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运河文化

新罗坊:一千多年前淮安的海上丝路传奇

发布日期:2024-03-13 来源:

在淮安区翔宇大道和楚州大道交汇处西南角,有一处林木掩映的绿地,这就是新罗坊遗址公园。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在楚州城北面,聚居着一批来自新罗的商人,他们居住在新罗坊,经营着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长途贸易。虽然古代新罗人在淮安的活动遗存已经全然无存,但是我们从文献记忆中,还可以了解这一段尘封千年的海上丝路传奇。

位于淮安的新罗坊遗址


唐代的苏北海岸线离淮安很近,淮河从泗州涟水县云梯关(今盐城市响水县南)入海,淮安地区的淮河河面宽阔,海潮可上溯到盱眙县城,海船可直达楚州城(今淮安区)。楚州和泗州(今盱眙县城北)又是淮河和大运河的交汇处的重要港口,从楚州可沿淮河口云梯关出海,北上山东半岛而前往朝鲜半岛、日本;而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使节、商人还可以从扬州进入大唐,然后沿着大运河北上楚州,从楚州沿着淮河往西到泗州入大运河汴河段,然后西北直达洛阳,再往西便是唐都长安。

现位于响水县的云梯关曾经是淮河的入海口


海洋处处暗藏着凶险,也给沿海的人们带来无穷商机。唐高宗年间,唐军灭高句丽、百济,隅居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兴盛起来,逐渐统一朝鲜半岛。唐代后期,大量新罗人来到大唐,他们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很多地方定居下来,他们改汉姓,崇汉礼,学习中国文化,他们中许多人从事造船、航运、远洋贸易,取得丰厚的利润,他们还有一些人学习考科举,在中国做官、兴建庙宇、佛寺,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

新罗人(左一)形象


九世纪的淮安,便是这样一座“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的城市,新罗人纷至沓来,分布很广,不仅聚居在楚州、泗州、涟水等城市内,甚至楚州和海州(今连云港)附近乡村也有新罗人居住。楚州城北淮河山阳湾南岸、古邗沟运河入淮处,称为末口,附近便有大量新罗人居住,称为新罗坊。楚州地方官设有“勾当新罗所”管理新罗坊的各项事务,其负责人称押衙,通常由新罗人充任。此外,由于语言不通,因此译语(翻译)成为代表新罗坊居民和楚州地方官打交道的重要角色。当时大唐跟新罗关系很好、联系密切,跟日本则关系要差不少,因此,接待日本使团、跟日本商人打交道的任务也给了新罗坊。

盛唐时的楚州行政区划


据唐代日本和尚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当时的楚州到海州沿线新罗人非常多,形成很多聚落。圆仁来到楚州后,就居住在龙兴寺。新罗人刘慎言不仅为圆仁做译语(翻译),还不辞辛劳与麻烦,给日本使团以支持。为表示感谢,圆仁将“沙金大二两、大阪腰带一”送给刘慎言。当大中元年(847)六月圆仁再访楚州新罗坊时,刘慎言已接任“总管”。

圆仁和尚和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记》


楚州的新罗坊,是新罗人在华经营的重要贸易基地。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新罗国清海镇(今韩国南端的莞岛)大使张保皋为首领,以山东半岛赤山浦法华院(在今山东荣成石岛)为总指挥部,逐渐形成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楚州、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和日本九州地区等沿海城市,联结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国际贸易网络。张保皋船队将中国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运往新罗和日本,将新罗的土特产、木材,以及山东半岛的煤炭运往楚州、扬州和南方。后张保皋因新罗内乱被杀,其部将崔晕曾逃至涟水新罗坊避难。

唐代时的新罗国方位图


此外,运送新罗人、日本人回国也是新罗坊的一项“业务”。大中元年(847),因为唐武宗灭佛,圆仁迫切希望回到日本。他逃到楚州新罗坊,圆仁第三次来到楚州,受到老朋友刘慎言再一次的热烈欢迎。圆仁在楚州打听到明州的日本船早已离开,没有办法,只好拜托刘慎言帮他想办法,后来圆仁得到朋友口信,有一条回日本的船只正从苏州北上,预计在月底到达山东半岛,圆仁可以搭乘此船回国。六月十八日,圆仁带上存放在刘慎言家的佛像、僧服,功德帧等四笼物件,乘船离开楚州,自运河入淮河,再出海北上,于七月二十日到达乳山长淮浦,同那艘日本船会合。登船前圆仁特地剃头,再披缁服(僧服),由此踏上回乡之路。

千年楚州新罗坊,见证着唐宋淮安的开放与包容。新罗人在淮安的文化印迹却始终提醒着我们,去铭记这段开放与包容的淮安往事。


(作者:罗志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