王华的《过莲塘留题公馆》诗,明代浙江巡抚郭登庸的《莲塘别郭次庵》诗,嵇健的《莲塘铺小憩次壁韵四绝》,以及清代邑人王荫槐的《莲塘》诗等,不可胜数,皆为佳篇,更为这条盱眙古道增添了斑斓璀璨的色彩!
千年时光瞬间而过,回眸过往却心意难平。燧途、善道、驿路已成历史,替代之的乃公路、高速、轻轨,但历史的遗存应当保护,尤其是穆店街北、义井集之南的烟墩山上的那座烽火台,或许是我县唯一保存完好的春秋战国的遗迹,故而呼吁县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将其列为保护对象,立碑以示,划界以隔,让这座两三千岁的古迹得以保护而传承。
(作者:马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